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天,尹煊把早餐摊子交给王氏。

自己一个人小跑着去了趟西市,看了眼芝麻的价格,本就不是芝麻应季的时节,芝麻又不是能填饱肚子的粮食,种得人又少,价格贵得离谱。

一两芝麻就要二十多文。

这个价钱之所以贵,不是在于尹煊能不能买得起,而是在于客人们能不能吃得起。

一盘上好的羊肉二十文,他们舍得掏这个钱。

可一碟作为蘸料、在尹煊看来是必需品,但对客人们来说,可有可无的东西,哪怕尝过,也舍不得掏二十文钱买一两芝麻酱。

毕竟后世的那些火锅蘸料基本都是免费,有些收钱的,也不过一两瓶可乐的价钱。

说起可乐......

想喝了。

可乐怎么做的来着?红糖水加点气?

尹煊一边琢磨着,一边拎着一斤芝麻回家——客人们吃不起,但是自己总不能缺了这些东西的,李丽质和李淑想来也会很愿意掏这笔钱。

回去到怀贞坊,先去铁匠铺子,同铁匠说了下打造些铜炉的事,这次铁匠没拒绝,只是些炉子。

见他应下来。

尹煊从家里拎了几吊钱过去。

深秋一点点过去,树叶终于彻底死去,光秃秃的树干立在风中,僵硬地撑着。

天气越来越冷,吴有道他们的内心也越来越寒。

在同福食肆吃了这么些时日。

家里的铜钱可不多了。

这一天,他们又聚在了一起,结伴向着同福食肆走去。

“你们可寻着什么营生?”一名读书人走在半路上,搓了搓手,叹了口气,开口问道。

他最近快要揭不开锅了。

到了冬天,不说自己、妻子、老母,就是孩子这一年又长了些个头,得给自己孩子添过冬的新衣。

布不可便宜。

“你缺钱了?”有人问了一声。

那名读书人点了点头。

吴有道顿了一下,开口说道:“崇贤坊有位商贾,想给他的六个孩子请一位先生,开了每月一贯的价钱,你要不要去试试。”

虽然唐律中只是规定,不许商贾参加科举,并不限制商贾能不能读书、识字。

但一般官学、私学都不会招收商贾子弟。

商贾的孩子想要读书,也只能请先生去家里。

汉人是一个尚学的民族,不管什么样的商贾,总是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多读读书,有这种需求的商贾很多,可愿意去教书的读书人很少。

那名读书人脚步一顿,摇了摇头:“我毕竟是名读书人......”

可他的话还没说完。

吴有道就摇了摇头:“我就在怀贞坊一位商贾家里,谋了份教书的差事,一月一贯五百文。”

“这价钱虽不多,但至少我等一月酒会的钱是赚到了,还能有些盈余补贴家用。”

其他人侧目看着吴有道。

其实这段时间大家都有了谋生的想法,尤其是在同福食肆又来了一批读书人之后,听他们谈笑间,能听到他们也都有各自谋生的手段。

只是...有些拉不下这个脸面。

大多还是给人写信、抄书,或是卖画为生,写一封信倒是不便宜,十字一文,一封信少则能赚五六文,多则能赚五六十文。

但无论是写信、抄书,还是卖画,都很有可能几天开不了张。

那名读书人还是有些迟疑:“吴兄竟能拉下脸面做这种事?我还是觉得有些不妥......”

他的话又没说完,再次被吴有道打断:“等会到了食肆,你且问问店家的意见,店家是过来人,想来他的话,你应该是能听进去的。”

那名读书人点了点头。

到了食肆。

刚一进门,一股热气就扑面打了过来,而后就是一股浓浓的辣香。

那股子没生气的寒意,被热浪一脚踹飞,读书人们鱼贯而入,嗅着空气里的香味,很快就发现在李丽质她们桌上摆着的铜锅。

“店里又有新吃食了?”一名读书人开口发问,声音还有些哆嗦,不知是因为身上的冷意还没褪去,还是觉得接下来可能又要大出血而感到慌张。

高铁点点头,笑着说道:“对,本店又有新吃食了。”

“是一种叫火锅的食物。”

“锅底分为辣油、羊汤这两种,辣油的是三十文,羊汤是一百文。”

辣油是川派火锅,羊汤则是内蒙火锅。

京派的清水锅还缺一些原料,现在煮不出来。

“另外有涮火锅的菜品,一盘羊肉是二十文,猪肉是十五文,像是紫瓜、黄金果、红薯这些素菜都是十文一盘。”

读书人们的脸色缓和起来。

这价钱....听起来好像一点都不贵。

几个人商议了一下,决定来个辣油的锅底,又要了两盘羊肉、两盘猪肉,茄子、土豆、萝卜、香菜这些素菜,也都是各要了两份。

一算下来。

拢共才花了一百八十文,每人再买一两玉京秋,一人也不过花六十文。

花得少,吃得多。

实惠啊!

不多一会,一只铜锅就摆在他们桌上,还腾腾冒着热气,高铁把锅盖上,捻着木炭放进铜锅里。

尹煊没收他们炭钱——好炭价格自然贵,但像是有裂纹、品相不好的炭就很便宜了,这种品相的炭,千斤不过两贯。

如此算下来,哪怕添三回炭,从上午吃到晚上,了不起是二十文。一般人中午过来吃一顿,用炭一斤而已。

两文钱的事,没必要去斤斤计较。

等炭火温度升上来,汤水咕噜咕噜地冒着气泡。

读书人们大眼瞪小眼,看着满桌的生菜。

有在别处吃过火锅的,拿起筷子,夹了一片羊肉,粉嫩嫩切得很薄,甚至能透过光来,往锅里一放,筷子轻轻一摆,立马就变了颜色。

变色就是熟了。

他把羊肉捞出来,羊肉裹着一丝辣味,在他口腔里爆发出来。

羊肉的鲜美,汤底的滚烫。

这一口裹着室内的暖意,送入到肚子里。

其他人学着他,也纷纷夹起羊肉、或是素菜,在锅里涮了涮。

火锅最大的优势就是包容性,什么东西都可以在锅里一涮,涮了之后,能保持一定本味的时候,又染着火锅的味道。

一口肉菜,再抿一小口酒溜缝。

大抵就是这个深秋和冬天里最温暖的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