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南宋桂枝传之临安风华 > 第七十二章 李后权倾朝野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七十二章 李后权倾朝野乱

李凤娘还没来得及找桂枝“算账”,却因为半途的一场大雨,导致断手一事宫中尽知,她总算消停了。

但朝中大臣都傻眼了,因为官家赵惇因为此事被惊到,将许多朝政都给耽搁了。

好不容易将养半月,可以重新上朝,赵惇又因为大臣的劝阻,打算去祭祀宗庙,期间需要夜宿斋宫。

李凤娘这些日子倒是消停,但就在赵惇前脚刚去宗庙,她便是直接着人赐了黄珍儿三尺白绫。

据说,这一夜风雨大作,黄坛烛光尽灭,不能成礼。光宗回宫得知此事后,更是当场昏厥,怕风的痼疾因此加剧,自此政务便只好由李皇后独裁。

于是接下来这半年里,大宋朝堂乌烟瘴气……

李皇后为人骄纵,临政后封李氏之后代为王,李氏的家庙也逾越规制,卫兵多于太庙。李皇后谒归家庙时,竟推恩家族二十六人、使臣更达一百七十众,连李氏的门客也纷纷补官。

不仅如此,李凤娘还离间赵惇与赵昚父子感情,本身不去重华宫给太皇太后请安已是有悖人伦,这下连他自己亲爹,他也不去看了。

由于光宗很久不见太上皇,朝野上下为此疑骇。

绍熙四年九月重阳节这日,桂枝正在重华宫为太皇太后准备午膳,既是重阳节,饭食自然该丰盛一些。而桂枝早些时间出宫采买也留了个心眼,特地让向北帮自己打听了一下官家那边儿的动静,她想知道今日赵惇是不是要和李凤娘一起向太上皇请安,再不济,也该来重华宫,在重阳节这日表一表孝心。

可当她回宫之后,听到的传闻,却令人心寒。桂枝一边监督着膳食制作,一边倚在门边儿发愣。

向北在张宗尹的安排下,这些日子在大内巡职,却听到早朝时发生的一幕:当日早些时辰,久未现身的赵惇终于登上了朝堂,无疑这是众位执掌朝政的大臣们连番请求的成果。朝中群臣,无论文士还是武将,纷纷上表谏言,希望光宗皇帝过宫拜见太上皇。

向北年少时便混迹在勾栏瓦市,听着曲艺谈唱长大,所以此时正在复述着当时朝堂的一幕一幕,活像那说书之人。

“据悉当时大殿之中,众官员当中率先走出的便是谢深甫,谢大人向御驾施礼后就向官家谏言:‘百善孝为先,父子之情乃人伦天理,官家疼爱嘉王赵扩,又何尝不似太上皇疼爱官家?天子若传出不孝之名,又将以何面目见天下……’说得真是热泪盈眶,官家听完也深受感触,准备命人备驾,打算前往德寿宫探望太上皇……谁知!圣驾还未摆好,皇后娘娘便闻讯前来,当着满朝文武之面,将官家带到侧殿,具体说了什么咱家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官家之后就宣布退朝,那中书舍人陈傅良径直上前,再次跪到御驾前,再次请求官家移驾德寿宫,皇后娘娘越发大怒,立即传旨罢朝,过宫之事便再一次不了了之了……”

这边向北说得活灵活现,仿佛他亲眼目睹了一般,而张宗尹和杨桂枝听完,心中各有所思。

桂枝疑惑地问道:“皇后娘娘为何要阻拦官家过宫探望太上皇?”

待屏退左右,张宗尹才回道:“太上皇对李氏早已不满,官家懦弱,如今大权落入李氏之手,若是让官家去探望太上皇,对李氏而言,无疑是泥潭深渊,届时若太上皇扣住官家,又待如何?可曾想过?”

