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定都上海 > 第一百一十一集蓝道长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崇祯十一年九月初九,汉中府略阳县铜钱坝

华阳集团办公大楼会议室。

蓝采和说的是桌子上摆着的一摞书。

除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一整套教材,旁边的三本才是重点。

这是一套巨着,分为上中下三册,每一册都有四五百页,厚厚的一本,在这个时代极为罕见。

书名很怪,叫做《蓝道长说》,在编着的位置上,印着杨慎,杨锐,白素素,白亮亮四个人的名字。

这套书的出版,并不在蓝采和的计划之中。

华阳学院的教材,一直都是他亲自编写的,而这套书却不是。

他在讲课时,为了帮助理解,总喜欢东拉西扯,讲一些相关不相关的东西,此举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随口讲过的这些内容,在蓝采和看来,都是常识,他自然不以为意,不想身边的有心人却多,杨慎杨锐兄弟以及白素素白亮亮姐弟,都是这样的人。

他们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还将平时与蓝采和闲谈或者辩论过程中接触到的新奇说法新奇理论,都进行了归纳总结整理和分类,最终便形成了这么一套巨着。

巨着内容极其庞杂,既有天文历史地理医疗卫生动物植物等等百科知识,又有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等人文理论。

最终修订自然是请蓝采和完成的。

根据这些内容,蓝采和建议使用《华阳百科全书》或者是《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名字,而那几个编者都不同意。

他们的理由是,自古以来,着书立说的先贤虽有不少,但其学说内容都很有限,几千字几万字而已,何曾见过蓝采和这般,涉猎广泛,博古通今,随随便便就能聊几十万字出来,简直是古往今来第一人,所以这套书的书名,万万不可轻忽。

如果能够因此建立一套理论,在全大明范围内占据学术高度,那么对于华阳集团的日后发展,极其重要。

蓝采和一听他们说的也对,最终便接受了《蓝道长说》这么个古里古气的名字。

王启年拿着一本书翻着,嘴里啧啧作响:

“啧啧,要说咱这纸张是真好,印刷也好,

怎么着也是大明朝独一份,

拿去当作礼物送人,也是极好的。

但若是想摆出去售卖,“

他把书往桌子上一扔,叹气道:“我看难呐。”

杨锦麟笑道:

“江宁这一套书极为精彩。

我大明朝读书人何止千万,

老夫倒是以为,若是拿去江南发卖,

销量必然可观。“

杨锐也是连连点头:

“是啊是啊,拿到江南发卖,

这套书必然风行,我们几个编着,哈哈,

也可以借着蓝道长扬扬名。“

蓝采和望着王启年:

“听听听听,这就是读书人的心声啊,老大,

你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嘛。

这套书咱就卖五两银子,一年下来,

你要是能卖十万套出去,不就也是一大块吗?“

王启年翻着眼,撇着嘴,伸手到蓝采和这边拿了一根烟点上,长长吸了一口,才道:

“莫说十万套,即便是一万套,也不容易。

不过把这套书还有咱们的教材拿出去卖,

卖多卖少还在其次,

我看用不了几年,

蓝道长成为文坛领袖那是一定的。“

蓝采和摆摆手:

“不能这么说嘛,

要说扬名天下,那也是咱科技道,

以后咱们华阳学院还要去南京,去北京开办分院,

伯父德高望重,只有他老人家才能当得起山长之名。“

对于这些虚名,蓝采和原本是不屑一顾的,但是现在不同了,他在大明朝已经有了一双儿女,从心理上彻底变成了地道大明人。

杨锦麟含笑摇手:

“老夫也只是挂名而已,

于科技道的理解,尚不及你们这些小辈。“

众人说笑一番,又议了几件急事,蓝采和扫视会场一圈,问道:

“还有没有?

没事了咱们就散会。“

李牧连忙道:

“还有还有,住宅的事还没说。

盖好的两个小区不够,是不是再盖两个?“

蓝采和奇道:

“不是还没卖呢吗?你怎么知道不够?”

新建的工匠宿舍楼和住宅小区已经完工了,宿舍楼可以安排一万人入住,住宅小区有八百套房子。

基建的事都归李牧负责,而住宅的分配,则属于民事,归杨慎管。

杨慎笑道:

“此事说来也是奇怪。

原本咱们还害怕这些住宅思虑不周,

摆在那里卖不出去。

不想消息传出以后,登记购买的人,已经将近三千,

而房子只有八百套,

最终发卖的办法,是按照职衔高低排序,还是按照登记的先后顺序,

这些天很是头疼啊。“

竟有此事!大明朝的购房团也如此疯狂吗?

住宅的价格,是按照一平方一两银子确定的,也就是说,八十平方的两室一厅,售价八十两银子,一百二十平的三室一厅,售价一百二十两,一百六十平的四室两厅,售价一百六十两。

这样的价格,别说是在铜钱坝,即便是在汉中城,也是高得离谱。

所以原本大家都觉得这些房子未必好卖,只是建起来试试水,也锻炼一下建筑队。

蓝采和问:

“那这些登记的人有钱吗?

我记得咱们班组长以上的工匠也就千把人吧?“

班组长每月工资五两银子,这些人才具有购买住房的能力,之所以建设八百套住宅,就是按照这个数目估算的。

杨慎笑道:

“江宁你有所不知啊。

不但是班组长过来登记,

那些拿着二两银子工钱的普通工匠也来登记,

就连一两银子的力工,也有登记的。“

蓝采和很是不解:

“一两银子也敢来?即便咱们有贷款,那他也根本买不起嘛。”

杨慎解释道:

“一开始我也是疑惑,

后来才知道,

有些人是兄弟几个,或者父子,或者夫妻都在集团,

一个人钱不够,一家人凑凑,再加上贷款,也就有了。

我还听到一个说法,

大家都知道房子少买家多,

所以不少人并不是真心买房,而是想占住一套,

之后再加价十两二十两银子倒卖出去,

平白赚一笔钱。“

蓝采和真的目瞪口呆了。

他被这帮吃饱饭还没几天的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震惊了。

蓝采和一掌拍在桌子上: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我看也别费脑筋想办法了,就抓阄吧。

凡是过来登记的,就参加抓阄,谁抓住算谁的,

然后规定三年内不得转卖。“

蓝采和很为自己的决定得意。

哼哼,这些小花样,在他这个后世人眼里,统统不值一提。

不过得意还没有两分钟,就有人送进来两封信,一封是谢若林的,一封是崔元方的。

蓝采和笑着把信展开,眼光一扫,脸上的笑容便逐渐凝固,慢慢的,他的脸越拉越长,像极了李云龙的亲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