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盘点十大科技盛世,榜首种花家! > 第65章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5章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今天的幸运观众名单和昨天并没有任何区别。

至于为何如此,自然是凌云安排的。

针对今天的视频内容来说,凌云还是认为让诸位帝王身临其境最合适。

以后如果有其他人更适合当天视频内容的话,凌云自然也会做出调整。

因此,在盘点视频公布了第三篇章的标题之后,近千名幸运观众的面前便如昨天一帮出现了一个选择框。

很快,他们就魂游视频,和凌云一样来到了那片混沌之地!

在各个位面的视角中,硕大的七彩荧幕挂在天上,其中耀眼的烫金大字标题格外醒目。

而就现场视角而言,标题则是始终挂在天上,灿若星辰。

因为已经有了前一天的经历,这次幸运观众们对整个流程已经熟悉了,也没有爆发什么激烈的冲突。

甚至先到者还趁着人没来齐直接和凌云唠了起来。

秦始皇嬴政:“凌云,一天不见,朕甚是想念啊!”

凌云:“拉倒吧,前天你不是还打算带着汉武帝讨伐我么?”

汉武帝刘彻:“卧槽,这样记仇?那会儿,我们又不知道种花家是何方神圣,还天天想着榜首究竟会花落谁家呢……”

凌云:“不记仇,不记仇。”

唐太宗李世民:“凌云,我印象里昨天的视频好像有提到今天的内容,但具体的却想不起来了……这种花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善粮食的产量,解决民众的吃饭问题的?”

宋太祖赵匡胤:“那还用说,古往今来无非就是那么几种方法呗。”

曹操:“莫非后世也和俺一样,善用屯田制?”

刘备:“一边去吧,人家又不打仗,搞屯田制作甚?”

秦始皇嬴政:“@宋太祖赵匡胤,后生总结一下,古往今来都有哪些改善粮食产量的方法?这方面朕还真不太懂!”

宋太祖赵匡胤:“回始皇的话,要想提高粮食产量,无非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相关制度的改良,二是耕作方式的改进,三是务农工具的发展和进步……像你们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发展就是一大进步!”

刚刚降临的明太祖朱元璋也插上了话:“没错,像牛耕的推广就属于耕作方式的改进,这让耕作效率提高了许多,粮食产量自然也随之提高!”

曹操:“还有俺说的屯田制,就可以算是相关制度的改良……”

秦始皇嬴政微微点头:“既然如此,不知道后世种花家主要是用哪种方式改善了粮食产量,竟然号称能够多养活好几亿人?”

闻言,凌云微微一笑:“哪种方式都用了。”

“但,你们所说的都不占主要。种花家所用的方式,你们闻所未闻!”

一句话,将众多古人的好奇心彻底勾起。

不仅身在现场的幸运观众们,荧幕前的古人尤其是各朝各代致力于研究农业发展的农学家更是兴趣盎然,都想看看种花家究竟有何奇思妙计!

没过多久,人便来齐了。

昨天被打怕了的乾隆和慈禧今天竟然直接连来都不敢来了。

着实是让凌云有些失望。

不过不来也好,这样现场的气氛就显得无比和谐,众人均是谈笑风生。

凌云清了清嗓子,似有预谋一般开口:“人都来齐了。”

“今天的视频开始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进行一个互动问答环节。”

一听这话,众人都来了精神,以秦始皇为首按照大家公认的地位站好,犹如一群聆听着老师上课的乖学生。

秦始皇也是有模有样地学着凌云昨天的话语:“却之不恭!”

……

凌云:“先秦时期,你们的粮食亩产量大概是多少?”

秦始皇嬴政:“亩产量是什么意思?”

凌云:“……就是一亩地能产出多少粮食的意思。”

秦始皇嬴政:“嗯……战国后期,粮食多为粟,亩产量大概能达到两百五十斤左右吧。”

-

这里为了方便交流,全部自动换算成现代的重量计量单位了。

别杠,杠就是你对。

-

凌云:“那秦汉时期,亩产量是否有所改善?”

秦始皇嬴政看向了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则看向了自己的一堆子孙后代。

汉武帝刘彻:“……多少有点吧,汉朝的亩产量大概有二百八十斤。”

凌云:“魏晋南北朝时期呢?”

晋武帝司马炎:“丢人了,连年战乱,所以粮食亩产量比起汉朝并没有什么显着提升,而后世的南北朝更是天下打乱,想来也好不到哪里去。”

凌云:“意料之中。那隋唐时期怎么样,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农业发展想必也不会太差吧?”·

闻言,隋文帝一脸尴尬,没有说话。

唐太宗的脸色也是不太好看。

凌云:“哈哈,看你们表情就知道,过了一千年还和汉朝一个水平!”

唐太宗李世民:“……其实我们是比前朝进步了一些的,只是没想到前朝的水平相比起更早的汉朝竟然是倒退的……”

隋文帝杨坚:“确实如此,不过和我没什么关系,主要还是南北朝天下大乱那些年惹的祸,朕光顾着大一统了,哪有空关心农业?”

汉武帝刘彻:“我去,我大汉朝该不会是古代农业的巅峰吧?”

凌云:“那肯定不至于,问问大宋就知道了。”

宋高宗赵构:“承蒙凌云信任,我大宋南方的水稻亩产量已经能达到四百五十斤,不过整体平均也只有三百二十斤左右的亩产量。”

元世祖忽必烈:“我大元又有进步,大概能到亩产三百四十斤。”

明太祖朱元璋:“看来巅峰还得是我大明,北方小麦一年一季,年亩产能有三百斤;而南方水稻一年两季,年亩产能达到六百斤!”

凌云微微点头,顺口问道:“那清朝呢?”

随即,他看了一眼乾隆,心中很快便有了答案。

“罢了,你们肯定没明朝高。”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凌云得到了他想得到的答案,正想开始介绍种花家的情况。

谁知这时,一道不大和谐的声音却突然响起。

似乎是一位晋朝的皇帝有话要说。

“不懂就问,你们在讨论什么啊?什么亩产,有什么用?”

事实上,晋惠帝的这个问题问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要知道,绝大多数帝王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别说掌握当代的农业发展情况和粮食亩产量了,一些昏君甚至连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都不知道。

正因如此,这帮人甚至不知道凌云和那些明君讨论了半天都在说什么!

不过凌云对此也算是心里有数,当即便耐着性子回答。

“粮食是立国之本。如果粟米的产量不够,民众就会没有饭吃。”

“民众食不果腹,那么行行业业都会收到影响,国家也会走向衰亡。”

这么一说,哪怕是那些无心治国的昏君,只要是脑子正常的也都该听明白凌云的意思了。

然而,晋惠帝却祭出了他那句千古流传的名言。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凌云听罢,先是一愣。

随即很快反应过来——眼前这位爷,就是靠这句经典语录名扬千古的晋惠帝司马衷啊!

凌云情不自禁地笑了。

不少帝王也都哄笑起来,其中的情绪有嘲讽,也有怜悯和同情。

而一旁的其他晋朝皇帝,则是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