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天,楚健将老大叶文轩喊了出来。

叶文轩得知他买了豪车,要过过手瘾。

其实,叶文轩自己也有车,但很少开。

几分钟后,楚健和叶文轩来到一间经营早餐的小店。店面不大,也有些老旧,但很干净卫生。

“靓仔,吃什么?”老板招呼道。

“瘦肉鸡蛋肠粉。”叶文轩答道,然后微转头对楚健问道:“你呢?”

“生蚝鸡蛋,另外再来两碗白粥。”楚健看了眼贴在墙上的菜单。

“好咧!先找位置坐,马上给你做。”

肠粉是一种非常出名的汉族传统小吃,属于粤菜系,源于唐朝时的泷州(今广东罗定市)。

它一开始并不是叫肠粉,而是龙龛糍,肠粉之名大有来头。

据说,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游江南那会儿,受了吃客大臣纪晓岚的诱惑,专门转到罗定州吃龙龛糍。

当吃到这种\\\"够爽、够嫩、够滑\\\"的龙龛糍时,乾隆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糍并不算是糍吧,反而有点像猪肠子,不如就叫肠粉吧”,肠粉因而得名。

肠粉有软润爽滑,入口弹口,色白甘香,回味无穷的特点,是羊城茶楼、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备之品,同时也是很多市民早餐的必选之品,老广记忆中的美食之一。

就一会的功夫,两份还冒着丝丝热气的肠粉就端了上来。碟中的肠粉被切成约3厘米长的小段,刚好能一口吃掉,上面撒了些炒香的芝麻和浇了少许香油,有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边上摆放两棵熟菜心,淋上特制的豉油,看得直流口水,

叶文轩和楚健两人二话不说,直接操起筷子,嗦嗦地将肠粉往嘴里送,期间还不忘喝口白粥。

“够爽、够嫩、够滑!”吃掉碟中最后一块肠粉,叶文轩感叹道:“怪不得,乾隆皇帝游玩江南,回到京城还对肠粉念念不忘。”

楚健也颇有同感:“还是一如既往的爽滑可口,回味无穷。吃了一份,还想再来一份。”

“老板,这里再来两份,跟刚才一样的。”叶文轩直接对老板喊道,他感觉自己还能再干两份。

老板闻言大喜:“好的!马上就好。”

这不仅是多卖出一份,更是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它能让人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自己的劳动付出是值得的。

很快,两人又把肠粉消灭掉了。

其实,肠粉能这么受人喜爱,除了美味可口,还有就是花费时间少。一份肠粉只需两三分钟就能做好,而且不烫嘴。无论是在马上吃,还是打包带走,都特别适合赶时间的上班族和学生。

打了个嗝,叶文轩站起来道:“解决了温饱,走,准备去干正事!”

“你那是解决温饱吗?”楚健瞟了眼叶文轩微微凸的小腹吐槽道。

“嘿嘿!”叶文轩尴笑一下,直接往外走。

楚健起身,准备跟上去。就在此时,邻桌一只占有些许食物残留的碗吸引了楚健的目光。

叶文轩走了几步,才发现楚健没有跟上,转头一看,“咦,这家伙又在干啥?居然对着一只碗发呆。难道那碗有猫腻?”

对楚健的捡宝能力自然毋庸置疑,但又觉得不可能,如果真是古董,万一不小磕碰或摔碎,还不心疼死?

返回后,叶文轩小声问道:“有什么发现?莫非那碗真是个老物件?”

“还看不准。”没上手看过,楚健不敢确定那碗到底是真还是假,除非动用左眼的能力。

毕竟,我国的古代艺术品制作,历史悠久,样式众多,产量庞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大量的传世品,地下出土物亦层出不穷。

而另一方面,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董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 ,真真假假,鱼目混珠,也额外增加了不小鉴定的难度。

两人反常的举止,引起部分食客的注意。

其中的一位食客,二十出头的样子,对着楚健瞧了又瞧,突然,猛拍大腿喊道:“哎呀!您不就是那个……那个啥拍卖行的鉴定师吗?”

