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东洲往事 > 第7章 回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从那一日开始,郑安雅隔三岔五跑去找卫信忠商讨对策,卫信忠也知无不言,二人讨论得热火朝天。杜襄成偶尔也参与进来,不过她更喜欢听不同门派的学者讲课,有时候一天能听好几场。

一次,卫信忠问她:“公主,高昌国的国民中可有像在下这样的凡人?”

郑安雅笑道:“先生大才,怎么会是凡人?”

卫信忠也笑了:“我是说,像我这样会老会死的。”

郑安雅想了想,说:“高昌国民基本都是不老不死的神族,偶尔有外族慕名而来的,但不多。”

“哦。”卫信忠捻了捻胡须:“不知公主可愿意接受外族人加入高昌国?”

郑安雅瞪大了眼睛:“外族人?你是说像你这样的?”

“正是。”

郑安雅思虑片刻,叹气道:“即便我愿意接受,要让其他高昌人接受外族也不容易。神族多质朴,头脑简单,五姓女……哦,就是贵族女子从小经过严苛的训练,尚且可以,平民百姓遇上外族就很容易被欺骗。而且,人族繁衍得实在太快,会让他们感到恐惧。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引入人族充实人口的经历,但没过几十年,整座城都是人族的了,最后不得不动用武力把他们驱走。”

卫信忠道:“那如果不让他们混居呢?外族还是外族,神族还是神族,二者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平时一样耕种,战时一同出兵。”

郑安雅与杜襄成咬了一阵耳朵,随后道:“行倒是行,但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地方可以供人族居住啊。”

卫信忠道:“先定思路,然后再想办法。公主只说行或不行。”

郑安雅道:“可以一试。”

与此同时,渤海国朝堂上的风言风语非但没有停止,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逼得林长卿不得不去找郑河清。

郑河清见儿子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便猜到他为何而来。她不紧不慢地拨弄着茶叶,饮了一口,问道:“近几日朝中有不少关于你和安雅的传言,你怎么看?”

林长卿有些按捺不住,说:“阿娘您是知道的,这些天我和安雅一直以礼相待,那些不着边际的传言完全是无中生有。”

郑河清浅浅一笑,随即正色道:“但他们有一点说的没错。卿哥儿,你长大了,该考虑婚事了。”

林长卿无奈地说:“那也不能胡乱按到安雅头上,她离成年还早着呢。”

郑河清道:“那你可有心仪的女子?”

“没有。”林长卿果断地答道。

郑河清笑了,转眼看向他身后的林长晔:“当真没有?”

林长晔轻咳一声,收起笑容:“回太后,据儿臣所知,确实没有。”

郑河清揶揄道:“不是吧?我怎么记得几年前你曾经跟我提起过一个女孩子,当时看你的神色像是有意于她?要不是那会儿我们自身难保,只怕早就……唉,罢了,她如今怎么样了?”

林长卿几乎被气笑了:“我的好娘亲,您说的该不会是丞相应文远的妹妹吧?那哪里是几年前,快二十年了好不好?她早已嫁人,去年都当上祖母了。”

郑河清惊讶道:“啊?都过去那么久了?”

“噗哈哈哈……”林长晔笑得直捶桌子:“太后,您想想,应丞相的两个儿子都多大了?二儿子都娶亲了吧?他妹妹只比他小两三岁啊。”

郑河清一脸尴尬:“哎呦,我还真是老糊涂了。见不着的人总以为他们还是老样子。”

林长晔笑岔了气,扶着茶几连连摆手道:“太后您没老,是他们老得太快了。”

郑河清笑道:“就你嘴贫。”又对林长卿说:“卿哥儿,跟你说正经的,你的婚事的确该提上日程了。这几日的传言我早有耳闻,之所以不加干涉,就是想看看朝臣们对高昌国的态度。”

林长卿苦笑道:“阿娘,您不会真在打安雅的主意吧?且不说她还有将近三百岁才会成年,她作为嫡长女,难道不应该等着继承王位?怎么能外嫁呢?”

郑河清示意身边的女官递给儿子一封信:“看看吧,你姨母给我的信,这是她的意思。”

林长卿接过信后粗粗一览,信上除了问安便是官样文字,只在最后提了一句,希望郑安雅能在渤海国多留些时日,熟悉渤海国的情况。林长卿不解:“这信也没有什么不同的,能说明什么?”

郑河清道:“你姨母一贯如此,有话不肯好好说,喜欢绕弯子。而且,越是重要的事,字就越少。看到最后那句话没有?希望安雅在渤海国多住些日子,对于我们来说,一年半载那叫‘一小会儿’,十年八年也就一眨眼的功夫。而且两国离得那么远,她一个高昌国的公主熟悉渤海国的情况做什么?”

