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说完宋安邦顿了一下,又道:“我只是...只是想把更多时间花在读书专研学问上,想着好快点考取功名让娘不再为我受苦。

阿姐,你相信我我每天都刻苦读书,绝无浪费一点时间。”

宋安邦说着说着有些急切起来。

宋安心听了这话安心下来,好在不是个假清高的,要是真的是以为自己考了个童生,什么都看不上的话那就难办了,也是他的夫子和爹教的好啊。

宋安心踱步走到书桌前看了一眼摊在上面的文章,笔锋俊逸一手好字,一看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练习的,整篇文章辞藻华丽,但太过于虚,偏离真实民生民情,这下子他总算知道为什么这个弟弟考了那么多次秀才都没考上了。

一心将时间花费在了虚无的文字上,却忘了看看身边的人事物,当然写不出来朝廷要的东西。

宋安邦叫自己阿姐看他写的文章,心里不禁疑问,他阿姐懂行文吗?

宋安心心里了然,转头对宋安邦道:“我记得你今年已经二十四岁了,十六岁便考上了童生,也算是少年得志,你也想过自己不久后便会考上秀才从而一路向上,

可是你从十六岁后考上童生来,院试三年两次,你次次参加,但却次次落榜,虽说这对于大多数读书人说是常态,你这年纪也不足为惧。

但是你有没有反思过为什么会屡次落榜?明年新的院试又会开始,你是否又有把握呢?”

宋安心的话一字一句敲在了宋安邦的心里,他眼神微微颤抖,是啊,他十六岁时就考上了童生是何等的风光,夫子们都夸他少年有成。

他自己也觉得自己一定不久便会考上秀才然后举人...……可是、却一次一次败退,他只能更加不眠不休的去看书,可是....明年我真的能考上吗?

宋安心看他的样子心里大概就知道了,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错哪了,一心还和以前一样把自己埋起头来读书,又怎么会进步呢。

唉,看起来是个读书读魔怔的书呆子。

她语重心长道:“安邦,我叫你去街上摆摊写信写书也不全是为了让你去赚取读书费用,我是想让你多看看民生民情,看看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害怕什么,

这样你写文章才不至于光有华丽的辞藻,却没有可行实用的方策啊。”

宋安邦听自己姐姐说,不禁有些怀疑道:“阿姐,你还懂文章吗?”

咳咳,宋安心有些尴尬,他是不太懂古代这些考卷,但她毕竟也是现代高压学习过来的,而且紧跟时政,贴近民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原主虽然是读了一点书,但毕竟只是皮毛,突然这样高声阔谈这些朝堂政治类的着实不像。

突然他余光瞄到文章边上另一张纸,像是随手练字的,她开口读道:“出征少年身,归来英雄魂。”

这不是她在衙门门口说的那句吗?

宋安邦听到她读出来他写在了桌上的诗句,心里感触到:“听说这是一位已亡战士的妻子说的,我觉得很有感触就时常写它练字。”

看来他这位弟弟也并没有只知道读书,还有救,宋安心想着便道:“那你知道这后面一句是什么吗?”

宋安邦摇摇头,道:“那妇人并没有说后面那一句,啊姐,你怎么会提起这个?”宋安邦疑惑,

突然想起娘说自己姐姐的夫君战死了,他那俊朗的眉眼瞬间张开,有些不确信:“难道....难道阿姐你就是那位战士的妻子。”

宋安心缓缓道:“它完整诗句是,“出征少年身,归来英雄魂。山河已无恙,巍巍葬忠魂。”只是你姐夫还没葬回来,我们的山河依然有被践踏的危险罢了。”

其实原诗句是去时少年身,归来甲子魂。山河已无恙,巍巍葬忠魂。是她那时代的烈士遗骸归国时歌颂他们的。

宋安邦顿时被震惊了,喃喃说着:“山河已无恙,巍巍葬忠魂。”

这是多么大的愿景,他不敢相信,这么令人让人内心颤抖的诗句居然是他阿姐说的,可是、明明爹娘说阿姐没读过什么圣书,因为她不喜欢这些文绉绉的东西。

许是觉察到了宋安邦的疑惑,宋安心道:“我虽没读过多少诗经,但是天天听爹讲也难免懂一些,这只不过是一个已亡丈夫妻子的真情实感罢了。现在你觉得还要一心扑在你早已烂熟于心的书上了吗?”

宋安邦听完后,朝自己姐姐弯腰行了个大礼道:“多谢阿姐警醒,阿姐一番话让我醍醐灌顶,阿姐说的对,那些书本我早已烂熟于心,我不应该再执着书本文字,而是要停下来看看身边。”

宋安心见他行如此大礼,赶忙将他扶起来道:“你能懂就好,阿姐可担不起你这礼。”

两人畅谈了一番后,二人的关系瞬间亲近不少,宋安邦又问了宋安心很多事,宋安心对答如流,让宋安邦觉得她这个姐姐的见解不比学院的夫子差,对自己这个阿姐更是尊敬了起来。

走的时候宋安邦还随自己母亲出来送别宋安心几人,宋安心觉得这个弟弟倒是开窍挺快。

宋安心走的时候偷偷将十斤栗米和半斤猪肉留在了自己娘家,实在是她怕她娘又推回来不要。

至于为什么不给白米白面她怕自己母亲不舍得吃,总想要留着,以前她外公外婆就是这样。

牛车一路平稳驶向林家村,车上除了宋安心母子三人又多了几个本村的,来的时候可以趁太阳还没上山可以靠自己双脚走过来,回去身上背了东西,天气又正热,村民们也会为了方便花一文钱坐牛车回去。

“这不林二嫂嘛,这一大袋粮食都是你的?林二嫂你咋有钱买那么多粮食呢?”

坐在牛车上的三贵婶问道,她男人叫林三贵,因此大家就叫她三贵婶。

三贵婶是村里有名的八婆,一张嘴很是大喇叭,什么事被她晓得了,全村的人不出第二天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