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晌午,张婶又来了。

她走到灶房,见到孟菱正准备炒菜。

张婶笑着说道:“做的什么好吃的,这么香,闻着都流口水了。”

孟菱心想这才起锅烧油,哪来的菜香味了,说话都不打草稿的。

“正准备做腊肉炒白菜苗呢。”

说着孟菱将辣椒,蒜蓉,下入锅里爆香,再下入腊肉翻炒。

“咳……阿嚏!”

辣椒辛辣刺激的味道让张婶难受得咳嗽起来,呛得她赶紧从灶房出来。

这菜还能吃吗?

张婶缓了一会说道:“大丫,你这放的什么啊,闻都闻不得还怎么吃。”

“放的辣椒,等会你尝尝就知道能不能吃了。”

孟菱边说边下入白菜苗,翻炒几下就将菜盛了出来。

“张婶,你尝尝。”

孟菱拿了双筷子给她,让她试试。

张婶有些犹豫的看着碗里的菜,又闻了闻。

她现完全没有了刚才呛人的气味,反而是香味扑鼻。

她忍不住夹起一片腊肉放进嘴里,嚼了两下突然觉得嘴里一股辣味,虽然有点辣,但是还能承受的住。

孟菱只放了一小点辣椒,没吃过辣椒的也能承受这点辣味,这是考虑到妹妹青青她吃不了太辣。

她也喜欢上了吃辣,有时吃不到还是不高兴。

本来上次就想给张小花一点辣椒的,但是怕他们不适应也就没给了。

张婶说道:“嘴里有一点点火烧针刺的感觉,这就是你放了辣椒的缘故?”

孟菱看张婶吃的起劲,知道这是激发了她的食欲,“嗯,是不是吃起来特别有胃口。”

张婶边吃边点头说道:“嗯嗯,这估计饭都得多吃一碗。”

“好吃给你带点回去!”

孟菱说着拿了个小碗,给她装了一些。

“哎呦,这多不好意思。”

张婶嘴上这么说,可是眼里直勾勾的看着碗里的菜,不争气的咽了咽口水。

孟菱见她这副模样赶紧将碗递到她面前,一个劲的往她手里塞。

“不要,不要,这哪里要得嘛!”

张婶嘴上说着不要,手却是立马接过了碗,咧着嘴笑。

她端着碗到门口这才想起是来借酱油的,于是又装了些酱油回去

此时孟菱想到了一件事情,想要种辣椒首先得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光自己种点来吃那是埋没了它的价值,必须让更多的人知道辣椒的妙处,这样她种的辣椒才会产生价值,才能换来钱。

“姐,你看我晌午能吃饭吗?”

这时梦石桥拿着写好的名字给孟菱看。

孟菱一看勉强也能认出那几个字,第一天写成这样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她看了一会说:“嗯,少吃一碗吧!”

“啊!”

孟石桥顿时垮着个脸走出了灶房,这可是他花了好大力气才写出来的,到头来还是要饿肚子,如果是去念书那不是更惨。

那还不是得三天饿九顿!

不甘心的他又回来继续练。

没多久孟良两口子干完活回来,孟良一看桌子上摆着笔墨纸砚立马皱起了眉头。

他快步走上前去喝道:“二娃,谁叫你把这些拿出来玩的。”

孟石桥正在认真的写字,被他爹这一声怒喝吓了一跳,手一哆嗦字也跟着歪了。

孟石桥抱怨道:“爹,你吓死我了!”

孟良走近了才看到他这是在写字,看起来写的还有模有样的。

于是缓和语气道:“你这是在写字吗?”

沈氏上前看了一眼,对着孟良没好气的道:“这不是在写字在干什么,你说你也是的,事情都没搞清楚就在那里责怪孩子。”

孟石桥见他娘出来帮他说话,也就不计较刚才的事情了。

他拿起认为写的最好的一张给他娘看,咧着嘴说:“娘,你看这是我的名字,姐教我的。”

沈氏哪里认识什么字,只在那里点点头说好。

孟良惊讶道:“你姐什么时候会写字了?”

