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从打零工到大老板 > 第107章 又一个出版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辛总编问梁平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梁平说:“出版社是事业单位,国家发工资,于是出版社的人就感觉自己高高在上,其实内部的拮据和清贫自己清楚。”

辛总编说:“你说的对,我们很多小出版社就是这样,别说其它,就是自己的经费都很紧张。我们出版社,就是靠一本《语文基础知识》来满足各种费用的开支。”

“你们为什么不走同民营书业合作的路子,那样既满足了民营企业的急需,为他们排忧解难,又以提升了教育质量,同时还为出版社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来源。这是多好的事情。”

“这都是思想不解放,受传统因素禁锢的结果。”

梁平说:“我感觉辛总编的思想是比较解放的。”

辛总编感慨道:“那是嘴上说的,其实在骨子里仍然有那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左右着自己,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或是受到刺激,这种观念是很难根除或是改变的。”

“辛总编现在有了新的想法。”

“是的,你的产品给我很大的触动,你的人品让我对所谓头顶高粱花的农民有了新的认识。”

梁平真挚地说,其实也不怪你们有这种思想。想想出版教育辅导资料是多么神圣的事情,绝不是什么人都能涉足的事,弄的好还好说,一个不行坑的是教育事业,耽搁的是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就是没有人追究,自己内心也不会安宁。

“梁平,这就是你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你把教辅做到极致的原因。”

说话间车辆已经进了县城。

“辛总编,你们准备什么时候走?”

辛总编说:“吃完饭李局长他们回省城,我和魏局长也就直接回青宁了。听说你在县城也有公司?”

“实际上我们的公司就在县城。不论是交通,还是资源的配置县城都不是乡镇所能比拟,从发展和长久的角度说更是如此。”

“招待所离你的公司多远?”辛总编问。

梁平说:“开车大概要两分钟的路程。”

辛总编说:“我想去你的公司看看,不知道方不方便?”梁平嘿嘿一笑说:“没有什么不方便的,要在平时,像你这样的客人我们请都未必能请得到。”

辛总编说:“我这不是不请自到。”

现在梁平公司的员工已经达到了七八十人,有七八十人对一个公司来讲已经很具规模。

梁平跟辛总编介绍了公司的情况:“目前这里只是策划部,录排、审校、质量检查和设计几个部门在这里。业务部,财务室,印务部就在我们刚才来的地方。”

“你们这样办公方便不?”

“不方便,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以前手续不全,各方面都不正规”说到这里,梁平悄悄地对辛总编说:“我们是地下工作者。”

辛总编哈哈一笑:“你们已经完成地下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以后不是了。”

梁平说:“全国解放了,我们也从地下转为地上。”

辛总编对梁平的公司很满意,不过也指出了审校和质检存在的问题。“在梁济像你这样的图书公司有几家?”

梁平说:“有个五六家。”

“他们也都和你一样?”

梁平没有明白辛总编的意思。辛总编补充道:“我是说他们也都在寻求合作伙伴。”

梁平说:“是。但是有很多人和你一样,也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么说现在是个机会?”

“辛总编我敢给你保证,现在我们实在请求出版社合作,用不了两年,形势势就会发生逆转。”

“这个我绝对相信。你们目前大致上要多少书号能满足你们的需求?”

“至少要一千个以上。”看着辛总编吃惊的表情,梁平说:“我说还是保守的数字。辛主编你对教材、教辅的认识和理解要比我们深刻、透彻,仅是同步加上总复习就要多少个书号。随着事业的拓展,不论在品种的数量还是在产品的品质上都会是跳跃式的发展。”

“真想在这里住几天好好地挖挖你脑子里的东西。”

梁平说:“我们也真的希望辛总编留下来,在梁济呆上两天,相信一定会有在办公室永远得不到感受的人识。”

“可惜,社里的事情很多。”话锋一转:“我更关心未来的发展和合作前景。”

“辛总编,就我们目前的国情看,教育辅导资料前景广阔,大有市场。现在我国的大学层次和水平不同,有国家重点大学、有省市重点、也有地方大学对考生来说,自然希望自己能够跨入名牌大学,作为名牌大学就要秉承希望学生来,又能满足自己的招收条件,这个条件怎么界定,那就是以应试成绩为依据。无形之中会出现教育质量的拼搏和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教学辅导资料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随之而来的效应不言而喻。”

