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南去年又开发了一块矿坑,之前送过去的人废得差不多了,现在正好填补上。

一连抄了十几个宗室和大臣的家,男的送去当矿工,女的送去纺织厂浣纱织布,小孩就打包送去进学校接受爱国教育,一个都没落下。

随后,永珹下令,彻底收回宗室手里的各种田地铺产、御赐金银财物,经过专业人士评估后,只留下足够他们基本生存的分例。

废除国库供养宗室的旧例,不论是黄带子还是红带子,都得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

收回来的田地铺产全部归为国有,经营所得全部收入国库;

一代代传下来的首饰啦、金银器物啦、玉石啦等都归入皇家博物院,列为收藏品。

看着堆满了好几座院子的文物宝贝,永珹开心的转了几圈,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一个绝妙的好点子。

承汉帝下令,全国各地的百姓,家中若有闲置的传家宝、宝物书画等,可以捐赠给皇家博物院。

永珹给带头的两家各自赏赐了一个虚爵,还给这两家有出息的男丁安排了有前途的职位;

千里迢迢来京城献宝的富绅、农民等,永珹也没吝啬,大手一挥,钱财官位,他们想要啥就给啥。

有了带头的,很快就有跟风的。

皇家博物院门口日日都围着要捐赠的人,博物院首任馆长弘昼先生抱着一堆宝物,差点就幸福晕了。

虽然这些东西理论上都不是他的,但是皇帝许诺过,只要看好了这些东西,不让任何一件儿流出博物院,就相当于是他的。

废除旧例的过程中依然遭遇了好些阻拦;永珹的一系列措施相当于覆灭立国之本,为了自家的利益,不怕死的大有人在。

永珹冷酷的下令镇压,菜市场砍了一批又一批人头。

就算太后、皇后亲自求情,也没能动摇永珹坚硬的心。

“母后,无需理会那些人,儿子心里有宏图大志,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升级为太上皇后的金玉妍女士风韵犹存,多年的荣养让她多出了一份宠辱不惊的气质。

闻言,金玉妍女士只是轻轻叹了口气,嘱咐永珹注意安全,小心逆贼反扑,就离开了。

要不是那些太妃们、太皇太妃们天天堵在慈宁宫叽叽喳喳扰她清静,她才不想走这一趟做样子呢!

左右她不姓爱新觉罗,她儿子也没把这江山折腾的乌烟瘴气的;相反,大清能有今天这样欣欣向荣的局面,都是她儿子的功劳,这些人怎么这么讨厌呢?

她是吃饱了撑的才反对自己的儿子!

太后不高兴了,风风火火的闯进毓庆宫,对着瘫痪在床的太上皇开始阴阳怪气模式。

半个时辰后,太后娘娘骂服了,神清气爽的离开。

狭小的宫殿内,只有被气晕了的太上皇,还有一个懒羊羊睡大觉的小太监。

皇后看着太后去了养心殿,赶紧收拾一番,等太后走了再去。

皇后来了后甚至没让人通报,在偏殿坐了一刻钟,喝了两杯茶就走了;回去就闭门谢客,谁也不见。

废除旧例、推行新例持续了一年左右才慢慢走入正轨。

承汉三十年,除了保留帝制,整个大清基本步入了工业化时代,封建时代的影子早已消弭。

永珹的几个孩子都分散到了全国各地,担任各种各样的职务,为建设强盛大清添砖加瓦。

三十年的爱国教育非常成功,全国各地,各民族兄弟姐妹一家亲,什么血脉都是胡扯,毕竟这天下最尊贵的皇家血脉都被皇帝搞得差不多了;

全国上下,东西南北,哪个犄角旮里没有曾经的贵族们的身影?

无论以前多么尊贵,现在都和当地人一样,该下地下地,该干活干活,麻溜的很。

承汉九十年,时年一百多岁的永珹终于闭上了双眼。

九十年的改革让大清再也看不见之前的影子;在人生的最后二十年,永珹慢慢架空了身为帝王的权利,培养了一批忠心强悍的臣子;在他过世后,皇帝将不再是国家的最高掌权者,会慢慢退化成一个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