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很快回到酒店后,楚健就拿出那幅画,想仔细的研究一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很不符合逻辑,一般来说,但凡书画手抄善本之类的东西,只要是主人比较爱惜的,或者被人文人雅士收藏过的。上面肯定会留下原主人的印章,或者收藏人的钤印。

这些钤印,某种程度上,就是鉴定字画真伪的重要依据。在什么时候,到了谁的手里,都有迹可寻。从上至下,就是一条完整的脉络。所谓的传承有序,就是这个意思了。

可是现在,这画上除了墨竹图,其他印章、题跋,一个都不见,就比较稀奇了。

如果不是运用了能力,根本就看不出来,这幅画价值高,而且左眼给出的信息,还是一幅文同的画。

文同,北宋知名竹画宗师,自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

在北宋仁宗时期,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进士出身,在湖州任知州的时候,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形成墨竹一派,所以人称文湖州。

当然,对于文同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要提起他的表兄弟,大家肯定会觉得如雷贯耳。文同的表弟,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

文同是湖州竹派的一代宗师。历代画竹的人,比如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徐渭,清初的石涛、郑板桥,都把他视为墨竹画的开山鼻祖。

可是他的竹画,传世极少,被认定为真迹的,只有几幅而已。

他忽然察觉,这图画的纸,好像有些特别,要比耄耋图的大千书画纸还要厚上少许。

注意到这个细节,楚健又顺手在纸上摩挲了下,又感觉这纸的手感好像不错,十分的细密光滑,不像是普通的纸质。

刚才,光顾看图中画了,没有留意图画的纸,好像非同一般。

再加上纸张比正常的要厚上不少,估计是要找一个揭画师才行,不过自己并不认识这一方面的大师,再加上文同的墨竹图这么珍贵。

要是一个不小心损坏了一点,价值可就是大幅度下降。

但是自己并不认识这一方面的人,只能问一下康老了。

想到就要行动,直接打电话:“康老您认不认识专门负责揭画的人?”

康老听到后,一下子就感兴趣,难道是楚健又找到什么宝贝吗?连忙问道:“是不是又找到什么宝贝?”

楚健只能老实回答:“的确是找到一幅画,但是需要找一个人帮忙揭开表面那一层纸才行。”

“揭画师好说,我帮你找,你现在去老赵的店……”

还没等康老说完,楚健尴尬道:“康老,我现在在澳门呢!得过两天才回去。”

康老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那就不着急,等你回来再说。”

.........

很快楚健就在澳门里玩了两三天。

他这几天几乎把澳门都逛了一遍,还去赌场里消费了一把,想不到运气还不错,没有输,反而小赢了几万块钱。

回到羊城后,楚健就直接去找康老他们。

谁知道康老和赵宏达都临时出门了,康老将那位揭画师的地址给楚健,并且告诉他,已经跟对方提前说了的。

半个小时之后,出租车停在了一个小区之中,一栋普通的民宅前面。

付钱下车之后,楚健左右打量,发现这个小区,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又远离了热闹的商业街道,倒显得有几分安静清雅。

尤其是眼前这栋宅院,有点儿像四合院的布局。在前院之中,搭了个竹棚,篱笆上缠绕了许多爬山虎。绿油油的藤条丝叶,随风飘扬,十分青翠惹眼。

“ 叮咚……”

楚健随手按响了门铃。

一会儿,宅院之中,走出来一个保姆模样的年轻女子,看见了楚健,便问道:“请问你找谁?”

楚健回答:“我是康老介绍来,来这里找黄老。”

保姆听到后,直接说道:“原来是这样,黄老在里面,请进。”

进到客厅后,在客厅之中,有个西服革履的老年人,安静的坐在沙发上,在翻着一本杂志,看见楚健后。

黄老问道:“你就是老康说的楚健吧?”

楚健连忙回答:“是的!黄老您叫我小楚就行!”

保姆这个时候端了茶进来。

黄老说道:\\\"东西拿出来吧!\\\"

然后戴上白手套,才把卷轴接拿过来。顺手解开了绳子,把画卷向两边铺开,只是画轴还没打开一半,黄老就惊讶道:“这个,好像是宋式装。”

楚健也不太懂,不过也听得出来,这应该是一种装裱字画的手法,毕竟这种专业知识,不是每个人都懂?

他就问道:“这个宋式装?”

黄老解释:“我国书画装裱的技术,很早就开始有了,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这种卷轴的形式。到了宋代,由于书画字帖空前繁荣,所以出现了许多装裱的技术手法。”

“其中在宋代,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宣和装了,有严格的尺寸与规格。不过,也是样式最复杂的一种。”

黄老也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会问自己,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明明什么都不懂,却要装作什么都懂的样子,而且也不会去问。

楚健听完后,果然专业的人就是不一样。

打量了片刻,黄老说道:“嗯,是宋式装。只不过,是仿宋式装。真正的宋式装,裱料应该是绢绫,而这个是宣纸。看工艺,应该是明清时代,我们南派的手法。”

“这天杆地杆和轴头,倒是用木头做的,用料还算不错。”

黄老终于把画卷全部铺开,稍微打量了下,发现画纸确实厚了点。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不难看出这幅画有猫腻。

“你猜得不错!这幅画,确实有问题。最上面的这层,应该是后来有人弄了个画心盖上去的。

揭画的过程,稍微有点无聊,你得耐心等一等。”黄老说道。

“无妨!正好,我也能见识、见识传说中的揭画,这可是技术活呀!一般人干不了。”楚健不着声色地恭维了一句。

这恭维,不会显得很刻意,让人听着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