循声看了过来,是个陌生的面孔,个头不高,五官长得还算端正,只是脸上早年长的青春痘的时候,被他挤得坑坑洼洼的,有点影响仪容。

“我是楚健,担任羊城木棉花拍卖行的鉴定师,请问你是?”楚健答道。

那出声的食客,一下子蹿了过来,兴奋中夹着崇拜道:“您好!您好!我叫沐川,曾有幸在郑培强的直播中见过您。没想到今天能见到真人,真幸运!”

得到肯定的回答,沐川好奇地问道:“那是什么碗,看起来很少见啊?”

桌上的碗,通体奶白色,口径约14厘米、底径约4厘米、碗身高约10厘米、底脚高约5厘米。

“这叫斗笠碗,把它翻过来再看,是不是像一只江南斗笠。”楚健解释道。

“哦,确实像。难怪看着有些眼熟。”

“名符其实。”

“怪不得叫斗笠碗,原来如此。”

……

那些于无声中,慢慢靠近凑热闹的食客,纷纷恍然大悟。

也许有人会认为爱看热闹是国人的劣根性,其实不然,外国人也爱凑热闹。

究其心态,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好奇心理使然,遇事想弄个明白;二是为茶余饭后准备谈料;三是业余生活贫乏,没什么乐事,望生活中出现一点新鲜的事情来刺激一下平淡的生活。

在征得店里老板同意后,楚健开始鉴定斗笠碗。

在场的食客绝大多数都是圈外人,对古董鉴定了解不多,便边鉴定,边普及道:“古董鉴定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辨伪:即鉴定这件古董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第二断代:即鉴定古董的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沐川适时地送上一杯水,楚健也不客气,喝口水,润下喉咙,继续道:“最后是断窑口:即鉴定古董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

十来分钟后,楚健对手中的斗笠碗有了猜测,再用左眼验证,果然如此。

沐川也是个会察颜观色的主,看出楚健鉴定完毕,就有点迫不及待问道:“楚大鉴定师,这斗笠碗是古董吗?”

“这是唐宋时期的大邑瓷碗。”

“啊!大邑瓷碗!这就是杜甫都想要的碗!”一位国字脸的食客惊呼道。

对于杜甫,大家并不陌生,知道其是唐代着名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只是这碗怎么就跟大诗人杜甫扯上关系了呢?

霎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到国字脸食客身上,使其压力大增,有点紧张说道:“昨晚,辅导孩子语文时,刚好有提到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呃君家…”

本来就有点紧张的食客,脸色一下变得通红,没想到紧张之下,忘词了,后两句诗怎么也想不起来。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楚健出声解围道。

国字脸食客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十分感激向楚健道谢。

“其实,这里面有段实实在在的历史典故。”

楚健接着说道:“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亲戚朋友、同僚身居高位者众,本人在朝廷曾任左拾遗,还为皇妃作过碑文,名声显赫,在蓉(即成都)期间,与各级地方高官也颇有交往。”

“然而,想要求得一件精美的大邑烧瓷,也得到相当于现世主管经济副县长的韦少府处去乞。这首《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就是杜甫颇有些自嘲意味地记录下这个小故事的。”

“老三,这碗值多少钱?”叶文轩碰了下楚健。

这斗笠碗已断定为老物件,好像还跟诗圣杜甫有关系,大家都非常好奇价值几许。而当中,又数店老板最为紧张与期待。

店老板年纪还不到五十,就两鬓就有些花白,穿着比较朴素,甚至在不起眼的地方,隐约能见几个小补丁。从中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并不是很好。又或者,店老板本身比较节俭。

“虽然这碗只是民窑出产,但其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釉面滋润,而且保存完整,能值个三五万吧。”楚健给出心中的价格。

“哇!这就值三五万。”人群中不少人发羡慕的声音。

店老板不知何时握成拳头的双手,暗自挥动一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也许,可以考虑如何用这笔巨款怎样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就在楚健犹豫要不要拿下这碗时,一位着西装,却不打领带,反而露出小指粗的大金链,不伦不类,腆着大肚子的食客,挥手喊道:“五万,这碗我要了!”

因为这斗笠碗是楚健发现并鉴定的,有些意动的店老板,目光落到楚健身上:“楚大鉴定师,你看?”

“你随意即可。”

本来楚健就没有捡漏的意思,哪怕真要买下,也会给个合适的价格,现在有人接手,最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