孟石桥见她们问起就将事情给他们说了一遍,两人听完了然于心。

两口子对视一眼,这件事他们怎么一点也不知道。

他们两个大字不识一个,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如今家里好歹出了一个会写名字的人了。

也算是一件大事了,起码不是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家了。

就在这时,孟良突然一拍大腿想到了一件事情,村长说镇上今年开办了一家书院,还免去一半的费用。

“二娃,正好镇上今年开办了家书院,就送你到那里念书去。”

“嗯,是该念念书了,不能祖祖辈辈家里都出不了个会读书识字的人。”沈氏也在一旁附和道。

孟石桥一听要送他去念书,脸一下子垮了下来。

光一个名字他一上午都没写好,书上那么多字还不得把他学疯了。

孟石桥扭过头,撇着嘴道:“不去,写个名字都这么费事,那念书肯定比这还累,我不去!”

孟石桥耍起了小孩脾气。

这时孟从灶房出来,孟石桥的话她全听见了。

她板着脸说道:“你不去试试,学院里的先生会一笔一划的教你,学几天就会了,这点没得商量!”

能念书的话肯定是尽量去让他念,这也是穷人为数不多的翻身机会。

孟良也是认真说道:“对,你姐说的对,必须去念书!”

就这样一家人决定了孟石桥的求学之旅。

早上。

一家人齐上阵,送孟石桥到青山书院,来入学的人还挺多。

到了镇上了解才知道,这是官府出资一部分修建的学院,所以费用倒是不多,也就二两银子。

之所以说不多那是和县城的书院比,那可是要五两银子,已经少了许多了。

孟菱没想到朝廷居然这么重视读书人,还出资修书院,百姓只需要交一半的钱就能入学了,但就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念不起书。

来的人越来越多,孟菱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认出来是上次卖艺的小姑娘。

孟菱拍了拍他弟的肩膀,手指向前面,“二娃,你看那边,上次卖艺的小姑娘。”

孟石桥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突然瞳孔微缩,喊道:“青莲!”

青莲听到声音刚回过头,还没看到孟石桥在那里,就被旁边的少年拽过身去。

她还想回头看,又被少年制止了,接连两次被阻,她放弃了回头去看的想法,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旁边的少年一直在跟她说着什么,隔的太远什么也听不见。

孟石桥看到这一幕站在原地有些失落。

孟菱见此也没有多说什么,拍拍孟石桥肩膀,以示安慰。

没过多久,人基本上到齐了,学子们手里都拿着拜师礼,大人们互相询问打听都带的是什么。

“我这带的是红枣,寓意早登龙门。”

“我这红豆,鸿运高照,心想事成。”

“老哥,你这拿的腊肉还不错,就是小了点。”一名面庞黝黑的男子冲孟良说道。

孟良呵呵笑着回道:“家里就这条件,不像你们有那么多讲究。”

只见书院门口站着个四十来岁的男子,灰白长衫,一身儒雅的气质,孟菱判断那就是院长了。

来入学的人陆陆续续排好了队,总共有百来号人,年龄参差不齐,大到十五六岁,小到六七岁。

孟菱感慨,三个镇子就凑了这么点读书人,可见老百姓都过得不好。

此时书院出来几名先生,首先让学子们学会整理好衣冠,只有穿戴整齐得体后才能进入到学堂前集合。

孟石桥整理好衣服,跟着队伍进到学堂里,先是九叩至圣先师神位,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

叩首完成后就是送拜师礼了,有送红豆,枣子的,有送腊肉的,各种各样都有。

孟石桥行过拜师礼起身说道:“先生,这是我的拜师礼,腊鹿肉。”

先生听是鹿肉笑眯眯的说道:“嗯,看的出来这位学子求知若渴,将来定能榜上有名。”

此时刚才说孟良腊肉太小的汉子,本来就黑的脸这下更黑了。

他儿子就排在后面,手里拿着包莲子,先生只是点点头笑着接过。

其他人看到了这一幕,都抿着嘴偷笑。

接下来就是净手净心,朱砂开智,再交千文铜钱这就算是书院的一名学子了。

孟良扛着被子,沈氏手里拿着衣物,孟菱手里提着文房四宝,一起来到士舍。

孟良对孟石桥嘱咐道:“在这里老老实实认认真真读书,不准调皮捣蛋。”

孟石桥点点头。

沈氏不舍的说道:“在这里要照顾好自己,有困难记得找先生……”

孟菱宽慰道:“娘,放心吧,二娃机灵着呢,我们先回去吧。”

“青青,跟哥哥说再会吧!”

孟石桥看到家人离去,免不得有些彷徨失措。

……

这几天沈氏在家里一直念叨着二娃,生怕他过得不好,整天心不在焉的。

孟菱也劝解过,但收效甚微。

转眼间就到了书院每旬一天假期的时间。

“爹!”

“娘!”

“姐!”

“青青!”

“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