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大王要低调 > 第37章 狄长青的高光时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各位兄弟姐妹,各位叔伯长辈。我狄长青,从小在这里长大,你们每个人都认识我。两个月前,我带着6个弟弟妹妹们离开了这里,现在他们在一个我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活着。刚才那些人是我的生死兄弟,他们给了我尊严,给我了第二次生命,我要跟他们一起用自己的双手去博一个前程。你们愿不愿意跟我一起?”狄长青大喊。

“我愿意。”赵正南扯着嗓子大喊一声,眼睛里充满了希望。

“我愿意。”

“还有我。”

“我。”

现场沸腾起来。

狄长青双手下压,现场安静下来。

“我大哥说了,你们一个都不会落下,我会带你们所有人走,哪怕你动不了的,我们推也要把你推走。”狄长青坚定地说:“你们现在收拾东西,除了必需品之外,其他的什么都不用带,我们那里全都有,今天准备,明天一早出发。”

“我现在需要300个力气大的,帮大家采买东西,愿意帮忙的站出来。”

“我。”

“我。”

“还有我。”

大家踊跃上前。

“好了,差不多够了。”狄长青指着赵正南说:“你们这些兄弟跟着赵正南去采买吃喝用度,另外手推车也买上二十个回来,走不动路的人我们推也要推走。”

“陆老伯,麻烦你拿着笔墨过来。剩下的所有人挨个来我这里记录姓名,我们要统筹人数,动弹不了的让家人和朋友过来报名。这次,我们一个都不会少。”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截灰白色的布料。他后面跟着一个半大小子,驼着背,搬了一个桌子,脸黑的看不清楚面孔。

这时候又有人搬了一个椅子过来。

陆老头铺开了布,上面先写了两个字:陆正言,陆采薇。然后抬起头,说了一句:“大家开始吧。排好队,一个一个来。”

此时,在离旧窑厂不远处的一个酒楼上,王伦几个站在二楼窗口,看着前面路口有条不紊进出的众人。

说是让狄长青一个人处理,哪还能真的不留一个后手以防万一?

“大哥,这小子行么?”张九嘀咕。

“总得给他机会让他锻炼,事情比较急,他要是能办好了这件事,以后倒是能加加担子。”王伦看着远处的路口,笑着说。

“唉,这底层的百姓最是可怜,最简单的温饱问题都让这些人受难。像这样的人,东京城里还有好几万。只是我梁山现在能力有限,顾不过来啊。”王伦叹了一口气。

武松似乎是想说什么,顿了一下,终究是没能说出来,叹了口气。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王伦看到远处一拨人,拿着物资回了旧窑厂:“走吧,这里九郎盯着,我和二郎、长生先回去了。”

“大哥放心,我在这里盯好了。”张九拱了拱手。

一个时辰后,狄长青看着手中的布上密密麻麻的文字,陷入了沉思,这布上面的字有一半他不认识,他能认识最后那几行字就行了。

整个旧窑厂全部人口是7832人,其中青壮5800人,妇女820人,老人和儿童共1100人,另有112个伤残或病人。这些病残中间有32个是完全不能行走的人。

“正南,一会儿安排人手再买12个推车,路比较远,一个人一个车轻松一点。”狄长青吩咐道。

“好的,一会儿我让大狗负责。”赵正南点了点头。

“汴梁城一共15个城门,我们人数太多,太显眼,怕有麻烦。我们分成15队人,男女老少都平均分开,我需要15个队长,每个队长各自选5个小队长。每个队长负责一个城门,每个小队长带着100号人左右的小队伍。大家出城门的时候注意,每半个时辰出一批人,最后在城北的榆树岭汇合。正南组织300个力气大的小伙子做机动,哪里需要帮忙去哪里。”狄长青吩咐了下来。

“我需要15个大队长,谁愿意自荐?我丑话说在前头,队长的责任重大,一个人也不能带少了,否则我饶不了他。路上哪个队长也不要凭权力生事,否则我要他的命。”狄长青一脸寒意。

“长青,我可以做队长。”

“我也可以。”

“我也可以。”

…..

