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定都上海 > 第四十七集瑞王之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九月初八,汉中城瑞王府

一间半是佛堂半是书房的大房间里,瑞王朱常浩端坐在蒲团上,双眼微眯,手里握着一串念珠,口中念念有词。

这是他每天早晚都要做的功课。

王妃刘氏待朱常浩睁开眼睛,忙上前扶了丈夫起身。

两人来到桌前坐下,刘氏给朱常浩斟了一杯茶,笑吟吟道:

“王爷请用茶。这是刚送来的品种,味道还不错。”

朱常浩端起茶盏,小小地抿了一口,赞道:

“嗯,确实不错,似乎香味比之前常喝的更加浓厚一些。“

刘氏笑道:

“府里常喝的都是西乡县的仙毫,味道虽好,但是偏于清淡,

这一壶是沔县定军山那边的毛尖,王爷看看喜不喜欢。“

朱常浩叹道:

“唉,汉中这地方,也就是茶叶尚可,终究还是穷乡僻壤。“

刘氏笑道:

“王爷何必叹气。

繁华大城有繁华大城的好处,咱这穷乡僻壤自有穷乡僻壤的好处。

大城里固然富庶繁华,可是非也多,

象王爷这样生性散淡的脾气,

还是在咱们汉中这穷乡僻壤活得自在些。“

朱常浩也笑道:“还是你看得明白。“

旋即又长叹一声,

”唉,本王自是不羡慕他处的荣华富贵,只是这些年流贼四起,

却总是盯着咱们汉中城不放,我这心里不踏实啊。

崇祯八年,献贼来犯,

九年,高迎祥来犯,

今年,李贼又来,

若不是洪承畴救援及时,

你我恐怕就脑袋不保,无法在这里安心品茶了。“

刘氏听他说的可怜,伸手推了丈夫一把,嗔道:

“咱们这不是脑袋还在肩膀上扛着呢吗?王爷何必过于担忧。

您每日里吃斋念佛,积德行善,

想必佛祖他老人家也不至于看着汉中城陷于贼手。

那些流贼毕竟是流贼,洪督师一来,就把他们赶到四川去了。

咱汉中城自是无恙的。“

刘氏所说倒是实情。

瑞王朱常浩自幼习佛,没有什么远大抱负,也没有政治野心,十年前就藩汉中,他捐资整治疏通了城中的排水系统,使百姓免于洪涝之苦,还筹款先后重修了文庙,城隍庙,吕祖庙和睡佛庵,所以瑞王在汉中的名声还算不坏。

瑞王怠于政务,王府内外的大事小情,都是王妃刘氏做主处分。刘氏出身书香门第,颇为明事理,有主见,是瑞王的贤内助。

夫妻俩关系虽好,但瑞王不近女色,已经四十七岁的朱常浩,至今没有子嗣,传言王妃刘氏仍是处子之身。

朱常浩又道:

“本王数次上表,请求加强汉中城防卫,陛下那边都只是下旨宽慰,

据说要调派一个不带一兵一卒的光杆副将过来,又有什么用。 “

刘氏一边又把丈夫的茶杯斟满,一边道:

“这也未必就是陛下的意思,

我看多半是朝中那些老夫子想出的办法。

虽然无兵可派,好歹算是把汉中守将的品级升上去了,

惠而不费,左右都有话说。“

朱常浩道:

“他们做官的本领,本王也是佩服的。

只是关外鞑子一再叩边,内地又流贼四起,

朝廷因为国库空虚,无力募兵,局势如此糜烂,

我看这些肱骨重臣,最是难辞其咎,

真该把他们一个个拉出午门,统统砍了脑袋。“

刘氏笑道:

“阿弥陀佛,王爷如此评论朝廷重臣,未免苛刻了些。

他们也是一心为公,只是没有力挽狂澜的手段罢了。

我看这洪督师倒是不错,三下两下,

就把那些流寇都收拾得差不多了。“

朱常浩点头道:

“洪承畴确实有些本领,这两年打得不坏。

怕只怕朝廷没有力量安抚地方,

过上一两年这些流贼又要卷土重来。“

刘氏道:

“前段时间,

我看邸报上说,朝廷又给汉中派了个缉贼捕盗的通判过来。“

朱常浩问道:“是吗?一个通判过来干什么?“

刘氏道:“盗匪横行,自然是过来缉盗的。“

朱常浩又问:“他有兵吗?“

刘氏道:“通判自然是无兵的,不过听说他带来二百护卫。“

朱常浩笑道:

“哈哈二百护卫又济得什么事。

不过此事倒也蹊跷,弄个通判过来,这也不合常例啊。

哎呀算了,朝廷的事自有朝廷做主,咱也不去管他。“

他在房中来回踱着步,走了两圈,停在长案前面,抬手拿起一支毛笔,在砚台里蘸饱了墨,抬头闭眼,凝神静气,然后手腕一沉,运笔如飞,不见丝毫停顿,两行墨迹淋漓的大字跃然纸上。

写完后朱常浩扔下毛笔,在桌案前负手而立,端详着自己的作品,有些许的自得。

他自幼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如今几十年过去,对于行草已经很有心得,自认为达到了平和自然,委婉含蓄的境界。

他没回头就问:“你看如何?“

刘氏走过来看,原来是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句: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刘氏撇嘴道:“王爷的字自是好的,只是这诗不好。“

朱常浩笑道:“怎么不好?本王倒是感觉这一句的意境很妙。“

刘氏拿过朱常浩刚刚扔下的毛笔,重新蘸了墨,低头写道: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 又一村。

字体娟秀灵动,竟也不输朱常浩。

朱常浩仰头大笑道:

“哈哈王妃教训的是,是我消沉了。

你这字写得好,笔力又有精进。“

又道:“你是说,本王若想移藩江南,还是可能的?“

刘氏道:

“这种事,王爷直接上书朝廷,那自然是绝无可能。

不过若是去后宫走走门路,想想办法,那就保不准了。“

朱常浩慢慢地搓着手,又来回走起来:

“这事你去想办法,不要怕花银子。

哪天流贼破了城,剩下银子再多又有何用。“

他又问:“王府现在有多少存银?十万八万两总是有的吧?“

刘氏笑道:

“咱们王府虽不富裕,几十万两银子还是有的。

这十来年在汉中攒下的,加上以前王府的家底,

统共总有四五十万两的样子。“

朱常浩吃惊道:“咱有这么多钱?“

刘氏笑道:

“王爷你一天天粗粮淡饭,吃斋念佛, 又能花几个钱?

你一不听曲,二不纳姬妾,这钱不就剩下了嘛。“

说到这里,刘氏眼中闪过一道凄色,旋即她转换话题道:

“这点银子算什么?福王府里,怕是有几百万两不止。“

朱常浩冷笑道:“只怕他的日子,如今也没那么好过了。“

他们说的福王,就是朱常浩的三哥朱常洵。

他们都是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浩排行老五。

朱常浩对于万历,对于老三朱常洵的怨气很大,由来已久。

朝廷赏赐的各种厚此薄彼太过明显,比如他到汉中就藩,得到的田地就不足三十万亩。

而朱常洵就藩洛阳,万历就赏赐他四万顷田地,也就是四百万亩。以至于河南腾挪不出这么多土地,只好从山东和湖广两省另外划拨了一部分,才算补足。

刘氏道:

“是啊,河南流寇不比咱们陕西少,

福王现在的日子想必也是要一日三惊的。“

朱常浩叹气道:

“唉,这都是命数。

若是当初父皇能把我指到江南,

哪怕只是一座县城,也不会有今日之烦恼啊。“

刘氏附和道:

“江南的日子自是好过些。

其余不管是湖广还是四川,都不得安宁,

更不要提咱们陕西,山西,河南这些地方了。

鞑子一再叩边,我看京师也不是什么安全的地方。“

朱常浩站起身,道:

“既是如此,那你就去想想办法。

办成了固然好,办不成,那也是天意。“

又叹气道:

“唉,谁知道再过几年,江南是否还是太平地方呢?“

说完他大袖一甩,飘然而去,只剩下刘氏在房中独自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