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所以我不是寡妇了?”沈如意再一次问道。

周海丰再一次回答她:“不是,我捡哥没死,嫂子怎么是寡妇呢?捡哥被人救了,信上说他寒冬腊月就回来了。”

在场的三人都以为沈如意是被巨大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只有沈如意知道,她现在恨不得自己是寡妇,这谁愿意有一个未见面的丈夫啊,而且两人还有两个孩子在中间充当羁绊。

张婶儿高兴的眼含泪水,她是真的替如意高兴,寡妇的日子多难过,她是见过的。

“我们安安宁宁有阿爹了。”

周海丰笑着说:“婶儿,安安宁宁一直都有阿爹啊。”

“这不是以前他们阿爹......”话没说完张婶儿就顿住了,转头高兴地说,“安安宁宁阿爹在边关,如意高不高兴?”

沈如意笑的比哭还难看,“高兴、高兴。”

“海丰,他来信还说了什么?他不是服徭役被水冲走了么,怎么到边关去了?有说什么时候回来么?”

周海丰看过来信,只能回答信上的内容,“怎么去了边关遇哥在信里没提,只说他在边关一切安好,至于何时回来捡哥说他现在也不知道。”

阿月看着自家相公忘了最重要的事情,忍不住提醒他,“你是不是还忘记了什么事情?”

“噢。”周海丰一拍脑袋激动地说道:“嫂子,捡哥给你捎带了一两银子,给。”

沈如意伸手接过所谓的相公给自己的银子,这银子或许是他战场上用命搏下来的,拿着烫人手心。

算了,自己现在正缺银子养孩子,这也算他当阿爹给孩子的抚养费。

“对了,嫂子。信由驿站送到我爹这个村长手中,我阿爹拿给周家时周家听我爹读信,后来他们又找了其他人读,所以周家应该已经知晓捡哥给你一两银子的事,我爹说周家可能会来找你要银子。”

沈如意不禁想到回来在村口那一幕,李翠和周老头都喊自己去周家吃饭怕不是在算计这一两银子。

“他们已经在算计这一两银子了。”说完沈如意将回来在村口遇见的事说给三人听。

“无耻。”张婶儿气愤说道:“这周王氏是蛮不讲理,周大根就是当面清高背地使坏的人。”

几人正说着话,就听到李翠在隔壁院儿喊:“嫂子,我们来看你了。”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沈如意打算趁着今个人多,看看周家今天又是什么花样。

“来了。”沈如意转身安排着:“婶儿,你帮我看着安安宁宁,海丰和阿月陪我回去看看他们今天耍什么花样。”

“哎,好。”

沈如意带着周海丰夫妻俩回到自家院子,就看到周家老两口和李翠夫妻站在自家屋子里,主人不在家这群人却堂而皇之的开门进去,好像是在自己家一样。

周老头坐在上位看着站在门口的沈如意,招呼着几人落座,这一瞬间让沈如意觉得自己还在周家院儿里。

沈如意假装不知道几人来干什么,也不主动说话,一时间屋子里安静到掉根针都可以听到,倒是李翠脸上略显急促。

“咳咳咳。”

周老头咳嗽几声后,李翠开口了,“怎么不见孩子呢?我和他二叔准备给拿了几套大宝小时候穿过的小衣裳。”

“多谢弟妹。”

李翠一直拉着沈如意说孩子,沈如意却不搭理她,最后她只能讪讪笑着。

眼看着公婆脸色越来越黑,李翠终于说到正题上:“嫂子,这大宝马上要上学堂了。”

“嗯。”

看沈如意这不死不活的态度,李翠咬牙说道:“大宝经常得学堂夫子夸奖,夫子说大宝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只要我们好好供他读书,将来他考上秀才没问题。大宝要是成为秀才,那就是为咱们周家光宗耀祖,是咱们周家的荣耀。”

“嗯。”

看着沈如意还是不说话,李翠脱口而出:“大宝上学堂要交束修,大嫂给我们二两银子,大宝以后考上秀才绝对不会忘了他的大伯娘嫂子您。”

绕来绕去才说到重点上,真是苦了自己的耳朵,只是没想到真的还有这么不要脸的人,自己对他们的认知还是太高了。

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都不说是借银子,直接上来就要银子。

沈如意笑了,“你也知道大宝叫我大伯娘呢,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宝叫我娘呢,送孩子上学堂是做父母的责任,有钱就送去念书,没钱就不送,就这么简单的道理我都懂难道你们不懂?这让大伯娘来出学费我还是头回听说,况且谁不知道我自己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养育。”

“嫂子,你不能这样说啊,咱家里没钱,你有啊,你看你今天买了半牛车的东西,又有大哥送回来的银子,这二两银子你是轻轻松松拿的出来啊。”

沈如意简直快被李翠这不要脸刷新了下限,“你哥刚送来一两银子你们就惦记上了,告诉你们,这银子我明天得拿去还账,不然你们以为今天半牛车的东西是哪里来的?”

周老太阴阳怪气地说道:“你刚刚也听说了,大宝可是学堂夫子都夸的秀才料,将来要是成了秀才可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还能少了你今日的二两银子,你快把大宝的束修银子给了。”

沈如意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听说考上秀才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可她听过穷酸秀才这个词。

“我说了,要银子没有,如果没事我要送客了。”

上座的周老爷子见沈如意的态度,放了软话和她说,“沈氏,大宝上学堂的银子我们确实没有,这样,你借我们二两银子,等秋收后卖了粮食,到时候再还你可好?”

“好啊。”

果然沈如意一答应他们就高兴起来了,可惜高兴的太早。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既然要借银子,那咱们打个字据如何,刚好海丰在这里,就让海丰给咱们写个字据,就是你们看这字据写谁的名字,将来谁来偿还,什么时候偿还,这些咱们要写清楚。”

周老太一听她这话,尖声问道:“我们找你借银子是看的起你,你还要我们立字据?”

沈如意摊手表示无奈,“阿娘,你看谁家借钱不立字据的,我这样也是为了收钱嘛,我相信你们会还钱的,既然这样你们为何怕立字据呢?”

“海丰,你来起草字据......”

沈如意话还没说完,周老太站起身来,“不用了,这银钱我们不接了,我们走。”说完带着周家人起身离开。

周老太走到院儿门口转身‘呸’了一口。

pS:东汉后期崔寔创作了一本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四民月令》,其中有记载当时具体的入学时间;

即“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可见在汉代,除了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这两种形式,也就是说一年有三次入学。到了南北朝时期,入学时间相对集中,“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