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跨时空直播后,我成了时代导师 > 第224章 “聪明”的李林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隆基算是看明白了,这个萧盼盼正在对自己凌迟。

她在从自己身上出现的每一个失误里去解读安史之乱爆发的直接原因,而萧盼盼接下来的话,也证实了他的想法。

“刚刚聊了你在执政逻辑上对节度使纵容的根源,接下来聊聊经济上纵容的根源。”

“本质上来说,所有的经济问题,最后都会发酵成政治问题。但比较遗憾的是,我国的主流士大夫群体,对经济问题的研究都不够系统和深入。”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苛责的,毕竟大部分的经济理论都需要相应的现实样板去背书,而这些东西大多都要到工业革命后才会冒头。”

“但是,对各种经济现象不够重视就很不可取了。一个国家的中枢绝不能缺少专业的经济学家,而经济学不是用来敛财的。”

萧盼盼郑重的说道。

各时空中,那些已经渐渐摆脱了传统儒学桎梏的士人学子们,每一个人都在无比的期待着,萧盼盼将未来的那些经济学知识公布出来。

萧盼盼要是知道了这群人的想法,肯定会想办法让小三三统计一下,谁会成为哈耶克的门徒,然后告诉他们的皇帝,把这群人送到敌国去,这样你就可以躺赢了。

“在告别了宇文融后,你这位皇帝总是会怀念他,因为财政不足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你常常跟自己面前那些干体面活的人说,我已经按照你们的想法办了宇文融,现在国家财政不足,该怎么办?”

“他们的回答也很朴素,就是吱吱吱。”萧盼盼表现了一下什么叫吱声。

“毕竟他们并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但他们却清楚,站在道德高地上,我是正确的!”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头就扎进了李林甫的怀里,虽然你欣赏张九龄,但张九龄不管饱啊。”

听到这的张九龄脑袋瓜嗡嗡的,什么叫不管饱?我是吃食吗?

“唐朝从建国以来就面对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缺钱。”萧盼盼顿了顿,“不是普通老百姓的那种缺钱,是国家层面的货币供应量不足。”

“唐代是一个贵族门阀社会向庶族地主社会转型的时代,翻译过来就是唐代的经济基础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变。这场巨变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就庄园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庄园经济和贵族政治的瓦解除了有生产力发展作为背书之外,最大的外部原因是他们经历了从唐太宗开始,到唐高宗,武女皇,然后再到你的持续性打压过程。”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政府掌握的户口中可以看到一些端倪,隋朝朝廷鼎盛时期大概掌握了900万户的人口,到了唐朝建立时,这个数据降到了200万户。”

“十年时间,人口减掉了70%,这都是杨广加隋末战乱造成的吗?显然不是,因为肯定有一部分人口被贵族庄园隐匿了。”

“到了贞观年间,太宗皇帝统计到的也只有三百万户左右,也就是说贞观年间的人口数据其实是失真的。”

听到这的李世民很气,接着他就被萧盼盼惊得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唐初的局面是内忧外患,李世民先生不可能去大动干戈搞土地清查,能消减宗室开支,清理冗官已经是政治操作的极限了。”

“这也就只有李世民这种永远在胜利的人敢玩。要知道,有杨广这个关陇贵族叛徒的例子摆在那,谁敢轻易的对自己动刀子啊。”

关陇贵族的叛徒,这个提法倒是让大唐时代的帝王将相们感到意外,但又莫名的觉得契合。

“但户口不够就没有钱,李世民再能搞精兵突击也是要花钱的,所以在财政困难的问题面前,他就玩了一出衙门办公自负盈亏。我没钱开工资,但我可以给衙门批土地 给衙门释放政策,你们自己去赚钱。”

李世民觉得这方法很不错。

“朝廷经商,很快就会变成放高利贷 。但玩金融是有风险的,所以李世民先生又搞了一个捉钱令史,这些人深谙搞钱的技巧,让他们去放贷,赚了升官,赔了受罚。”

“当时整个大唐中央朝廷,编制就七百多人,这些捉钱令史就占了六百多个名额。可见天可汗是真缺钱啊。”

莫名的,刘彻觉得自己和这个李世民绝对能聊得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朝廷经商客观上助推了大唐全民经商的社会氛围,这也为后来李林甫的一系列改革提供了基础。”

萧盼盼顿了顿,“时间来到了你的时代,缺钱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这个时候李林甫站了出来。”

“这里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实物税的各种麻烦到了开元时代开始大规模显现。”

“什么运输耗费,保存损耗,贪污腐败都大规模的冒头。更重要的是,底层百姓的缴税压力越来越大,逃户越来越多。”

“这个问题本质上还是租庸调制和均田制不合理造成的。从官方口径上来说,大唐分田是每丁得一百亩,每一百亩只收两石。即每亩地交两升。这种五十税一的税率简直就是大善人。”

“但实际上,大部分人能分到的永业田和口分田能到三十亩就不错了。所以,在依旧收两石的情况下,税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二十。”

“这还只是台面上的,台面下的就是租庸调制的那个调,就是纺织品,或者其它的替代物。这些东西最后的运输成本和损耗成本是归在老百姓身上的。”

“至于徭役的恐怖,我之前详细说过了。”

“而这些负面的问题,到了开元时代总爆发的根子,在于大唐朝廷要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

“抛开你们这些权贵的各种奢侈浪费,光是膨胀的政府周转和长期的对外战争,就足够一个普通帝国直接崩溃了。”

李隆基听到这,头都大了一圈。

“然后,小机灵鬼李林甫在这种情况下想了个办法,老百姓就别交实物税了,麻烦,交铜钱吧。”

萧盼盼顿了顿,“先说结论,老百姓要交铜钱,但大唐一直缺铜钱,所以从一开始就是钱贵粮贱。”

“接着,李林甫在通过你们时代的银行柜坊,大规模的吸纳社会流动资金,再一次推高铜钱价值,老百姓手上的粮食就更不值钱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只能卖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因此开始全面燃向整个大唐帝国,完全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

“而你,李隆基,对此毫不在意。因为李林甫把自己从社会上吸纳到的大量资金摆到了你的面前,然后告诉你,咱有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在那一刻,你放弃了对社会深层矛盾的继续探索和纠正,放弃了对募兵制的管控。”

“然后抱着你心爱的琵琶,和完美的爱人,开始沉浸在了金融资本创造的虚假繁荣中,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