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东洲往事 > 第23章 灭祝融(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高无疾率领十万新军,没有遇到几场像样的抵抗便攻下了祝融国全境。消息传回国内,朝野一片欢腾。郑安雅更是欣喜异常,本以为至少会打两场硬仗的,谁知竟如此顺利。究其原因,除了高无疾治军有方、新军作战勇猛之外,祝融国内部的腐朽程度比她们预想的更为严重。

没了油田之后,祝融王先派遣使者到处奔走,企图借他国之力打压高昌国。但各国都不傻,要么虚以委蛇,要么借机狮子大开口。一来二去,祝融国非但没得到援军,反而等来了渤海国向高昌国大量移民的消息。这下西域各国对高昌国更是刮目相看,那些原本没有明确拒绝祝融国的国家干脆把话挑明了:“我们不能因为你们得罪渤海国。” 如此,祝融国的处境更为艰难。

有句话说得好: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祝融王在外四处碰壁折了面子,就把一股子气都撒在臣民们头上。第一个下手的就是高奴祝氏,原因很简单,祝氏乃平民出身,并非王室亲贵,只因猛火油的采掘和提炼都由祝氏控制,父子相传,外人无从得知,因此军队乃至王室都不得不倚重他们。如今高奴县早已沦陷,油田被夺走,祝氏一族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再加上祝融王听闻祝氏的女儿祝惜颜在高昌国炼出了轻油做了官,更加气愤不已,不由分说地给祝氏扣上了“通敌叛国”的罪名。按照祝融王的脾气,祝氏大概率会被灭族,幸好有阮秋霜、曹君歌、高无疾、杜襄成等人看在祝惜颜的面上为他们四处打点,这才保住了族人的性命,但祝氏族长也就是祝惜颜的父亲还是被赐死了,其他族人也躲到穷乡僻壤隐居起来。

祝氏获罪时,其他大家族多以为自己出身尊贵非祝氏可比,作壁上观的多,施以援手的少,等到国君打散了祝家掉转头收拾他们的时候才如梦初醒。为了保命,他们在朝堂上互相攻击、泼脏水、落井下石,以为这样就能保全自己,殊不知他们都是砧板上的鱼肉,只看祝融王什么时候想收拾而已。更要命的是,在长年累月的朝堂倾轧中,国力和民心也被慢慢消耗掉了。

定阳、 阴山两县规模小,驻军也较少,见高昌国大军扑来,稍加抵抗便被攻下。当打到鄜县的时候,由于鄜县城高墙厚,强攻损失较大,高无疾不希望士兵做无谓的牺牲,便先派兵将鄜县团团围住,再约鄜县县令在城外十里亭面谈。县令樊恢自知无法抵挡高昌大军,本欲杀身成仁,但虑及妻儿老小与城中百姓之安危,遂在收到高无疾‘保全百姓’之劝降书时心生动摇。他写好遗书,整了整衣冠,看了一眼泣不成声的妻儿,昂然出城。

见到高无疾,樊恢还未落座,便听有人喊了一声“姑父!”,他心中一动,这声音似曾相识,但一时竟难以辨认。正自诧异间,一位高昌国官员走上前来与他行礼。他不知对方是何人、官居何职,只好胡乱回了一礼。

那人抬起头,对他道:“姑父,您不认得我了?”樊恢这才仔细端详了一番那人的脸:“啊,你,你是,你是……”一个名字几乎要脱口而出,却又卡在喉咙里,怎么也叫不出来。那人抿了抿眼角的泪,道:“姑父,我是惜颜啊。”原来,樊恢的妻子就是祝惜颜的姑姑,她父母口中时常念叨的那位嫁得很好的姑姑。

樊恢老泪纵横,没想到在这种场合还能遇见亲人。他胡乱擦了把眼泪,将祝惜颜上下打量了一番,方道:“惜颜,你这身打扮是?”

祝惜颜笑道:“姑父,我如今是高昌国少府火油监的监令,您看可好?”