“就目前的情况,只要国家放开,中国教育辅导资料就会大爆发的局面。”辛总编笑了笑:“你预估一下梁平教辅在梁济的发展趋向。”

“现在梁济从事图书销售的人员应该在二千人以上,占据全国百分之六七十县级以上的中学。因为他们在从事教学辅导资料销售的同时,健全了销售网络,完成了资本积累,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以后他们或者扩大市场范围,或者加入梁济书业队伍。”

“你说的有道理,教学辅导资料之所以被赶的到处跑是因为没有遇到他们生存的土壤。出版社与他们的合作,必将成为这项事业发展,腾飞的助力。”

梁平说:“辛总编你说的太好了,我国之所以教育辅导资料发展缓慢,不是不行,而是没有给他们平台。只要有了平台,别说已经具备各种条件的梁济,就是放到人地方都能燃起熊熊大火。”

最后梁平问辛总编:“你们有没有和我们合作的意向和打算。”

辛总编说:“假若没意思的话,我不会邀你来县城,也不会和你说那么多,更不会来的公司。”

辛总编:“这几天我就让几个有实力的公司带着自己的稿件去咱们出版社行吗?”

机不可失,趁热打铁。

辛总编说:“我就喜欢干事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的人。回去我们就召开会议商量这是事。解放思想就从合作开始。”

“辛总编,在条件方面是不是可以和边城出版社一样?”

辛主编本想说边城出版社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出版社,贬低同行不是他的性格。只是说:“我们毕竟扛着国家级的出版社金字招牌,出版社虽然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困扰,但是根深蹄固的观念和入脑入髓意识,让他们改弦易辙,接受合作已属不易,若在合作条件上过于宽厚,估计合作前景堪忧。”

见梁平没有说话:“不过梁总请放心,我们合作的条件可能会高于边城出版社,但是绝对不会高的太多。”

梁平把辛总编送走了。本来辛总编邀请他一起去招待所就餐,梁平担心父母牵挂,谢绝了辛总编的好意。

一辆黑色的小轿车在滩里乡张湾村的村头,从车上下俩一对三十来岁的年轻夫妇,和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

“这就是梁平叔叔住的地方吗?”

原来三人正是梁平没有找到的战友金向辉,金向辉的爱人欧阳涵,和他的女儿雅丽。

金向辉离家的时间要比梁平晚几天,因为他们是乘坐普通列车,而梁平是乘坐飞机,一次梁平动身晚,反而赶到了前面。

经过打听,他们来到了梁平的家。

大门虚掩,金向辉叫了了几声没有回应,于是他们推门走进了院子,院子里的情境让金向辉和欧阳涵感到惊讶。金向辉知道梁平的经济条件不好,怎么也想不到会清贫到这般地步。

虽然两人都没有说话,但是同样有一个共同的念头,这样的情况别说照顾我们,就连自己恐怕都是自顾不暇。

金向辉拍拍欧阳涵:“既然来了就安心的在这里待几天,实在不行我们再走?”

欧阳涵喃喃地说:“我们再去那里?我是真的不愿意再去边城。”

“世界之大,难道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处,放心没事的。”

梁平走后,程玉芳也紧跟着去了专长办公室,当时的担心,慌乱简直就没有表达。别说是度日如年,就是用度日如年都不过分。好在中间梁平出来,告诉她没事,让她回家去陪老人。

开始的时候程玉芳不相信,听了梁平的解释她信了,于是就回家了。

到家以后,梁卫国问起梁平的事,程玉芳说梁平已经回来了,公司里有点急事要处理,所以先让自己的来陪他们。

婆婆魏继花说:“出去多长时间,回也不说先到家看看。”

梁卫国说:“一个公司上上上下下几十两口人,回来不得先去看看。”

一家人不再说话,只是低头吃饭。

吃过午饭,见梁平仍然没有回来,她原打算去砖厂办公室找梁平的,可是进门见院里站着三个人忙问:“你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