林长卿道:“那也不能说明姨母就希望安雅在我们这里一直住到成年啊,您这个解释有点牵强。”

郑河清叹了口气:“如果只是这一件,倒还罢了。问题是还有另外两件事:一是安雅还没有被立为储君,说明你姨母还在犹豫;二是这次送信的人。”

林长卿道:“送信人怎么了?”

郑河清道:“她是牟家人。”见林长卿还是不解,又道:“你满脑子都是朝政,自然不会在意他国后宫纷争之事。高昌国除了王族郑氏以外,还有房、牟、杜、段四大望族。宗室子女的婚嫁,大多只在这四大家族中选择。安雅的父亲是王后,出身房氏,但你姨母这些年一直宠幸一位牟贵君,冷落了她们父女俩。”

林长卿问:“那这位牟贵君有孩子吗?”

郑河清颔首道:“他和你姨母也有一个女儿,叫安熙,今年一千一百多岁,深得你姨母的喜爱。你姨母只有这两个孩子,再无其他了。”

林长晔忍不住插嘴道:“所以太后您的意思是,这位牟贵君有夺嫡的念头,想把安雅赶出高昌国,好让自己的女儿即位?或者说,他自己想当王后?”

郑河清道:“‘夺嫡’一词不大准确,传统的神族是不分嫡庶的,儿女们都随母族一起生活,没有人会计较他们的父亲是谁。所以,在神族眼中,安雅和安熙姐妹俩只是长幼有别,并不涉及嫡庶尊卑。不过你说的大致不差,牟贵君想当王后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房王后的姐姐是丞相房如兰,王后若是赖在中宫不走,牟贵君也不能把他怎么样。那个送信人话里话外让我留住安雅,越久越好,不用考虑回国的事。我想可能就是这个意思。毕竟,如果论出身,牟氏也是有资格成为王后的。当年姐姐准备大婚的时候,他们家不是没惦记过,怎奈族里没有适龄的男子,只好作罢。假如这位牟贵君早生几百年,怕是一切都不一样了。”

林长卿道:“这样说来,安雅的处境岂不是很不妙?”

郑河清道:“是的,她在高昌国过得并不好。所以我想问问你的意思,如果你也有意让她留下来,那就不妨遂了那位牟贵君的意,我们渤海国无论是国力还是别的什么,都远远强于高昌国,安雅嫁过来不会受委屈的。”

林长卿起身行礼道:“阿娘,孩儿不忍安雅受苦,但这与婚姻是两码事,孩儿只想娶一位彼此相爱的女子为妻。至于安雅,至少现在不适合,孩儿只当她是亲人,并无他念。”

郑河清叹道:“也罢,那这件事就先不提了。我也乏了,你回去吧。”忽然又莞尔一笑:“卿哥儿,你别只顾着朝堂和学宫,成家也是很重要的。”

林长卿胡乱答应了一声,告别母亲,拉着一旁挤眉弄眼的林长晔出了门。

对于郑河清母子的讨论,郑安雅全然不知,她每天最大的兴趣就是拉着卫信忠谈天说地,越聊越觉得卫信忠是一位百年不遇的大才。怕卫信忠后悔,她急匆匆地写了封信寄给母亲,不等回信就向林长卿和郑河清辞行,并请示要带走卫信忠的事。郑河清很是意外,以为她听到了什么不好的传言,待弄清楚原委便爽快地答应了。

离开临淄的时候,林长晔前来为她送行。大臣们稀稀拉拉来了两三位,与庆典灯会后的那几日相比简直有霄壤之别。郑安雅心下明白,当时的热闹不过是人们误将她当成了未来的王后,如今她要回国了,王后的位置自然不会是她的,那些人也就作鸟兽散了。

郑安雅没放在心上,杜襄成就不这么想了,她忍不住抱怨道:“这些人也是够势利的,前些日子一窝蜂地来,堵得我们出门都困难,一个个嘴上跟抹了蜜似的。真要走了,都不来了。呵!”林长晔听到了,面有愧色地过来道歉。郑安雅赶紧阻止他,并劝慰道:“不是你的错,长卿才亲政不久,我知道你们的难处。”

说得林长晔更加不好意思,他红着脸道:“你回去我们不拦着,可是你不是很喜欢那套玛瑙食具吗,王上特地吩咐了送给你的,为什么不带走?”

郑安雅指着满满一车东西道:“这些不都是你们送我的?你们已经给得够多了,我要是再多拿,我们王上会怪我不懂事的。”

林长晔见她身边除了杜襄成、归尺素之外只有两个侍卫,其中一个还身兼车夫,便从自己的卫队中挑选了二十人,命他们护送她平安回到高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