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急!重生拿到糟糕人设怎么办? > 第96章 系统发布多项利民任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6章 系统发布多项利民任务

晚上,云河就把要建影视基地的事跟云建国说了,并将图纸等都准备好了,这些都是系统给她的。

于是第二天一早,云建国又开始去找周书记了。

影视基地这东西,周书记听都没有听说过,可是一想到能带动当地经济,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接下来便是选址了,这需要云河的参与,而且还需要以她的名义承包。

这次他们选的地点是桔子山后的一片山坳,这里有山有水、还有各种怪石和冬暖夏的气候。

这一片区域一共有两万亩,云建国以云河的名义签了合同,付了款。

晚上云河、云澄进了空间后,云澄继续提炼明白精华,而云河则对山坳里临近水源的一些空地上的杂草进行清理。

两人忙了一个晚上,云澄才提炼了两吨初级精华。

十吨初级精华才能再提炼成一吨的中级精华,所以要获得一吨中级美女精华,需要六天的时间。

而云河,已经将河边的杂草全部清理干净了,再用一个晚上就可以将河道扩宽。

一家人分工合作:云建国除了要盯着美白产品的广告的后期制作,还要派人到山里去招工人;而金彩琴则是负责服装店里和各个吃食店。

经过十天的时间,这片山坳已经成为一片四面环山,中间有小河流经的开阔地。

而云建国一共找了一千名工人,里面有很多各个乡镇和村里出来的手艺人,又让老连长吴建云帮着联系到一位工程总负责人。

十二月初,云家的影视基地正式开工,系统以后又增加了一项工作,就是每天晚上将工地工人们的食材准备好,投放到厨房。

过完了1986年的春节,影视基地各个建筑的地基本是都已经打好了,周书记也带着一些市里的,还有其他市的领导来参观过。

他们提了一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影视基地建好了以后,那些影视剧组人来了,各种道具和机器怎么办?

交通是个大问题,虽然他们有机场,但是航空运力有限,而且成本高。

系统便又给云河布置了任务,修建高速公路,从昆明到永昌的高速公路。

修建高速公路这事,前前后后,云建国可跑了不少地方。

政府不是不想修,可是没有钱,也没有技术和机器。

云建国提出,这些都由他来解决,但是他有一个要求,这条高速公路建好后,他们云家要三十年的经营权,也就是要收三十年的费,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的超市等都归云家所有。

他这一提议,引起了全国关注,很多人好奇,他们云家是怎么在两年多时间积累了如此大量的财富。

可是无论怎么查,都查不出来异常。

最后总结出来了一点,就是云家仿佛开了挂,卖啥啥好,做啥啥赚钱。

反倒让一些没有云家的产品进驻的地区,也知道了云家的产品,就是质量的保证。

有一位老太太,去他们当地的百货大楼问,“你们为什么不进云家的奶粉?”

有年轻男女,也在他们当地找云家的美白化妆品,问店家“为什么不进货?”

国内一些有名的桥梁、道路专家们,通过这件事,也主动联系上了云建国。

最后,政府接受了云建国的建议,同意其建成后拥有三十年经营权。

86年的五月,高速公路正式开工。

他们有云河从系统处得来的施工图,以及二十台盾构机。又集齐了一批专家们和几千名的工人,工程便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同时,连钢筋、水泥都是由系统提供的。工人们吃的伙食,则是空间里产的。

所以修这条高速公路,资金花费无非就是专家和工人们的工资。

云家这次修高速公路和建影视基地,从各个乡镇和村里,招了好几千名的工人,男人们干重体力活,女人们做轻省一些的活。

他们大部分是有家有口的,他们出去了以后,孩子们基本都交给了老人来带。

家里的老人们又见不得家里的田、地荒着,于是带着孩子们一起下田。

这时系统又给云河发布了任务,建立一所学校。

云建国又开始跑政府,要各种批文,办各种手续,选了地址就开工了。

校址选在市区外不远处,占地三百多亩,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取名云翔学校。

校长找的是一中的校长,云建国给开出了每个月一千元的工资。

86年的永昌,教师工资一个月几十块钱,一中校长也不过一百多块。

上哪都是教书,校长愉快地跳了槽。

前世云凤梅的二女儿,师范毕业进了永昌市第二小学。

这一世,云建国也将她招进了私立学校。

另外,永昌有一所师专,86年毕业的所有学生,也都进了云翔学校。

新学期开学,在云家工作的工人的孩子们,都进了云翔学校。

在云家企业工作的所有工人,接到这样的通知:他们在云家的企业工作期间,孩子可以进云翔免费上学。

免的不仅是学费,还有生活费。

学校每天提供早、中、晚三餐,早餐有鸡蛋、牛奶和馒头,中午和晚饭都是米饭和炒菜,菜有荤有素,这些所有食品都出自云河的空间。

他们还给学生订购了校服,夏天有短袖、短裤。冬天是长袖、长裤和羽绒马夹。

云家的很多工人,都是山里的,他们有些从来没有念过书,以前祖祖辈辈在山里,觉得能赚一口吃的就不错了。

后来有人到山里招工,一些勤快的、力气大的就跟着到了工地。

到了年底后,他们放假回家,和村里人说起工地的见闻,虽然工作辛苦,风吹日晒干体力活,但是吃的好,每个月工钱也不少。

于是村里很多人都动心了,都想着云家下次再招工的时候,能把他们也带出去。

再后来,听说这些工人们的孩子们,都可以免费到城里读书,大家就更动心了。

当然那些家里有五个六个孩子的,也不可能全部都免费。

一个工人签三年以上的合同,可以让家里一个孩子免费上学。

夫妻双方都签了三年以上合同的,可以最多让三个孩子免费上学。

尽管如今计划生育抓的严,但是在云省的山区,住的分散,几公里才一户人家的地方,一家五六七八个孩子的非常常见。

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出去干活,家里大孩子就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如果不是有了云家的这一项举措,这些孩子们基本上都要辍学了。

有一家傈僳族家里有六个孩子,全都到了上学的年纪,可是无一人去上学。

后来夫妻二人进了云家高速工路施工队,云建国建议二人送三个小的到城里上学,三个大的可以在乡下的小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