桂枝长舒口气,竟不知政局如此惊险,自言自语轻声道:“那他如今定是寝食难安……”

向北描述的并未添油加醋,一时间,朝堂之上沸沸扬扬,可即便是这样,李凤娘仍旧没有收手的意思。

而就是因为这些事儿,使得赵扩整日郁郁寡欢,赵扩每次来重华宫,桂枝总能感觉到他身心俱疲。桂枝也没有办法,每次相见只能尽力安慰赵扩。

重华宫内,桂枝准备好了餐食,桌边儿细致摆着盘,如此日日贴心陪着太皇太后。

“哎!孝宗逊位之初与赵惇的关系还算融洽,每月定省四次前来拜见。可由于这父子二人没什么话说,定省的时间越来越少。渐渐的,由每月四次变成了三次、两次、一次,现如今更是几个月都难得去一次德寿宫了!”太皇太后叹息地说道。

她也是偶尔谈及此事,虽多半是因为重华宫许久没人来,但她老人家心中更是为赵昚感到不值!毕竟赵昚于她而言,乃是亲子一般。赵昚亲政时皆以孝道为先,而这赵惇却截然相反,德寿宫、重华宫,两宫的用度大不如前。就说赵昚在位时,因太皇太后最喜欢荼蘼花,便在小西湖边聚景园内为她种植了满园的荼蘼花,每年定期更新养护,每每花开时节,便陪伴左右赏花、游湖、观潮、纳凉等,对比现如今,花园早已凋谢荒废了。

桂枝沉默,对此她自然不敢多言,不过太皇太后所说的都算是轻的。

就因为重阳这一日的事儿,朝中上下皆议论纷纷,本是皇家体面的事,如今变成了临安城内饭后闲谈的笑柄,太上皇由失望、伤心继而变成了愤怒,而就在这时,一场立储风波又突然袭来,彻底撕碎了赵昚父子之间最后的一丝和谐。

助推这场风波的便还是那李凤娘。赵惇继位没多久,李凤娘催促建储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迫于她的淫威,重阳节后,赵惇无奈之下只得将建储的事提上了议事日程。

因对太上皇的惧怕,他并不是亲自前往德寿宫商议,而是把留正叫来,让他代为启奏。

那一日殿内,赵惇对着留正道:“朕继位已有时日,嘉王为唯一嫡子,应早日立为储君,不可再似朕这般,君王之路颇为艰难。卿可替朕前往德寿宫请示太上皇。”

留正听完感到惶恐,竟不知官家竟如此不愿见太上皇,但他也不敢拒绝,勉为其难,只能将赵惇的话转达。

德寿宫内,太上皇倚靠在龙榻上,留正行礼,随后启禀道:“官家提议,欲立嘉王为太子,望太上皇恩准。”

然而赵昚刚听到这事,脸立即变了,只见他果断回绝道:“嘉王性子如此柔弱,怎配立为太子?此事万不可行!”

留正也是万万没有想到太上皇会一口否决,只得愣在原地,半天不敢吭声。

“即便要建储,也理应立吴兴郡王赵柄。”赵昚像是早就想好了一样,对着留正说道。

留正听完一阵头痛,建储之事事关江山社稷。太上皇和当今官家有了嫌隙,这可让他这个丞相夹在中间不好当啊!

想当初,寿皇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愭、次子赵恺、三子赵惇以及季子赵恪,然而长子意外病逝,去世后,国储理应立次子赵恺。可当时孝宗却认为赵恺过于宽厚仁慈,不利于江山社稷,赵惇又每每在他面前表现出英明神武,便立了三子赵惇。而赵恺则被封王,一直任职在外,却不想三十五岁时便因劳成疾去世。

所以对于赵恺,赵昚始终心感歉疚。赵恺育有两子,赵摅和赵柄,可怜赵摅早夭,如今只剩下赵柄,因为这股子歉疚,赵昚很是看重赵柄,经常过问其学业,并专门为他聘请才士相教经、史、诗赋、书法等文课,行围骑射的武学,以及如何处理政事等均一一涉猎,欲培养其成为治国治民、通晓古今、能骑善射的文武全才。其中当初杨万里作为赵惇的属官时编撰的《东宫劝读录》,也被他收纳转赠给了赵柄。所以,太上皇对赵惇有多么失望,就对赵柄寄予了多大的希望。想立赵柄为太子这件事,可不仅仅是个念头和嘴上说说而已。可谓是“言传身教,早有打算!”

但留正知道,这根本不可能!于是此事便也没定下来。

晚间,一乘肩舆匆忙回到相府,下来的正是留正,他的脸色混在夜色中,阴沉得不明显,但进院后烛光一照,便显现出那副不安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