“好了,人数够了,给你们10个呼吸的时间,各自选5个小队长。”狄长青严肃说道。

“好,既然大家都选出来了,那就麻烦陆老伯写在这名册上。”

陆正言点头,不一会就写好了。

“好,接下来开始分配人数。”狄长青另外找了几个会写字的老汉,把每个队长需要负责的人名都写在了一块布料上,权责划分,清清楚楚,最后这些名单全部到了狄长青这里。

接下来又是一些细节安排,需要带多少粮食,多少盐巴,多少锅碗瓢盆,多少应急药物。过了一会弄了一个大概,再细节狄长青就交给了陆正言和赵正南。

狄长青带了几个小伙子来到了王伦住处,和王伦简单叙说了详情,王伦对狄长青的处理非常满意。

其实这一切的事情发生的都有一些突然,本来以为要打一个持久仗,最快也得十天半个月,没想到因为猛虎帮的突发事件,这事情一天内也办下来了。

不过急事有急事的办法。

王伦安排张九趁城门没关,就出城找一些客船,越多越好,在城北50里的李庄码头等候。

明天旧窑厂的人加上老军巷的人,超过了9000人,这里面光老弱病残就超过了3000人。王伦的计划是,这些人分两批,老弱病残分批走水路,其余的半大小子和壮年走旱路。

王伦这次带了2000两银子,安排这些人到梁山,绰绰有余。

王伦几人又一起商定了一下,又过了一个时辰,事情商定,狄长青赶了回去。

周文远和旧窑厂里其他的半大小子不一样,他认识字,还认的不少。在他们这一批孩子里面认识字的不超过五个,其中一个是狄长青,另一个是罗锅子陆伟。狄长青这家伙周文远是佩服的,从小打不过,也争不过他。不过罗锅子陆伟今天有点奇怪。他今天脸洗的比平时白了一些,很是耐看,关键是自己盯着他看了一会儿他竟然还脸红了一下,还瞪了自己一眼。那个感觉怎么说呢?让自己膈应了一上午。父亲周昌是一个老学究,以前还能出去找找活干,年关的时候染了风寒,到现在两个多月了咳嗽依然没好。

这队长当得是很偶然的,自己没一点准备。狄长青找队长的时候,周文远他爹就逼着他当了队长,你要问怎么逼的,很简单,用手指拧着他的屁股蛋子。

很多时候,都是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啊呸,人生一大步。。

上午巳时一刻的时候,周文远跟着最后一个小队出了景阳门,因为他们这一队有两个推车推着物资,又是100多号人,守城的官兵就拦住不让走,说是检查。周文远二话没说,直接塞了2两银子,门头还是不让,周文远又是塞了最后3两银子。

在周文远眼里,快速出城比什么都重要,银子算个屁,没钱还这么豪横,周文远是这批人里的头一份。。

其实在昨天做计划的时候,狄长青就给每个大队长5两银子以防万一,没想到现在就用上了。大家按照平时的经验,觉得一两银子就足够了,现在的一两银子可以买50斤粮食,购买力还是可以的。

又过了半个时辰,周文远遇到了自己大队的所有人,在和剩余四个小队长核对了人数之后大家就向榆树岭赶去。

周文远到了榆树岭之后发现这里已经是人山人海,跟赶集一样。路过的行人还以为这里是赶集呢,看了半天也没见有卖东西的,都摇摇头走了。

过了一会儿周文远看到后面又来了最后一批人,领头的那个队长叫钱大狗,是个莽汉子,现在竟是鼻青脸肿。从小自己就看不上他,做事老是愣头青,算了,上去问问咋回事吧。问了一番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钱大狗遇到了和自己一样的事情,对方直接要5两银子,钱大狗不给,于是挨了顿打。最后还是一个老头出面说了好话,给了二两银子打发了。

唉,这打挨得,真亏,掏钱还挨打。周文远撇了撇嘴。

看到大家到齐,人数一个不少,王伦等就先骑马往前面李庄码头走,张九一大早就找了50条快船等在那里。大家分批前行,一路上呜呜泱泱的。

王伦等有意让队伍拉开距离,要是一起行走的话,沿途的州县都会害怕。这一帮子人穿的破哄哄的,典型的流民打扮,这要是进了自己的治内,又怕生不少的乱子,年底的业绩又得打折扣。

王伦跟着一帮老弱上了最后一艘快船,武松和柳长生跟他在一起。狄长青和张九跟着大部队走陆路,前面沿途自然有朱贵准备好的补给点。

这一切有点突然,还好梁山现在银子充足,得力兄弟也不少,省了不少麻烦。

两天后,阮小七带着几条船的物资在前面接应,王伦的心彻底踏实下来。又过了三天船队进了济州,然后在码头下了人。这里自然有阮小五准备的船接应大家去梁山。外地的船怎么能随随便便进梁山水泊?

济州城现在就是梁山的后花园,当马乘风知道王伦带了3000多老弱妇孺从码头下了船后惊的目瞪口呆,不知道王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过他也没问,王伦该说的时候会说的。

也就是在济州,这要是从其他地方的码头下来几千人不明人员,当地的县令估计会吓得晚上睡不着觉。

王伦带着3000多老弱妇孺换船回了梁山,至于那些走陆路的暂时不用管,再有半个月他们能到那都算快的了。

王伦得赶紧回梁山,有个头疼的问题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