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想宅在初唐 > 第123章 夫妻夜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上,大华制造的缝纫机用着确实不错。”夜晚,长孙皇后相依在一起,不觉得就说起了缝纫机的使用感觉。

除了给缝纫机上线比较麻烦一点,无论是针脚还是效率,都比自己亲手缝制好过太多,缝线也不需要专门去购买,只要能穿过缝纫机的线孔就行。唯一的缺点也就是不能绣制精美的图案,绣花还是得自己动手。

长孙皇后也不是个贪心的人,她觉得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听完长孙皇后的夸奖,李世民也是眉头皱起,心里微微有些不安,于是对着长孙皇后说:“无垢,朕总感觉有些不对劲。”

“怎么了?”长孙皇后微微抬起头,担心的看着李世民。

却见他摇了摇头,在皇后的背上轻拍了几下,示意她不用担心,解释道:“没事,只是大华这次新增物品,感觉有些问题。秀宁和阿耶来信也没说这次贸易的事,心里有些发毛。”

长孙皇后却噗呲一声失笑,躺在了李世民的怀里,笑着说:“皇上,你就是想多了,本宫见了宽儿几次,以他惫懒的性格,只要不去惹他,他也懒得理你。孙道长也与本宫说过,宽儿如此发展大华,也只是为了以后能活的安逸。”在长安皇宫内,长孙皇后对李宽的称呼亲腻了些,如果有其他人在,还是称呼李宽的字号。

得到了安慰,李世民心里也放开了,再怎么想也没用,大华真的想对大唐动手,自己能拿什么阻挡?

“高明这次回来后变了好多,本宫在后宫都听说了大臣对高明的赞赏。”长孙皇后借机转移了话题,说道了李承乾最近的表现。

“嗯,这次高明的大华之行,看来确实是学到了东西。秀宁把他教的很好,看来朕不是一个称职的爹,没能力教好自己的儿子!你看秀宁就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把高明的性格扭转了。”

长孙皇后连连点头,李世民的话她无比认同,接着李世民的话说道:“秀宁把高明带在身边,早上跟着朱雀军训练队列,下午就跟着秀宁处理公务。秀宁跟本宫说过,训练是培养高明坚韧不拔的性格,提高他的体质。通过与士兵的交流,放松他的心情,使他的心胸更加的开阔。秀宁处理公务,会告诉高明所有的决策优缺点,自己该如何选择。这些,我们都没做到,愧为高明的爹娘。”

李承乾其实是一个极度缺爱的少年,在大华他享受到了梦寐已久的家庭亲情。长辈的关爱和弟弟妹妹的手足之情,让他知道了其实这些他一直都有,只是被皇宫里压抑的皇权蒙蔽了双眼,不屑的嘲笑自己以前还嫉妒自己四弟那个小胖子,总觉得他获得了不该承受的关爱。

李渊也当着大家的面,毫不掩饰的批评李世民,作为皇帝他是成功的,但作为李承乾的亲爹,他是失败的。

李建成也为李承乾解释,他的亲爹并不是讨厌他,只是李承乾身为太子,李世民不知道该怎么培养李承乾,只能以他自己的见识来培养,古话中严师出高徒,他就把这句名言作用在了李承乾身上,希望李承乾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子。

虽然这并不是李承乾想要的,但彻底明白了,为何自己把事做好了,没有获得任何一句李世民的赞扬,区区一点小错误就得大肆批判。而自己的四弟,不管做什么,都能得到李世民的奖赏。

大华的长辈都在开导着李承乾,让他回大唐后不要去争,做好自己的事,没有批评那就是最好的赞扬。

李承乾听进去了,回大唐后牢记着他们的话,遣散了东宫的乐师和属官,只留下了东宫了一部分太监和侍女,还有他的两位老师太子太傅李纲和太子洗马孔颖达。

这一决定遭到了世家和一些大臣的反对,但李承乾与李世民和两位老师通过气后,获得了他们的认同,决定得以通过实施。

世家不甘心丢失东宫的位子,到处散布李承乾的坏话,李承乾也不着急,只是在早朝为自己辩解。

内容也不多,大意就是自己才十二岁,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习,不能沉迷那些奢靡行为,遣散乐师和一些仆从无可厚非。至于那些属官,能教太子什么?老师已经有两位大儒和现任的大唐皇帝,还需要那些素位尸餐的属官吗?他们真的有能力,就应该通过科考或者大臣的举荐,为大唐繁荣做贡献,而不是在东宫无所事事,白领月俸。

这说的世家是哑口无言,李承乾的话也流传到民间,获得了百姓一片的称赞声,直夸大唐的太子明事理。

想到这里,李世民继续说道:“你说的没错,是我们没把高明教好,不是高明心思不开窍,而是我们不懂得怎么教育。大华的教育一道,朕要想办法弄过来!”

李世民觉得平阳能如此教育好李承乾,是因为大华的教育学科,根本就不像平阳那是以身传教,根本就不是他所想的。

平复了下心情,李世民说了自己对李承乾接下来的安排。

“秀宁给我们做了样本,那我们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每天早上同东宫十六卫一同训练,这样还能让高明彻底掌控十六卫,至于孔颖达和李纲那边不能停课,那就让高明累一点,第一天下午跟随朕处理公务,第二天下午就由两位教导,如此循环。隔十天沐休一天,希望高明能坚持下去吧!”

“这样会不会太累了?本宫怕高明坚持不住!”长孙皇后的眼里充满了担忧。

“这样也是没办法,大唐不同大华,高明要想顺利接手皇位,必需要儒家的支持,孔颖达和李纲与世家没关系,所以高明要保持与他俩的感情。”

大唐的官员基本都是儒学出身,李世民更加迫切想要大华的教育学科,迫切的想自己培养官员,遏断儒学对官员的垄断。

这里说的是儒学而不是世家,大唐的官员主要是由世家和寒门组成,他们同出儒学。

至于儒学对官员职责能起到什么作用,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