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走了多久,当一行人终于走出那片死寂山林时,一片灯火通明的河谷撞入眼帘。
无数火把与篝火连绵不绝,将整个河谷照得亮如白昼。鼎沸的人声混杂着车马喧嚣,裹挟着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千代子呆住了。
她看到了数不清的帐篷,看到了排成长龙的牛马车队,看到了码放得像小山一样的粮食口袋。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肉汤香味。
那味道蛮横地撞进鼻腔,引得空瘪的肚腹一阵抽搐。
“咕——”
大女儿优子,死死地盯着不远处一口巨大的铁锅,喉咙里发出清晰的吞咽声。
锅里翻滚着浓稠的米粥,还有大块的肉干在其中沉浮。
几个穿着倭明解军服的士兵,正用半人高的木勺搅动着,热气蒸腾。
“到了。”
为首的军官停下脚步,指了指前方一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区域。
“进去,登记,领食物。”
他的汉话依旧简短,但这一次,千代子似乎听懂了。
因为她看到,在那片区域的入口处,正有无数和她一样衣衫褴褛的逃难者,在排队领取一碗热气腾腾的粥。
希望,从未如此真切地展现在眼前。
千代子再也控制不住,膝盖一软,又要跪下磕头。
那军官却像是背后长了眼睛,侧身一步,让她拜了个空。
“我不叫阿里嘎多。”
他冷冷地丢下一句便头也不回地带着手下士兵,消失在喧闹的人群中。
千代子愣在原地,许久才反应过来。
她爬起身,牵着女儿,汇入了那条通往希望的长龙。
队伍前进得很快,每个人的流程都毫无二致。
当轮到千代子时,他紧张的牵着优子,走到一个挂着登记处牌子的木棚前。那里面坐着一个面无表情的明国吏员,吏员身后,站着两个手持步枪的士兵。
“姓名。”
吏员头也不抬地问道。
负责翻译的是一个同样来自倭国的年轻女子,她穿着干净的棉布衣,脸上带着一丝优越感。
“大人问你叫什么名字。”
“千代子……”
“年龄。”
“二十……二十四。”
“有无家眷。”
“两个女儿。”千代子把优子和小女儿往前推了推。
“丈夫呢?”
“两个月前被抓去当兵了。”
“那就是没有。”
“识字吗?”翻译最后问道。
千代子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
她出身于一个破落的武士家庭,虽然家道中落,但父亲坚持让她学了些文字。
听到她肯定的回答,那年轻文士终于抬起了头,眼中闪过一丝意外。
他递过来一张纸,上面印着几行简单的汉字。
“念。”
千代子接过纸,那上面的字她大多不认识,但有几个,和倭国的文字很像。
她磕磕巴巴地,连猜带蒙,念出了其中一句。
“大……明……天……子……”
吏员点点头,不再多问,提笔在表格上迅速填写,然后在“文化水平”一栏,勾了个“粗通”。
接着,他指了指旁边的一扇小门。
“进去,体检。”
千代子被领进一个用布帘隔开的小隔间,一名女医官让她脱下外衣,用一个冰冷的铁器在她胸前背后听了听,又检查了她的牙齿和眼睛。
两个女儿也接受了同样的检查。
整个过程迅速、冰冷,不带任何感情。千代子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件被估价的货物,一头待入栏的牲口。
当她重新回到长桌前时,那名年轻文士已经填好了表格。
他拿起一枚印章,蘸了红泥,重重地盖在了表格的右上角。
“甲下。”
他将一张同样盖着“甲下”二字的木牌,和三张小纸片递给千代子。
“拿着这个,去那边领物资,然后去甲字营休息。”
“你和你的两个女儿,都是甲下级。凭这张纸片,每人每天可以领两顿干饭,一顿稀饭。每月还有一斤肉票和半斤糖票。”
千代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有……有饭吃?
还是干饭?
甚至……还有肉?
她呆呆地接过木牌和饭票,感觉那几张薄薄的纸片,重逾千斤。
在她身后,一个同样带着孩子的妇人,因为不识字,加上常年劳作身体有些暗疾,被评估为了“乙上”。
她每天只能领三顿稀饭。但妇人带着的女儿还是被评为了甲下,待遇同他们一样。
妇人之后,一个男人因为在之前的战斗中瘸了一条腿,被毫不留情地盖上了“丙中”的印章。
他得到的,只有一张木牌。
没有饭票。
“我……我还能干活!我是个好木匠!”男人激动地争辩着。
吏员冷冷地瞥了他一眼。
“嚷嚷什么?你的价值,不由你决定。”
“等到了地方,有的是活儿给你干!”
“下一位。”
两名士兵走上前来,将那名绝望的男人架了出去。
再往后,一个四肢健全,身材还算壮硕的男子,满脸自信的走了上去。
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个“丙上”的印章。
“为什么?!我虽然个子矮了点,但我能干活儿啊!”那人哀嚎道。
“巧了,我新南府要的就是你这种能干活儿的人才!”
“拉下去!”
千代子听到了个新南府的新字眼,但她不敢多想,也不敢多看,随即握着木牌,领着女儿们走向物资发放处。
她领到了一床干净的被褥,一套换洗衣物,还有一块散发着奇异香味的香皂。
当热气腾腾的麦饭和一碗冒着油花的肉汤摆在她面前时,千代子终于忍不住,滚烫的泪珠砸进碗里,溅起小小的油花。
她这是在庆幸。
她不知道什么是“甲下”,也不知道什么是“丙中”。
她只知道,她和她的女儿们,活下来了。
在甲字营温暖的帐篷里,她抱着两个吃得小腹滚圆、已经沉沉睡去的女儿,第一次尝到了安全的滋味。
……
夜深了。
在安置所另一头,一间独立的营房内,灯火依旧。
几名文士正在整理今天评估的所有表格。
他们将“甲”、“乙”两等的表格分门别类地归档。
这些是“有效人口”,是未来大明占领区建设的基石,同时也是官媒资源区。
而剩下的,那些被评估为“丙等”和“丁等”的表格,则被单独堆放在了一起。
数量之多,几乎堆成了小山。
一名负责汇总的官员拿起一方更大的印章,在那厚厚一叠名单的封皮上,用力地盖了下去。
鲜红的印泥,在纸上留下六个狰狞的大字。
“新南府开拓团”。
他放下印章,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对旁边的同僚低声说道。
“今天又多出来两千多‘可消耗性材料’和一千多‘废品’”
“通知海军那边,让他们准备船吧。”
“这批‘货物’,得尽快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