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送走钟繇之后,刘偕便开始处理莺儿送来的奏疏。

就在这一摞奏疏当中,刘偕看到了一篇从汉学阁呈上来的奏疏。

上书的,正是自己亲点为今岁科考状元的曹昂!

奏疏中,曹昂向刘偕禀告,称自己将天子的三三单兵制结合战法,以及汉学现在的兵器。

写了一本新的兵论,已经托汉学阁的博士转呈到了天禄阁。

看完奏疏,刘偕看向莺儿:

“莺儿,最近汉学阁那边可有将一本书呈上来?”

莺儿听到刘偕的询问,恍然想起前日有一本书呈上来。

因为是一本手写的稿本,莺儿以为无用,就暂时搁置在一旁。

“是有一本,陛下稍候,奴婢这就找来。”

不多时,莺儿便拿着一本用线装的书走了过来。

刘偕翻开一看,便瞬间来了兴趣。

在书的开头,曹昂便阐述了三三制在洛阳一役中暴露的优缺点。

刘偕瞬间被勾起了兴趣。

便一页一页地看了下去。

曹昂将鬼谷子所创的八门金锁阵进行改良。

八门金锁阵,阵如其名,依照八卦,列阵之时便开八门接敌。

故而有九个阵壁,八个阵道。

有休、伤、生、死、杜、景、惊、开八门。

敌军若进伤、惊二门,则必伤。

若进杜、死二门则将死伤惨重。

唯有入生、景、开三门,方有一线破阵的可能。

这阵主要的霸道之处在于,阵法变幻莫测。

敌军一旦入阵。

布成八卦形的大阵便开始转动,好似八卦阴阳相衍。

阵壁,阵道的方位也会随着大阵运作发生改变。

进而裹挟着敌军迫不得已地运动起来。

这一步,叫遛阵!

慢慢的,敌军自然也就晕头转向起来。

最终一步,等敌疲之时,便可对敌军瓮中捉鳖。

但令刘偕震惊的,不是曹昂对于阵法的精通。

而是曹昂棋高一招,将古朴的阵法加以创新改造。

先是大胆地将三三制单兵作战的思路用进阵法中。

九个阵壁三三相顾,大大提高阵法的运作效率。

而且在一个大阵中,曹昂又按汉军现在的编制。

将各个兵种之间的协同也考虑在内。

盾兵和枪兵在外围,水泄不通地将骑兵和步卒保护起来。

一旦敌人开始入阵,马上的骑兵便先用神机弩袭敌。

等将敌人全部放进来,大阵合拢。

九个阵壁各成单元,外围有盾兵枪兵保护。

大阵内的骑兵在马上就能够输出。

等敌人开始想要破阵的时候。

盾兵枪兵后撤,在大阵周围投掷烟雾弹。

一来可以杜绝阵外的敌军看见阵内的情况。

二来可以让阵内的敌军失去方向感。

而汉军则可以依照令旗分辨方向,活动自如。

阵壁中的骑兵开始成队列在阵道中交织踩踏。

步卒则继续三三兵种配合,维持阵型。

……

仅仅看完八门金锁阵的改良。

刘偕便倒吸了一口凉气。

“曹孟德之子,曹昂,实乃经世之才。”

在这之前,刘偕单纯以为曹昂不过是精通经学文章。

可现在摆在自己面前的这本兵书,不可谓不神。

“妙,妙啊!”

刘偕继续往后看,从诧异惊喜逐渐开始震撼。

从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到九字连环阵,十面埋伏阵。

曹昂竟然都做了创新。

而且每一个阵法都叫刘偕看得拍手叫绝。

“嘶!莺儿。”

一旁的莺儿此刻则是托着脑袋,痴痴看着刘偕因为看一本书,而表情丰富起来。

听到刘偕的呼喊,莺儿赶紧走到了刘偕身旁。

刘偕一边端详着手中的书籍,一边道:

“莺儿,差人把汉报坊的蔡邕大人叫过来,朕有话要吩咐。”

“还有,再差人把曹昂从汉学阁叫过来。”

莺儿点点头,就出了门。

而刘偕则是靠在椅子上思忖了起来。

就算是诸葛亮那用来对付司马懿的八卦阵。

在曹昂改进出来的这些大阵面前拿出来。

恐怕也会被世人吐槽一句。

诸葛村夫,时代变了,八卦阵早就过时了。

但等刘偕转念一想。

想到曹昂在曹操南征刘绣的时候就要陨落时。

刘偕眉头一挤。

横贯百家,策论第一。

文惊四座,笔泣鬼神。

少年英才,前程大好。

作为三国一大遗憾的曹昂。

绝不能死!

思索着,关于南征张绣,刘偕脑中已经大致有了计划。

不多时,蔡邕第一个赶到了天禄阁。

“陛下急召,不知所谓何事?”

刘偕先让莺儿给蔡邕赐了一杯茶,随后将曹昂的那本兵策推到了蔡邕面前。

“看看!”

蔡邕顾不上用茶,急忙将刘偕推过来的粗糙书本翻开。

只一眼便夸了起来。

“这是谁的字,竟写得如此洒脱?”

刘偕笑而不语。

蔡邕继续朝后面看去。

仅仅看了八九页。

蔡邕便喃喃自语着:

“不简单,不简单。”

不知不觉,蔡邕已经看了有大半本,发觉天子一直注视着自己。

蔡邕赶忙拱手一拜:

“陛下,这书乃何人着作?竟然对用兵之事如此精通,丝毫不亚于古来许多善兵者啊。”

刘偕哈哈一笑:

“你一个唱曲作诗写字的,也能看出来这书不简单?”

蔡邕嘿嘿一笑:

“好书雅俗共赏!”

刘偕恢复严肃。

“嗯!正是因为这本书作得妙,朕蔡叫你过来的。”

蔡邕吸了一口气:

“陛下是想让臣将这书印出来?”

刘偕点点头:

“不错!你即刻让造书坊将此书精印出来一百本。”

“此书乃大将军嫡长子曹昂所着,处处透着精妙。”

“朕打算让军中将领学习,将来作战之时,对我军排兵布阵大有益处。”

蔡邕看着空白的书封,点点头:

“原来我大汉第一个状元郎,曹昂曹公子。”

“怪不得此书字字珠玑,句句押韵。”

“只是……不知这书封处题什么字?”

刘偕随即提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

《子修论阵》

蔡邕看着四个字,念叨了一下。

“子修论阵……陛下这是打算重用曹昂公子啊!”

刘偕点点头。

“曹子修的卷子能被朕点为状元,今日又作出这等实用的兵书。”

“岂可不用?”

蔡邕走后没多久,一身儒生打扮的曹昂便来到了天禄阁。

神韵之间,尚且带着几分曹操的影子。

但眼神中,又少了曹操的几分凶险霸道。

多了几分慈悯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