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从打零工到大老板 > 第52章 好饭不怕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从你们来了,我看到了梁济人的正直,善良;看到了梁济人的认真和执着;看到了梁济人的坚韧和毅力。我敢说,只要有梁济人的这种精神,在我国就没有进不去的学校。”钱卫国平提议为梁济人干杯。

四个酒杯砰的一声碰到一起。

梁平也受到了感染,他不知道钱卫国说的算不算是对梁济人的褒奖,但他坚信,只要有梁济人的这种精神,就没有做不好的图书,更没有进不去的学校。

第2天, 几个人先将黄新苗送走,梁平也带着钱卫国给他找的车把山阴一中、二中要的第二笔资料送了过去。

几位校长都很热情,侯校长还特意把梁平叫到办公室就合作的事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二中校长房连强说的更是干脆,我们看一中的。

梁平将文涛制定不仅给梁平制定了体例,而且都做了样张。所谓样张就是选取教材里教学难度比较大的一个章节,从栏目设置,典例选取,题型、题量的确定以及排版格式基本都是未来成书的一部分。他这次除了送资料,更主要的任务是送教学辅导材料的样章。

梁平将将几个文件袋双手递给侯校长:“侯校长,这是我们下学期出书的样章,麻烦您给把把关。”

侯校长也不矫情,直接打开文件袋,从里边抽地理样张。在刚入校的学生看来地理是最容易学的,那仅仅是表象,真正让老师和学生感到困惑的就是地理。样章选取的是等高线一节课,这一节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一节。

开始的时候,侯校长一手扶着桌子,一手拿样章,慢的变成两只手拿着样章,到后来将‘啪’的一声,将样章拍到了桌子上。梁平吓了一跳:“急忙说喊了一声侯校长”

侯校长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给梁平解释说不好意思。但是,侯校长没有多给梁平多解释,而是让办公室的把刘校长叫来。

刘校长见梁平在,还以为侯校长是为了梁平的事情叫自己。

侯校长没有说话,只是从文件袋里抽出物理学科的样章递了过去,尽管不知道侯校长什么意思,刘校长也没有多问,而是仔细的看了起来。

足有五分钟:“侯校长这是哪里来的?”

“你不要问是哪里来的,就是说说你对这个样章的看法。”

“这个样章从编排到各种材料的选取,包括典例,选题还有讲解都绝对算的上是精品。”刘校长看了梁平一眼:“要是按照这个样张做出来,新的教学辅导资料要比我们现在用的好的太多,他们就不是一个档次。”

侯校长是教地理出身,刘校长则是教物理出身,他们在讲坛上耕耘了一辈子,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太熟悉了,好的东西也是情有独钟。

“我们下学期就利用这个。”刘校长并不顾及身边的梁平。

侯校长说:“这个事最好不要先下结论,还是让各学科的都看看各自学科的样章,征求一下老师和学科组的意见。”

“用得着那么复杂,您直接拍板就是了!”

侯校长说:“火爆的性子又犯了!”

刘校长这才不好意的‘嘿嘿一笑’:“改改,以后真得改。”

“这个样章谁的?”刘校长关心的是样章。

“这个还用多问。”说着看了梁平一眼。

刘校长急忙对梁平说:“你别介意,我们当老师的喜欢的就是对教学有用,对学习有用的东西。转身对侯校长说,侯校长如果他们的辅导材料能像样章一样,我们就给跟他合作。”

侯校长指了指他,弄的刘校长有点不好意思了。

只是在侯校长的办公室里给陈云鹏和黄局长打了个电话,两人都留他玩天,梁平谢绝了。

在回梁济的公共客车上,听到两个年轻人在说印刷机的事情,梁平也是要做书的人,对这样的信息自然不会放过。好在车上人不多,两个年轻人身边又有空闲座位。于是他起来坐到年轻人身边,两个年轻人也很警觉,接着不在谈印刷机这个话题。

“两位是做印刷行业的。”梁平主动问道。

两位青年忙说不是。梁平嘿嘿嘿一笑,然后做了自我介绍。一个青年说这个名字好耳熟。另一个青年一愣:“你就是那个给干部都不当,领着几个人卖书的梁平。”

梁平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青年人说:“我叫毛二华。”“指了指身边的年轻人:“他叫徐为海。对不起刚才没敢给你说实话。”

梁平说:“理解,现在我们干的事情还没有得到政府的认可。”

原来两人是去冀省看印刷机的。最近冀省对非法印刷打击力度很大,很多印刷厂倒闭,两个年轻人就去冀省买些二手印刷设备。他们现在的想法和梁平很相似,自己有了设备不行,关键的是要有活干,和梁平拉近乎也是为以后打基础。

毛二华问梁平,是不是也准备做书。

梁平说是,

想什么时候开始,

梁平说正在筹备,很快,顶多半年。

徐为海说:“很快还要半年?”

梁平说:“出书不是一句话的事情,中间有很多的事。”

“就是因为不是简单的事,才不能等你。”他说出书就跟家里娶媳妇一样,在媳妇没有娶到家以前是忙不完事,娶来了啥事没了。梁平想想也有道理。

“你们什么时候开始”?梁平问了又感觉是多余了。

毛二华说:“我们已经开始干了,就是感觉机器不够才去冀省的。”

听了这话梁平心里一惊。他们开始了,说明在梁济已经有人在做书了。自己原来还以为只有自己想的早了,原来更有早来人。

“现在有几家出书的。”

毛二华说,“镇上的岳成义,岔河的王体顺,张庄的李新友,李楼的王文灿,听说刘宇宁也开始干了,加上他就是五家。”

徐为海说:“现在说是五家,明天说不定会是六家七家”

梁平不解的问为什么,徐为海说实际上大家憋足了劲,就是没有领头的,现在只要有了领头的还不是干柴烈火。

梁平也很纳闷,那么多人都开始了,按说刘宇宁应该知道,既然知道为什么不给自己说。

下车的时候徐为海还让梁平抓点紧时间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