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墨池Y > 第219章 生而不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灵素出生在两浙路瓯江永嘉,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是宋代最着名的道士,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地位的道士,没有之一。

现在流行于江湖的龙虎山、茅山宗等道教大宗派,在宋代,尤其是徽宗年间,跟林灵素和他创办的神宵派道教相比,都是渣渣,不值得一提。

林灵素,字通叟,初名林灵蘁,因为法力高深,善雷法,非常受徽宗宠信,被宋徽宗赐名“林灵素”,并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

据传,他的母亲并非是嫁人生子。而是在家做姑娘时,一天午后下田干农活,不知不觉在田间睡着了。

醒来后看天,已经是午夜。小姑娘赶紧回家。

不料半路上,突然四面八方生出了一层红色的云雾,将她给包裹了起来。那些红色的云雾一直围绕在她的身边。

后来就怀了身孕。

林母怀胎十月后一直也不生产。

那个年代医学落后,既不能人工堕胎,又不会实施剖腹产。

如此过去了二十四个月。

一天夜里,林母做了一个梦,梦见日光入室,有一个神仙,穿着绿袍玉带,眼睛晶莹,神采奕奕,手中拿着一管毛笔,对他母亲说:“来日借此居也。”

第二天早晨,天气突然阴沉起来,风雨大作,天空中炸响了三声霹雳,林母临盆生产,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这个孩子,就是林灵蘁,也就是后来的林灵素。

林灵素从小就天赋异禀,十分的聪敏漂亮,但是,一直到了五岁,却不会说话。

这可急坏了林母,带着他到处找郎中医治也无济于事。

在他五岁那年的端午节,村里来了一个头戴青玉冠、穿着霞衣的道士,看见了正在家门口玩耍的林灵素,稽首说道:“久不相睹,特来上谒。”说完,道士和灵蘁两个人对视一笑,道士就离开了。

林灵素随即跑回家中,对正在灶头做饭的母亲说:“娘,你蒸的粽子真香啊。”

从此就能说话了,而且天资聪颖,七岁开始读书,就出口成章,能作诗,日记万字。

瓯江出了一个神童的消息不胫而走,恰逢苏东坡在杭州做知府,听说了此事,苏是一个自己有才,也爱才惜才的人,前去打探虚实。

果然这孩子如传说一般聪明,就收了他做书童,并且对他说:“子聪明过吾,富贵可立待。”不料才七岁的林灵素却反驳道:“吾之志迥异于先生矣。”

苏轼听了十分惊讶,心想:此孺子小小年纪,却如此不谦虚,就问道:“子当何如?”

林灵素笑着回答说:“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做神仙,予之志也。”

苏轼见林灵蘁天赋异禀,有意栽培,就问他:“你愿意做我的小书童,伴我读书吗?”

因为家境贫寒,林母听说苏大学士肯收自己儿子做书童,求之不得,于是就让苏轼把儿子带去了杭州,给苏大学士伴读。

在苏府,林灵素在文化上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和长进。

不久,苏轼受到奸臣的弹劾,再次被贬,少年林灵素离开了苏轼。

据《家世旧闻》记载:林灵蘁少尝事僧为童子,嗜酒不检,僧笞辱之,发愤弃去为道士。

林灵素的一生,嗜酒如命,最初的偷酒喝遭到了出家寺庙和尚的竹条子抽打,后来在他大红大紫时,因为酒后妄言,得罪了太多的达官贵人,甚至太子,为他的悲剧人生添加了重重的一笔。

在做道士以前,那时候的林灵素是很苦的,经常游走在现在的安徽、江苏北部和山东南部的寺庙间讨饭吃。但那些寺庙的和尚并不待见他,不但不给他饭吃,还经常打他,把他哄出寺庙。据《宋史-林灵素传》记载:“往来淮、泗间,丐食僧寺,僧寺苦之。”

这里记载的淮、泗,就是淮河和泗水。

可能就是这时期,林灵素对和尚产生了刻骨仇恨,尤其是年少时结下的仇恨,才更加的令人刻骨铭心。这也许就是后来得到了徽宗皇帝宠信后,在林灵素的极力撺掇下,差一点儿灭了中国的所有和尚,拆尽了全国所有的寺庙,让和尚绝迹。

因为那个时候,淮泗流域经常遭遇水患,灾害连年,当地的百姓并不富裕,百姓贫穷,僧道也就好不到哪儿去。

后来,林灵素就开始远游,进入了西南的蜀地。

有一天,为了多赶一些路,林灵蘁误入了山里,眼看着天黑了,也没有遇见村落。

大山里的太阳落得早,夜幕很快就拉上来,淹没了白昼。

正是深秋季节,山风吹拂,树林呼啸,本来穿戴就不多的林灵蘁又饥又冷。人一挨饿,就没力气,走起路来都困难了。

这时候,他听见了山林里响起了狼嚎虎啸。打眼向远处望,树林间,草丛里,时不时就出现了许多绿油油的眼睛。

那些都是猛兽的眼睛。

林灵蘁的心不觉得揪了起来。

周围的风声,林声,山鸟的叫声,各种猛兽的嘶吼声,无不撕扯着他的神经。

当时的林灵蘁还不到二十岁,正胸怀满腔抱负,身处这黑夜沉沉,前路茫茫,难道以及今晚就交代在了这无名山里?

林灵素顿时心生悲凉。

可是,那些狼虫虎豹,有的特立独行,有的成群结队,但它们都只是远远地看着林灵蘁,并没有上来攻击他。

也让林灵蘁感到莫名其妙。

在黑夜的山林间走了大约半个时辰,迎面遇见了一个道士。

可能是极度恐惧环境造成的幻觉,见到道士,林灵蘁感到分外亲切。

而道士见到林灵蘁,上下打量他一番,惊奇地自言自语道:“这位小施主,贫道见你好生眼熟啊?试问,你是怎么半夜三更在这里行走啊?”

林灵蘁赶忙上前稽首:“晚生为了多赶几步路,误了投宿,误进了深山,正不知道如何是好,所幸碰到了大师傅。”

“敢问小施主是哪里人呀?”道士问道。

“晚生是两浙道瓯江永嘉人氏。”林灵蘁说道。

“你莫不是当年那个林通叟?”道士惊奇地问。

林灵蘁突然想起来了,这个道士,正是自己五岁时,端午节见过的那个头戴青玉王冠的道士吗?

他欣喜地告诉道士,自己正是他当年点化过的林通叟。

“你跟我走吧,你跟我道门渊源深厚,今后一定能达到浑厚的化境。”

于是,道士就把林灵蘁带回了道观。

从此,林灵蘁跟着道士在山中修行了六年。

道士姓赵,待他如父亲一般,教通叟本事,修行道门术法。

有一天,赵道士突然告诉通叟:“我大限将至,与你暂别,身后的事就托付给你了。”

果然,七日之后,赵道士就羽化升天了。

林灵素给赵姓道士沐浴安葬后,摆道场做法事,超度师父。

安葬了道士后,林灵蘁发现赵道士给他留下了不少的银钱和三本书籍,其中一本就是《神宵天坛玉书》。

林灵素于是根据这几本书修炼,很快能够行云布雨、策役雷电,察见鬼神,追摄邪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