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海岛求生日志 > 第169章 引水工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把地里的红薯都收到了地窖里面之后,我又不得不开始另一个高强度的劳动——挖煤!我上次背回来的那些煤炭在冶炼铁矿石和油桶之后,就已经所剩无几了。

而且有了煤炭之后,我突然觉得以前烧柴的日子就不够香了。前几天忙着挖地窖还有挖红薯,腾不出时间去挖煤炭,我只能是烧柴火。

另外,急着要去挖煤炭还有一个原因。我目前所处的小山谷里没有水源经过,每天的用水总是要下到悠闲谷里面去。长时间总是这样,我觉得还是不够方便。

根据我的目测,西边山的山泉水源头处明显高于温泉谷这里。所谓的“水往低处流”,这两个地方的地势高低就决定了我能够把山泉水接新到温泉谷里面去。

只不过,直接挖掘明渠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要赶紧制作一批管道。而这批管道,就是用来从西边山源头处把山泉水接到温泉谷这里来的。

考虑到两处地点的距离,还有必要的一些损失,这个自来水工程所需要的管道数量,也就不是之前制作几个陶器那样的档次了。

保守估计,整个工程长度超过了八百米,其中仅仅只是横穿悠闲谷就差不多有两百米。一般而言,这种预制的管道,也就是一米左右的长度。那么,这就意味着我至少应该制作一千个管道。

这批管道,我准备用陶泥制作并烧制。所以,我得先把煤炭准备好。

仅仅只是挖煤炭这部分,其实对我来说非常的简单,甚至比我平时在某个地方挖个坑洞都要容易。至少,煤炭之中不会有各种树根缠绕。

把煤炭挖出来只是第一步,最难的是如何把煤炭转移到悠闲谷这边来。

第一天的时候,我倒是想到了可以通过木筏来减少我步行的距离。

那天,我早上吃过早餐过后,就挑着八个柳筐划着木筏来到了煤山。挖煤确实很简单,还没到午餐时间,我就已经把带去的八个柳筐都装满了煤炭。

做午餐的时候,我突然纠结了一下。我在附近搜罗了一些枯枝烂叶,然后就把火点燃了。接着,我就想要不要干脆烧煤炭算了。

但是很快,我就排除了直接烧煤的想法。野外在没有炉灶的情况下,直接烧煤不是特别实用。

于是,我一边往火堆里面添加木柴,一边在脑子里想着要不要制作一个蜂窝煤模具。

我如果是要把煤炭作为今后的主要燃料的话,尤其是作为日常生活的燃料,还是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炉灶的。而且,煤炭作为燃料使用,也是需要进行再加工之后才更能发挥出它的优势。

因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挖煤以及把挖出来的煤炭转移到悠闲谷去,所以我一番胡思乱想之后,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一步如何运输煤炭了。

午餐之后稍微的眯瞪了一会,我就开始挑着一担煤炭下山去海边。尽管在之前上山的时候,我把一些比较陡峭的地方已经用锄头修整过了,但是挑着煤炭下山的时候还是非常不好走!

好几次,我脚底下差点就没踩稳。一路下山,有好几处根本就不敢挑着担子走,只能是临时绕路。

等到了海边的时候,已经是半下午时分了。我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之后,又重新评估了一遍,感觉今天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我再挑一担煤炭下山了。

尽管有些纠结,但我还是选择先回去,剩下的煤炭只能之后再来。

第二天,我很早就赶到了煤山这边。今天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剩下的六筐煤炭运输回去。

这天又是痛苦的一天,直到天色刚刚擦黑的时候,我才挑着最后两筐煤炭回到了温泉谷。之前的六筐煤炭,我都放在了砖瓦窑那边了,这最后两筐煤炭,我计划是用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

接下来,我就开始考虑如何制作接水的管道了。一开始的时候,我想的管道也就是之前在城市里看到过的那种水泥管,我是准备参照着来的。

等到真正准备动手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我根本就没有必要参照那种管道,因为我只是生活用水,只要水流源源不断就行,大点或者小点无所谓的。

决定了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制作管道模具了。这个模具,我是借鉴了之前制瓦的模具,但又在基础上进行了再提升。

我准备了很多长条形的小木板,这些小木板的长短宽窄都相同,但有两块小木板要比其他木块都长出来一截。

我先是在这些木块的侧面固定的位置,都各自钻出两个孔。然后,我再用破渔网上取下来的尼龙线把这些木块都串起来并围成一个圆桶形状。

第一块木板是那两块长一些的木板的其中一块,然后就是那些普通的木板。在圆桶最后合拢的位置,再把比其他木块稍微长一些的另外那块木块串起来。这样合拢了之后,这两块木块高出圆桶部分正好合在了一起。这部分,是用来作为把手的。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花费了我整整一天的时间后,模具终于制作完成了。那一刻,我穿线的手都在发抖。

我长舒一口气,心中充满了成就感。然而,我知道接下来的制作管道的工作仍然需要我全力以赴。

我坐在工作台前,再三仔细地检查着模具,确保它的质量达到了我的期望。然后,我拿起小圆桶的把手,感受着它在我手中的质感,并用小刀把一些稍微有些粗糙的位置进行再次修理。

准备就绪之后,我用右手将陶泥围着小圆桶外面一圈,小心翼翼地把陶泥抚平,确保它紧密地贴合在桶上,没有任何缝隙。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我提醒自己不要急躁,要慢慢地、仔细地完成每一个步骤。

接着,我轻轻地把两块合在一起的把手的其中一块往桶中间一掰。这个动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量,我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掰开了把手。随着把手的分开,圆桶外面的陶泥与我手里的小圆桶脱离,变成了一个圆柱体的管道。

我仔细地观察着这个圆柱体的管道,它的外表光滑而整齐,没有任何瑕疵。我用手指轻轻地触碰着它,感受到了陶泥的细腻和柔软。

确定管道符合要求之后,我把圆柱体的管道放在一旁,然后开始准备制作下一个管道。

就这样一个圆柱体再接着一个圆柱体的不停的重复,开始几天我根本就没有计数,就是闷头干。直到第十天,我才数了数,竟然已经制作了快三千个。

我又大概计算了一番,现有的管道应该是足够了,但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又埋头苦干了五天,最终我一共制作了五千多个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