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别样清穿团宠路:抱着四爷喊祖宗 > 第167章 从这方面看,九爷还是比十四强了些许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7章 从这方面看,九爷还是比十四强了些许的

到底是皇阿玛一手树立起来的标杆,胤禟也不好贸然对其大加否定。

免得目的没达到,还被怀疑个诬告。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戴罪之身的人在汗阿玛眼里根本没什么信誉度。

要想让老爷子相信,他必须拿出些真凭实据来。

为此,胤禟直接隐藏身份,白龙鱼服,一路走一路瞧着。将所见所闻一一具折呈奏,并奉上自己的小见解。

首先当然彩虹屁,大赞皇父明察秋毫。

张伯行确实清廉,向无贪污受贿事,在民间颇有官声。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不肯同流合污的他,在官场颇受排挤。但他不改清廉本色,但是……

为了能办好差事,胤禟也是特别兢兢业业了。

连措辞都前所未有的认真。

但他做梦也想不到,他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先入了四爷的眼,而后悉数被说给了金玉听。

没办法,秋狝才刚刚开始,康熙就病了。

明面上的说辞是舟车劳顿,偶感风寒。实际上,那日见了废太子后,他的心情就特别低落。常一夜无眠,辗转到天明,身子依究有些不适。

偏他要强,不肯少歇几日。

硬是强撑着照常秋狝,一路跋涉。结果到了围场,才见过蒙古各部王爷,次日就起不来床了。

无奈之下,只能暂时让随行的四、五、十三、十四几个分理事务。

打算等他病情略有好转,便回转京城。

老大老二圈禁中,老三忙着编书没有随扈,四爷就是哥几个里面最年长的。

弟弟们原就要多听他意见。

十三跟四爷出了名的穿一条裤子,十四提起胤禟的名字都烦。

老五是太后养大的,打小就往富贵王爷方向引导。就这康熙还不放心呢,指婚时又给挑了个所有皇子福晋里头出身最低的他他拉氏。

再后来从征噶尔丹,他还好巧不巧被流矢射中破了相。

彻底无缘皇位继承人选拔赛。

本就佛系的他更加佛系,深谙出工不出力的真谛。

一共任命四个,俩溜边儿、一个甘为辅助,可不就只有四爷一枝独秀?

霎时间,文武大臣瞧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尊敬中带着浓浓的戒备。

抗拒之外,好像还有那么一丝丝藏不住的无力。

也是万分复杂。

此情此景,金玉就忍不住要叮嘱自家祖宗爷千万谨慎小心,别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了。

没等他说话,金玉又连忙打嘴:“看我,真是多此一语了。那么四面楚歌,举步维艰的时候您都能顺利苟到最后,如今又怎会有例外?”

不存在的。

绝对不存在!

四爷轻笑,只道努力不辜负乖孙女信任,然后就跟她说起胤禟折子事。

他现在又是侍疾,又是帮着处理政务的。

忙碌非常。

围场又不像雍亲王府那样水泼不进,为了乖孙女名声,他们也得尽量减少往来。也就是此事关系重大,他才不惜多费许多周折地来了这么一趟。

金玉知他艰难,自然有求必应。

积极发挥自己熟知史料的优点,把自己所知道的张伯行相关说了个清楚明白。

“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河南丰仪人。文学家、理学家、教育家……基础的,您应该都知道,我也就不多赘述,只说些您可能不知道的?”

四爷点头,金玉就长话短说。

首先这人善终,得雍正帝赐礼乐名臣匾,操行上应该没问题。

至少不贪,否则早就嫉贪如仇的四爷给咔嚓了。

哪还会赠太子太保,谥清恪?

“但清归清,能力不足归能力不足,胆小怕事也归胆小怕事。那位张大人勤政爱民是真的,呆板僵化也是真的。笃信程朱理学,不遗余力推广传播,批判陆王心学,反对佛道思想。”

这四爷倒是知道一些的。

毕竟张伯行当年就是被皇阿玛破格提拔到福建当巡抚的,皇阿玛还告诫他福建民风不同让他仔细酌情呢。

结果对方只答定清廉尽责。

“对对对!”金玉抢答:“福建百姓祭祀瘟神,他下令毁掉神像,将祠堂改为义学,祭祀朱熹。民间多尼姑,他也强令还俗婚嫁……”

“而且他从福建搬家到江南,只花了一两银子路费什么的,也有点太矫廉了。亲自把他竖起来的康熙爷都说他操守虽清,为人糊涂,无办事之才。您还直接说他行为木偶呢!后人考察历史,也发现噶礼参他那七大罪不全是污蔑。”

至少辖下案件堆积如山,盗贼出没没冤枉他。

见自家祖宗爷眉间褶皱愈深,金玉还笑着安慰了下:“从这方面来看,九爷还是比十四爷略强了些许的。”

“哦?”

“咱们十四爷吃了一堑又吃一堑,差点吃饱了才知道悔改。九爷决议退出就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办差。才刚到没多久,就发现了许多问题。若能保持不变,日后未必不是您一大助力啊!”

四爷眉头皱得更深了些。

乖孙女一心想着他这个祖宗爷,半点私心没有。竟不在乎老八老九前头想谋她性命,趁机嫁祸以断他臂膀、离间他们兄弟的大仇啊。

孩子赤子之心,他也不好再多加训诫。

只能替孩子多想着些。

就算不能弄死那俩混账给她消气,也得让他们吃足了苦头,哪能让他们一开始就顺风顺水?

金玉没想到自家祖宗爷护短护成这样,大业面前,还不忘那俩的犯罪未遂呢。

只当他顾虑康熙病情,忧心江南局面。

建议他借着代为理政的机会,着胤禟这个现成的好劳力认真仔细。揭开那些海贼们商匪一体的真面目,发现海贸的巨大利益。打击走私搞起来,海贸搞起来。

关税、商税与海贸收入,三方面一起增加朝廷收入。

也省得这所谓的海贼越来越猖獗,什么都敢往海外卖。最终触怒了康熙爷,再度开启海禁令。然后雍正、乾隆层层加码。

尤其乾隆。

在最该努力的时代大浪潮里关上大门,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里。

让好好的全班先进渐渐沦为后进。

历尽苦难才又凤凰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