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关外盗墓王 > 第448章 湖广填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四驴子不愧是高考状元,高中的数学语文玩的很明白,孟彩娇一放学就来找四驴子补课,眼神中满是崇拜。

我们给孟彩娇补课,吴姐对我们更热情了,她手很巧,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除了折耳根,其他菜都十分好吃。

我们年龄不大,四驴子还能带着孟彩娇学习,吴姐对我们更信任了,相处两天后,我决定放风套话。

我不知道重庆这边什么规矩,在我们那,村里的小卖店就是情报中心,老板娘更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别说人的事了,就算是谁家狗下崽子,不通知一下老板娘,狗崽子都不能落户。

那日午后,我和花木兰悠闲地走进吴姐的超市,说是超市,其实就是东北的小卖店,一个房间里摆了三个货架,其中一个还是空的。

卖的商品也不多,柴米油盐面条是主流,还有一些块八角钱的小零食。

吴姐坐在门口的竹椅上编帽子,见我们进来,吴姐把针线放到一边,从一旁拿出两瓶饮料道:“来,喝点汽水,想吃啥,随便拿。”

“吴姐,帽子真漂亮,给彩娇织的吗?”

“不是,有人包的活,提供针,提供线,我们只管编帽子,一个给六块钱。”

“一天能织几个呀?”

“四个吧,不忙的时候能织五个。”

“也行,一天也能赚个二三十。”

吴姐有些不好意思道:“在家呆着也没事,闲着也是闲着,织点东西,够我们娘俩的花销了,噶。”

噶是四川方言,可以理解为“是吧”的意思。

我和吴姐有一搭没一搭闲聊,想套套近乎,然后再问我想问的问题。

花木兰十分看不上我的聊天方式,在她眼里,我说的都是车轱辘话,也就是废话,见我没什么进展,花木兰直接道:“吴姐,听说咱这朱砂比较有名,我想买个朱砂串辟邪,您知道哪有卖的吗?我怕买到假货。”

“这个还不晓得,村里也没人带朱砂首饰。”

“哎?我在网上看过新闻,巴寡妇清就在重庆,她的家族不是贩卖朱砂吗?”

“哪个?”

“巴寡妇清。”

吴姐摇头道:“我不认识啊,不知道她在哪卖。”

花木兰一脸懵,我咽了一下口水,努力止住笑意。

我不是在笑吴姐,而是在笑花木兰,这个小丫头在别的方面有脑子,但在历史方面,还差点意思。

现在的四川人和巴寡妇清时期的四川人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清末《成都通览》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不光是成都,整个四川境内的人,往上倒几百年,也都是外地人。

四川这地界可以说是多灾多难,历史上一共发生两次大规模的屠杀惨案。

第一次是南宋时期,蒙古大军南下,四处军民凭借天险抵抗,连蒙古大汗蒙哥都被射杀了,后来托雷率领大军进入四川,大规模屠杀军民,千余万人锐减至五六十万。

第二次是清朝时期。

这得从明朝开始说起,明朝不是以崇祯帝上吊为终点,清军入关,崇祯自缢,皇亲国戚和大臣们逃亡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随着战争的失利,南明政权的范围只剩下云贵川,此时,四川还有一支起义军——大西政权。

为了抵抗清军,南明和四川的大西政权联合,在西南地区抵抗清军,在东南沿海,郑成功组织军队抵抗清军。

没错,郑成功不仅打倭寇,还和清朝打的热火朝天。

南明和清军的战争让四川损失了大量人口,张献忠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此人心狠手辣,大肆屠杀平民百姓,上行下效,大西军的将领也都是这个球样。

明朝时期,四川有千余万人,等清军攻入四川的时候,人口不足十万。

这还没有完,康熙帝削藩,吴三桂骑兵造反,攻入四川,在四川盘踞七年之久,那时候战乱不断,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几乎是鸡犬不留。

战争带来的瘟疫更是致命的,加上四川地区的虎患,等清军接管四川的时候,全省也不过九万人。

为了重振天府之国的繁华,康熙帝下令移民,也就是史书中说的湖广填四川,主要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区向四川移民。

康熙年间的四川人,四成是湖广人,三成是客家人,剩下的三成是其他省份迁移过去的。

所以,现在的四川人和巴寡妇清时期的四川人不是一回事,简单来说就是文化出现了断层,古四川的文化和传说故事没有流传下来。

若不是有文化断层,我也不会选择四川,如果祖辈都有事迹流传下来,古墓早就被挖完了。

花木兰是广东人,她问吴姐巴寡妇清,还不如问问吴姐怎么做广东肠粉,说不定两个人的祖上是一个地方的。

把天聊死的花木兰一脸委屈地看向我,我笑了笑道:“吴姐,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沿着乌江往下走,有个民族村,是个景点,挺热闹的。”

“现在的景区太商业化了,有没有名胜古迹?我们喜欢有历史感的地方。”

“名胜古迹?”

吴姐想了好一会,最后摇头道:“没那东西,咱这就是山沟沟,有些老木楼。”

此次放风套话算是失败了,吴姐是个典型的农家妇女,要不是开个小卖店,我估计她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天天在家里忙碌,对外界的事情知之甚少。

晚上吃饭的时候,吴姐又提起了名胜古迹的话题。

“下午我问村里的老人,说沿着村子往上走,翻过三座山有个老木楼,得有一两百年了。”

“妈,怎么说这个了?”

“这几个哥哥姐姐想看看名胜古迹,有历史的地方。”

“我知道呀。”

“又瞎说,咱这哪有啥名胜古迹。”

“土司墓。”

孟彩娇说的很轻松,我立马看向四驴子,真怕他说了什么,四驴子微微摇头。

孟彩娇看向四驴子道:“我们这有个土司墓,小时候我还去玩过呢。”

四驴子不知道如何回答,他把问题抛向我。

“小姑娘说土司墓,你想不想看?”

一时间,我也拿不定主意,我不知道是不是孟彩娇看出了什么,特意用土司墓来点我们。

(除了点事,先更一章,最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