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包子西施奋斗史 > 第164章 又酸又甜的糖葫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钰静待来人开门,谁知竟没了动静。

沈钰只得又去叩门,才听到脚步声过来了。

大门开了一条缝,一个年纪看起来和玉诚差不多大的小童,从门缝里钻出个脑袋,一脸不高兴地问道:“你们找谁,夫子不在。”

说完,就缩回身子要关门。

沈钰忙用手抵住门,堆出一脸温柔的笑问道:“这位小哥,杨先生去哪里了,什么日子有上课呢。”

小童停住动作,站直了身子,把门开大点,严肃地道:“我不叫这位小哥,我叫杨松涛,夫子去他的大伯父家了。”

“夫子说了,这几日趁着新的学生还没来,他要松散几日,你们过几日再来吧。”

说完,又要关门。

沈钰努力保持微笑,伸手从食盒里摸出一支红艳艳、亮晶晶,裹着晶莹剔透一层冰糖壳壳的糖葫芦,举在小小的杨松涛面前。

从贺氏家出来后,沈钰见到有扛着个草把子卖糖葫芦的,上面插着的糖葫芦又红又大串,看着就让人嘴里泛口水。

沈钰想着玉桃爱吃这个,就买了几支放在食盒里,准备带回去给她,没想到此刻派上了用场。

糖葫芦一出现,杨松涛的眼睛立刻粘在上面拔不下来了。

沈钰笑着道:“想吃吗,姐姐送给你吃。”

杨松涛犹犹豫豫地伸出手,快拿到时又缩了回去,摇摇头道:“不行,你是不要有什么事要问我,有的能说有的不能说。我还是不要吃了。”

说是这样说,可还是忍不住诱惑吞了吞口水,努力垂下眼皮,不看那串仍举在眼前的糖葫芦。

沈钰拉起杨松涛的手,把糖葫芦的竹签塞在他手里,笑着道:“我就问你两个问题,能说就说,不能说也没关系,糖葫芦还是送给你吃。”

杨松涛虽然努力扮大人,可毕竟还是个孩子。他用力捏着糖葫芦问道:“真的吗,不回答问题,也送给我?”

沈钰点点头,笑着道:“我想问你,你家夫子教学生的时候,学生们上课是听着很有意思,越听越想听,还是根本不想听,忍不住打瞌睡。”

“夫子教的书,学生们能很快背下来吗?”

杨松涛的眼睛瞪的溜圆:“你就问这两个问题?”

沈钰仍是一脸笑嘻嘻地:“是呀,这个能说吗?”

杨松涛一扬脑袋:“当然能说了,我也跟着夫子上课,夫子讲课可有意思了,我从来不打瞌睡,夫子教的书,很快就能背下来,因为夫子讲的,我都能听得懂,当然背得快。”

沈钰不动声色,心里觉得这个杨先生似乎还挺不错的。

沈钰笑着点点头道:“多谢你,杨松涛,姐姐知道了,那杨先生要过几天能回来呀。”

杨松涛一口咬下一个大山楂糖球,咔嚓咔嚓地嚼两口,脸都被酸得皱起来了。

他一缩脖子,眨了眨眼睛道:“真好吃,又酸又甜。”

“我们夫子没说几天回来,你们要有急事,就去夫子的大伯父家找他吧。”

“大伯父家住城东集市前面的葫芦巷,进去数第三家就是。”

说完,又咔咔地咬起冰糖葫芦上透亮的冰糖片片来。

沈钰越听越熟悉,旁边的玉诚却道:“咦,那不是杨老伯家吗。”

小童停止啃冰糖片片道:“哦,你们认识杨老伯呀,那你们直接过去就是了,夫子他帮大伯父种花去了。”

沈钰心里乐开了花,这下好了,原来这位杨先生是杨老伯的侄子,直接找杨老伯打听打听就行了。

沈钰就向杨松涛致谢告辞,又关心地问:“你年纪这么小,自己在这里给学院看家护院吗?”

杨松涛笑嘻嘻地啃着糖葫芦,摇摇头:“还有邱伯和邱婶,他们和我一起在这里的,我是夫子的书童,邱伯买菜去了,还没回来。”

沈钰看着杨松涛那一派天真的样子,就叮嘱道:“那你赶紧进去吧,我们要走了。”

玉诚向他挥挥手,杨松涛挥动着手里的糖葫芦,看着两人走远了,才关门进去了。

沈钰和玉诚往回走了一段,直到城门口,才找到载客的骡车。

此时已经快晌午了,沈钰决定先回家去,下午再去另一家金鹿书院探探看。

回到家中,李氏她们已经去送餐了。

沈钰和玉诚略作休息,就准备做午饭了。

灶间有姜氏清洗好的菜蔬。

沈钰就按着姜氏准备好的,做了一个红烧排骨、一个凉拌黄瓜,一个肉沫豆腐羹,一个蜜渍藕片,蒸了葱油花卷,外加一锅红豆甜汤。

待一家人吃过晌午饭,沈钰把食盒里的糖葫芦拿出来,让玉桃几个拿去吃。自己则和李氏说了向贺氏打听学堂,又去白鹤书院看了看的事。

李氏听到白鹤学堂的教书先生,是杨老伯的侄子,就自告奋勇打算带着玉诚,去杨老伯家去一趟。

看看那位杨先生在不在,问问能不能去读书的事情。

沈钰有些犹豫,毕竟还没有去金鹿书院看过。

没有比较过,怎么知道哪家的先生更好。

姜氏也觉得要先去金鹿书院看看,再回来去杨老伯家问询,比较过了再做决定更好。

李氏很有把握地道:“杨老伯人很好的,前段日子,玉诚给他家送过一段时日的包子,每次去,从来都是道谢不迭,客客气气,也没有看不起我们这样的小摊贩。”

“有这样的伯父,侄儿还能差哪去,你没听那小童说吗,上杨先生的课,都是高高兴兴的,也能听懂,这就是好夫子啊。”

说完又不由自主叹了口气,对沈钰道:“你爹以前教学生上课时,孩子们也都是高高兴兴的。”

“你爹说,棍棒底下教不出好学生的,你那时年纪还小,大概都不记得了。”

沈钰干巴巴地笑了笑道:“确实都不记得了。”

顿了顿,沈钰提建议道:“娘,我看不如这样办,我和姜大娘现在去金鹿书院看看情形。”

“这位杨先生还要在杨大伯这里,待上几天的,等我们看完回来再说。”

“回来后也好给三姐姐说一说书院的情形,三姐姐还等着我回信呢,总不能就只听了一个小童的话,就做决定吧。”

李氏笑着点头道:“嗐,瞧我这记性,是我心急了,把这茬都给忘了。”

“那你们快去吧,等你们回来再商量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