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寻面对沮授,也丝毫不怯场:

“大人这是在拿孔夫子来压我?”

陈寻冷笑一声:

“这本就大辩,各抒己见,何来我辩不成孔夫子二十世孙的道理?”

“就是四世三公的袁绍来了,我也辩得!”

刘偕知道,自己该给自己的天子门生撑腰。

“沮授,不得扰乱大赛秩序。”

“孔融辩驳不了陈寻,自当无可辩之,淘汰便是,汝张口便是拿孔夫子来压人。”

“意欲何为?”

沮授见刘偕一脸杀气地望过来。

当即闭嘴不语。

孔融随后也就识趣地走了下去。

陈寻继续守擂。

“我的题目,是天下苍生所需何者?”

第一个对辩的,是淮南的何夔。

“天下苍生所需,无非就是衣食住行,缺一不可。”

陈寻却是摇摇头:

“此乃小求,非民之大求也。”

“何为大求?”

“大求者,当为天下一统,永无战乱,如此方可算是百姓之求。”

种子选手何夔当即哑口无言。

退了下去。

接下来,陈寻更是比孔融狠,见一个,辩一个。

直到辩论进行到了最后,遇上了袁涣。

陈寻可能是因为辩得太久,已经到了口干舌燥的地步。

沮授直接下场辩论。

大辩的规则就是,在选手辩完守擂者之后,现场之人如有高见。

无论身份,一律可以下场辩之。

“汝方才言,天下万民的所求,乃是天下一统,试问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衡。”

“虽攻伐频繁,却也无过多伤亡,直到秦统六国,天下生灵,死亡者百万以计。”

“为何啊?”

沮授不愧是袁绍的近前谋士。

一句话就让陈寻这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败下阵来。

随后沮授则心安理得地站在了台上。

就如此,沮授上来,荀彧辩之。

荀彧辩久,田丰辩之。

田丰守擂,又被淮南杨弘给辩了下去。

可谓是一番激烈混战。

而且个个都是大人物。

看得在场的百姓那叫一个惊心动魄。

这些百姓当中,还有不少是从河北淮南荆州来的。

所以各自支持各家,百姓也分出了队列。

到辩论激烈的节点,现场的百姓要比选手更加激动。

一个时辰后,站在台上的是程昱。

司马徽,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水镜先生终于开口了。

而最让刘偕忌惮的,就是这个司马徽,还有小诸葛。

程昱的辩题是:

“人性本恶还是善?”

司马徽手中拿着一把羽扇。

这让刘偕联想到了电视剧中的诸葛亮。

只不过,不同于诸葛亮影视剧中的形象。

司马徽身上穿着的,是一件道袍。

“方才程昱先生说,人性本善,这是孔夫子的论断。”

“但我道家以为,人性本恶!”

“天地万物演化之初始,便是天清地浊,天动人静。”

“人为万物之灵,故而受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影响。”

“先天之人,尚且纯善无比,出世之人,沾染俗尘,本性之中的恶念便会激发。”

“这就是为何,人见到美女会想着拥有,见到钱财会想着得到,见到美食会想着满足口腹之欲……”

“人生下来,欲望就会如影随形,而后天之人则需要克己之欲,方能见真见善。”

“故而,我以为,人性本恶。”

司马徽一眼罢了。

程昱哑口无言。

而刘偕则看的十分透彻。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在后世就是个被人热烈讨论的话题。

归根结底,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两个说法都对。

而程昱之所以会无言以对。

主要还是司马徽身上气场太足,而且是道家那一套理论。

司马徽身为道士,自然是极专业的。

这就好比一个造火箭的来跟你讲发动机,即使你是发动机专家。

你也会因为对面人的身份而有所畏惧。

司马徽成为守擂者后,便足足维持了一个时辰,没有一个人能辩驳倒。

要不说哲学都在宗教中诞生。

搞辩论,还得是这些搞宗教的人。

这一番下来,现场彻底陷入了死寂。

各个使团能辩的人都被辩倒了。

司马徽见久久没有人上来与自己一辩,便久违地露出笑容。

“老朽的辩题,治理之道,在黄老还是在儒家?”

“我以为,在黄老!”

“若无人能辩,这大辩,便是老夫赢下了。”

就在众人也以为大辩就要这样结束的时候。

刘偕猛然起身,在貂蝉伏寿等人诧异的目光中,走了下去。

“朕与你辩!”

刘偕一身龙袍,在现场极为显眼。

老百姓们见刘偕亲自下场辩论,也是被吓得不轻。

“陛下!是陛下!”

整个现场都轰动了起来。

就连蔡邕荀彧等人也都没反应过来。

更不要提沮授等人的反应了。

刘偕一边走一边思忖。

黄老之学和儒学之争,在西汉的时候就是一个热门话题。

但最后,汉王朝还是选择了儒家。

但现在,九州割裂,民不聊生。

司马徽身为道家,这个时候说黄老之学才是治理之道。

而且还有文景之治的实例。

这些儒生当然不是司马徽的对手。

刘偕在司马徽面前站定。

“我以为,治世之道,非黄老之学的无非,亦非儒家之三纲五常,仁义中庸。”

刘偕此话一出,又让众人诧异。

司马徽对于刘偕的话,很是不解,但又极力掩饰着。

表面上显得颇为镇定:

“那陛下以为,什么才是治世之道?”

刘偕轻轻一笑:

“我以为,知行合一,方为大道!”

“黄老儒学,只不过是小道罢了。”

这话一出,让众人都觉得十分颠覆。

亦或者觉得很是新奇。

“黄老儒学都成小道了?”

刘偕呵呵一笑:

“黄老如何?儒家亦如何?”

“大汉精通此二道者,不说如蝼蚁之多,也如满天星辰,多不可数了吧。”

“那为什么大汉还会衰败,汉室还会一蹶不振,天下又为何陷入战乱?”

“归根结底,就是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是只说不做!”

“故而朕以为,知行合一,方为大道。”

“而朕最好的例子,就是这司隶兖州如今的样子。”

“上下同心,实干三四载,流民皆能以工代赈,百姓亦能返回田园,安心劳作。”

“汉军再次强盛!”

“朕靠的是什么?儒学?还是司马先生的黄老之学?”

说罢,刘偕看向场外的百姓:

“朕问你们,朕说得对否?”

百姓们当然是冷暖自知。

“陛下英明治世,无有饥荒,乃仁君!”

“陛下所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