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民国之桂系开局 > 第146章 发展农业要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要发展好闽省的农业,摆在陈德良面前的是三件事情。

第一件是将闽省内部的百姓组织起来,让他们参与其中。

这件事情交给梁干材这些管理政务的专门人士。

现在闽省内一半以上的农民都没有自己的土地,租赁地主的土地为生,这部分人就是最好的工人人选。

他们吃苦耐劳,个性淳朴,只要有口吃的,就愿意为你卖力。

这些廉价劳动力是前期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资源。

让梁干材深入到每一条村,将他们全部动员起来,为闽省的发展增添自己的力量。

一千多万的人口,不比欧洲的那些中小型国家人数要少,他们能成功,闽省就有机会。

第二件事就是租地。

林、严两家前几天再次将礼物带了过来,表示已经考虑清楚,同意将地租给陈德良,还愿意向省内的家族传达陈德良的意思,尽力去促成此事。

陈德良见他们两家那么上道,又想起了和王维生的联姻,提出双方进行联姻。

这把林沐成和严奕伦为难的话都不知道该怎么接,在他们眼里,陈德良都快要倒台,肯定是不想进行联姻。

只是不答应,又怕引起陈德良的不满,拒绝也找不到好借口,心里犯嘀咕:“这陈德良,年纪轻轻的,还是个色中饿鬼。”

陈德良没想到这两人居然还在犹豫,疑惑道:“你们家中没有适婚的姑娘吗,不一定要女儿,那这样的话侄女也可以。”

“陈将军,婚姻大事,容我们回去询问一下家中晚辈的意见。”

“还询问什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可这也太突然了吧,这种事情也不好强迫她们。”

“自古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们同意就行了。”

“这,让我们去寻找一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怎么那么磨磨唧唧,我第九军大把好男儿忙于征战,无暇顾及个人私事,我得替他们考虑一下。”

“啊,不是和你结婚啊。”林沐成口直心快,一下子把心里话给说了出来。

真要两家都将女儿嫁给陈德良,林沐成还真有点下不去这个决心,毕竟说出去太难听了。

陈德良哭笑不得地说:“当然不是我,我手底下一大群师长、团长还没有着落,轮不到我出马。”

陈德良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林沐成他们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借口来拒绝,只好拖延道:“连面都没见过,实在难以确定。”

“这个好办,我找个时间,把手底下好没结婚的团长们拉出来,举办一场宴会,就当作是大型的见面会。”

陈德良大手一挥,就把这件事情给定了下来,没再让这两人找借口拒绝。

这是在王维生那里吃到了甜头,自从和鄂商结盟,第九军的经济一下子好上不少。

王维生也能借助陈德良的势力,带领商会开辟闽省的市场。反过来,陈德良也能利用鄂商整顿闽省的商界力量,实在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所以陈德良就想着把林、严两家也给拉上战船,将彼此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样的合作方式更为密切。

只是老陈却不知道自己在人家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变成了一个只懂得穷兵黩武的目光短浅之徒,妄想将闽省种满罂粟的蠢货。

这种人林沐成和严奕伦哪里敢招惹,最多想着能借陈德良的刀来将省内的对手给除掉,借机发展壮大。

但是陈德良头脑发热想要联姻,就由不得林、严两家不同意了,只能想办法,将旁系的几个女孩选出来,将影响降到最低。

租地的事情在林沐成和严奕伦的牵头下,应该能很快的推进,那就还剩下第三件事——建设拖拉机厂和现代农业机械厂。

农机厂的用处有多大,陈德良是深有体会的。

后来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就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战争时期这座生产拖拉机的工厂摇身一变,改装了生产线,变成坦克厂,生产t-34坦克。

所以对于工业化来说,能流水线生产才是根本。这是国内许多兵工厂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只能是逐件逐件地打磨产品。

而流水线生产带来的好处,除了在速度上的绝对优势,还有着零件上的参数精确度保障。

流水线上的零配件适应性极强,拖拉机的生产线改一下就能成坦克生产线。别的兵工厂需要精心培训的专门技工,在这些流水线下,只是简单教导一下,就能轻易上手。

坦克所需的履带,底盘,炮塔,主炮,机枪以及若干小零部件,在流水线上能源源不断的产出,再由工人组装起来,就是辆完整的坦克了。

所以工业化的发展,就会大大地弱化工匠的作用,除了某些必不可少的环节,大部分都能用流水线来代替培养成本昂贵的老师傅们。

扯远了,对于陈德良来说,想要建造能生产坦克的拖拉机厂还是有些难度的。

那个工厂是由八十多家美国厂商参与建设,全套设备都是由美国制造。在后期的安装中,处于“苏德蜜月期”的德国高级工程师们也帮忙建设。

这才有了这个平时生产拖拉机,战时生产坦克的农机厂。

虽然在这个年代,国内已经有一些工业基础,比如此时的东北和后来的晋省。只是他们都更为功利一些,将资源都集中在军事领域。

奉天兵工厂能生产飞机和大炮,却对于农业机械毫无兴趣。

说到底,这个时候的工业发展只是洋务运动的延续罢了,严重偏科。

而且信奉造不如买,能买来的就没考虑过要自行制造。

在陈德良看来,这就是本末倒置,没有合适的土壤,怎么可能生长参天大树。

依靠政府花钱来买,那买得再多都是一次性消耗品,要自己掌握到核心的生产技术,才有资格说是能制造出来。

或许在起步阶段会比直接买来困难一点,可要是能顺利起步,那接下来的发展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在政府和民众的推动下越滚越大。

而不是像现在的工业现状一样,需要依靠吸政府的血来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