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卢义恭还要忙活修路的事,而且以他的身份,尚且还不能私下去拜访李世民——至少不能因为这么小的一件事。

皇城里。

李世民看着房玄龄,有些惊讶:“这就已经赚到一千多贯了?”

房玄龄点头:“是,臣就在食肆吃饭,从店家那打听来的,这尚且只是一月的...那什么广告费用。”

说着,房玄龄顿了一下。

“不过,那些人应当是看着魏王殿下、还有店家的面子,故而掏出了这么一笔钱款,倒是不能确定往后日子,也能卖出这么多价钱去。”

“店家倒是说,要看广告的收益,不过也应当差不了多少。”

李世民挑了挑眉:“若真能这么维持下去,岂不是每年都能赚一万多贯?”

房玄龄摇了摇头:“是两万多贯。”

李世民愣了一下。

“现在卖出去的,还只是从洛阳到长安的,长安到洛阳的还没卖出去呢。”房玄龄解释了起来,他算学要比李世民优秀一些。

李世民点了点头。

一年两万多贯,这个数目依旧不是很多,如果只是单纯的指望用广告赚回收益,怕是要几十年的时间。

但...除此之外还有关税,这才是大头。

仅作为意料之外的收入,这两万多贯可不少了。

“店家可又给朕一个大大的惊喜了。”李世民摇了摇头,感慨了一声,“不过卢侍郎能说服店家,倒也是有他的本事。”

房玄龄一挑眉毛:“他可没说服店家,他说服的是店家的妹妹。”

说起这个,两个人的脸色都变得复杂起来。

这是一件让他们有些头疼的事。

假如...

后面验证了那些法子都是有效的,作为贡献办法的几个小姑娘,必须要得到封赏——否则无论是卢义恭、还是李泰,都不能那么名正言顺的拿到属于他们的奖赏。

但该怎么封赏好呢?

李丽质和李淑本来就是公主,尹露露又是那么丁点大的小姑娘。

李世民和房玄龄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

他们也没太纠结,时间还久——修路恐怕就要一年半载的时间,等后期验证,或许又要过一年半载。

有的是时间慢慢考虑。

地质考察的事,李泰办的很快,事实上,乡村与乡村之间相连的路段,并不需要太多考察,这种久经考验的地形,只要判断一下适合不适合,就可以了。

卢义恭也终于是到了招募人手的阶段。

他没向户部要钱。

手里这一千多贯,还能撑不少一段时间。

一张皇榜贴在了各坊、各乡。

不少人围在了这张皇榜前,看不懂文字的忧心忡忡——是又要征徭役?还是征兵役?还是说农税又有什么变化了?

读书人们满脸诧异。

这让周边一群不识字的人,更加担心起来。

能让这群读书人们都惊讶到这种程度的消息,能是什么好消息吗?

该不会是又要收什么税了吧。

“先生,先生。”一个脸上还有稚气的男孩伸手拽了一下一位读书人的衣袖,恭敬地开口发问,“这皇榜上写的是什么东西?”

这名读书人这才晃过神来,微微一笑:“这上面可是好消息。”

好消息?

周边的人眉头舒展起来。

读书人扬起眉毛,说了下去:“皇榜上说的,是朝廷最近准备修一条从长安到洛阳的水泥路,就是朱雀大街那样的水泥路。”

周围百姓刚刚舒展起来的眉头瞬间又拧巴起来。

这哪里是什么好消息!

分明就是一个坏消息。

这不就代表朝廷又要征收徭役了嘛?还是这种日子——秋收在即,每家每户都是缺劳动力的时候。

这又耽误自家收粮食。

人群里顿时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怨气都快在他们的脑袋顶上聚起了一层实质的乌云。

读书人继续说道:“不过朝廷念在百姓辛苦,就不征收徭役了,而是准备征募人手,每人每天五文工钱,还管一日两餐。”

人群看着读书人,眨巴着眼,有些不敢相信。

一位年纪大些的,仗着自己辈分,开口说道:“我说先生,你可莫消遣我们,朝廷用人哪还有给工钱的。”

读书人哼了一声:“我泱泱大唐,岂是前隋那种荒虐暴戾之辈能比的?”

“再说了,皇榜上的内容,我还敢撒谎取乐不成?”

“上面写的清清楚楚,征募人手,主动报名,每人每天五文工钱,管一日两餐。”

人群里沸腾起来,愁云散去。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真是一个好消息。

别看一天五文钱不多,一个月也就是一百多文,还不够同福食肆一盘好菜的价钱,可...关键是,他还管一日两餐啊。

那可是帮皇帝做事。

多多少少...是能让人吃饱的吧?

这一百五十文,那可就是纯收入,能攒起来的那种——够给家里添只鸡了,要是时间再久一些,干上几个月,说不定还能给家里抱回去一头小猪仔。

“先生,有说到哪去报名吗?”有人嚷嚷着问了起来,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去报名了。

读书人瞥了一眼皇榜:“去县衙报名就好。”

人群一窝蜂地散去。

有人直奔县衙,有人回家和家里人商量。

但就像是那名读书人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好消息,奔走的人群脸上都是充满着笑意的。

同福食肆里。

李世民他们坐在一张桌子上,正吃着饭。

突然就听到门外有几个读书人伙同着走了进来,一个人开口感慨:“朝廷仁义,修路这件事竟然没用徭役,而是发给百姓们工钱。”

“可不,我当时看到,都吓傻了。”另外一名读书人跟着感慨了一声,“历朝历代,哪位皇帝敢做这样的事出来?”

说着,他顿了一下。

“蝗灾那年,我还跟着骂了陛下一顿,现在想想,我问心有愧,有此陛下,也难怪我大唐越发蒸蒸日上。”

李世民得意地扬起脑袋。

没什么比百姓的夸奖更让他高兴的了。

但有人还是担心了起来:“陛下仁义归仁义,可这一笔工钱也不是一笔小数目,也不知道朝廷....”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有人打断:“这你就不用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