“好,好,”樊恢笑道,“你们祝家上数几代都没有入仕的人,没想到你这丫头倒成了头一个。”

有了祝惜颜在旁,会谈顺利多了。当高无疾拿出写有“祝融国官员若诚心归顺,在交出军权后仍任原职”的圣旨时,樊恢忽然道:“高将军,在下早年曾因做学问有些虚名,附近约有七八个县的县令是下官的门生和故交。在下不才,愿前去劝降那些人,不知将军以为可否?”

高无疾一听,立马道:“好啊,当然好了!不知樊县令需要些什么?何时动身?”

樊恢却笑道:“这个不急,容下官回去仔细想想。”

高无疾见他态度暧昧,吃不准他是何意,又见祝惜颜正在他身后冲自己使眼色,便约好改日再谈,让他先回去了。

樊恢走后,祝惜颜道:“将军,我姑父怕是想要更多的好处。”

高无疾道:“这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你知道他想要哪一类的好处吗?升官、食邑还是爵位?”

“姑父家里世代为官,但每每止步于县令一级,我曾听他私底下抱怨过朝中无人没有升迁的机会。因此我猜他想要更高的官职。”

“这我可做不了主,得请奏王上。”

高无疾的奏折才刚刚送出,郑安雅的圣旨就到了。圣旨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如有劝五县及以上成功归降者,可为郡守。”高无疾大喜:“王上神了呀,我们想要什么她就给什么!”

原来早在出征前,高无疾特地向郑安雅请旨带走了几位出身高奴县和翟县的官员,盘算着如遇到守城的官员或将领与他们有旧的,就派他们前去劝降,祝惜颜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们走后,郑安雅忽然想到祝融人做官最讲究门第,大小官员之间互有通婚,关系盘根错节,如果能说服一德高望重者,再由此人出面劝降恐怕会事半功倍,于是才有了这样一道旨意。这下两边皆大欢喜,高无疾兵不血刃攻下了八个县,樊恢也得到了郑安雅的许诺:战事结束后封他为郡守。这个消息一经传开,祝融国剩余的七个县也蠢蠢欲动。

祝融王眼看高昌军即将攻到首都雍城,忙令太子监国,自己则带上部分近臣仓皇出逃。太子姜继序接到守城的命令,向众门客苦笑道:“父王可是给孤安排了个好差事!如今民心尽失,高昌国又兵临城下,叫孤如何守得住?”最初,门客景献建议开城投降,也有人建议像祝融王一样逃跑,都被太子一一否决,但是当祝融王被杀的消息传来时,大家都坐不住了,纷纷改口要投降。原来,祝融王和他的近臣们逃亡的时候带走了大量金银细软,本来有卫队护送,尚能保证安全。但一路上士兵们不满祝融王给他们的待遇,被祝融王杀了几个挑头闹事的,剩下的士兵们不敢反抗,就趁人不备一个接一个地逃跑了。当他们到达边境时,卫队只剩下寥寥几人,祝融王等一行人被一伙贪图钱财的强盗所杀。堂堂一国之君,居然死在荒郊野外,亡于盗贼之手,实在令祝融国颜面尽失。于是姜继序打开城门,奉上国书和玉玺,投降高昌国。自此祝融国灭。

轻而易举得了祝融十八城、二十万人口,国土扩大了将近一倍,这让郑安雅喜不自胜。她将这十八城加上高奴、翟二县,合并为上雍、下雍两郡。按照约定,下雍郡以樊恢为郡守。她本欲命姜继序为上雍郡守,卫尉卿卫廷帛提醒她:“他是祝融国太子,有王位正统在身,又生性宽厚,与其父不同,故而在国内威望很高,如果任命他做上雍郡守,统治祝融国民,恐怕日久生变。”樊恢也进言道:“臣本区区一县令,腆居郡守之位已是惶恐不安,怎敢与太子平起平坐?王上明鉴,太子乃一国之根本,他降了高昌,祝融国各县的民心也就都归了高昌。若是再有人不服,那便是反贼了,王上发兵将其剿灭是名正言顺的事。故而,太子请降虽是大兵压境之时的无奈之举,但其影响远在臣之上。臣斗胆,恳请王上给太子封君。”郑安雅稍加思虑,觉得他们说的有理,便封姜继序为山阳君,俸禄同九卿,迁居至京畿郡,任命力劝他投降的门客景献为上雍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