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红国啊,你和嫂子是越活越年轻了,头发居然都没几根白的,还是京市的水土养人啊,墩墩那孩子也长高了,这个是?”村长和刚刚到村里的周红国他们打了个招呼,看着他们身边多出来的人有些好奇地问道。

而那个人,自然是跟着他们回来的于玺。

至于他们的头发没多少银丝,夫妻俩闭口不言,他们从到京市后,就察觉到了平时吃的水,和在镇上的时候喝的那水味道差不多。

夫妻俩什么都不问,什么也都不说。

“这是我们的干孙子,也是和墩墩一个学校的校友,两人特别要好,和我们相处的特别好,干脆就认了干亲。”周红国把给外面的那套说辞说了出来。

同时也没骗他们,毕竟于玺的确叫他们爷爷奶奶,不是孙子是啥,虽然没血缘关系,那就是干孙子呗。

“村长爷爷好。”于玺礼貌地叫了一句。

“好好好,好娃娃,欢迎你来村里。”村长乐呵呵地夸了一句。

周金也礼貌地叫了人,然后主场就留给了长辈。

他和于玺去车上拿东西。

他们这次回来,开了一辆房车和一辆七座的小车,长途跋涉,边走边停,像是旅游一样,回到了这边。

之前有考虑过坐火车,但是火车不方便,后面于玺安排了车子,一路上司机们换着开车,反而比坐火车要方便很多。

今天他们进村没开房车,而且开的那辆七座的小车。

跟他们进来的司机有两人,加上他们四人,一共进来了六个人,这次他们回来,一起带来五个人跟着他们,这五个人都是不用扫墓那种,也是于玺专门找的孤儿,把他们培养起来,忠诚度比较高,外在影响没那么大,更方便雇主的需求。

“奥奥,这样啊,长得怪好的,真高啊,一看那身板就好,挺好,挺好,来红国,这个鸡公成吧,鸡冠直挺鲜红,已经开叫一段时间了。”村长把捆好的大公鸡递过来给周红国他们看。

在周红国他们还没回来的时候,准备回来扫墓之前,就打电话联系村长问他家有公鸡卖不,他们要买一只扫墓用。

村长自然是满口答应下来了,他们这一回到村里,他就把大公鸡送过来了。

“挺好挺好,这鸡精神,多少钱?”黎鱼多从包里拿出钱包问村长。

“一百零二,给一百就成,三斤四两,接近清明扫墓,公鸡价格高,土鸡价格三十五一斤,村里互相卖就是三十一斤。”村长把价格说明白。

这几年村里的土鸡走地鸡价格挺好的,每年土鸡土鸡蛋也能给家里带来一笔不错的收益,不过他们都不敢大规模地养殖,就怕一场鸡瘟赔得什么都不剩。

“谢谢村长了,来,这是从京市带回来的特产,你们尝尝,另外村长这一包糖果你帮忙分给村里的人甜甜嘴。”黎鱼多给钱的同时,接过周金从车上拿给她的东西一起递给村长。

他们给村长带了京八件,还有真空包装的烤鸭。

另外于玺把一大袋子糖果从车上提了过来。

目测那一袋子糖果可能有个四十斤左右。

他们从京市回来,不可能家家户户都送东西,干脆就送了份给村长,其他人就吃点糖果甜甜嘴好了。

“谢谢了,你们有心了,回头我分下去,让村里人都吃吃这京市的糖果。”村长乐呵呵地接过东西,又看了一眼他们开进来的车,觉得怪好看的呢,不愧是租的车,还挺好看的。

没错,周红国他们说为了方便租了车子回来扫墓,毕竟他那面包车卖掉了,回来没车不方便,村里也没通车。

“村长,我们先扫墓去了,回头再好好喝几杯。”周红国和村长告别,提着大公鸡,带着准备好的祭拜品和柴刀外加锄头进山。

看着他们进山的背影,村长提着东西去了办公室的播音室。

【喂喂喂,各位村民,听得到不,喂喂喂,各位村民,刚刚红国他们回来了,给村里带了一包糖果让村里人甜甜嘴,你们听到的来村办公室这边领一下,一家分点,这是红国他们的心意。】村长在播音喇叭里说了两遍。

陆陆续续有村里人过来拿糖果了。

那一大包糖果,几乎可以每家分到差不多一斤的量,主要是现在村里的户数少了,有些人搬走了,村里现在剩下的户数不到三十户,还有很多人不在家,举家出去打工,老人租房子在镇上带小孩读书,清明在外面打工的,能回来扫墓的也少,整个村子,也越来越冷清了。

“村长,晒谷场那车是红国他们开回来的?”有人一边吃糖果,一边问。

“他们租的车,他那辆面包车卖了,村里又没通车,回来不方便,就租了车回来。”村长头也不抬地答了一句。

“奥,租车还能租司机啊,那挺好的,估计很贵,村长,我们村的路,之前不是打算村里人各自捐点,再申请国家补贴的,你看红国他们回来了,是不是要和他们提议一下,虽然他们户口迁走了,但是祖坟还在村里,老房子还在村里不是。”有人提议道。

其他人一听,也附和道。

村里人实在是想把接通外面的泥巴路修成水泥马路,要想富先修路,这不是口号喊喊而已,别的村离着镇近,不偏远,比他们村早两三年就修路了,走在外面都挺嘚瑟的,而且挺看不起他们村没修水泥马路。

他们平时出行,也的确没水泥马路不方便,不说其他,就单独说孩子们读书吧,蹬自行车在路上也经常摔跤,还是路不好走的缘故。

要不为啥村里人那么多搬走了呢,搬不走的也在外面租房子带孩子们读书。

想到这,他们都有些叹气。

国家补贴的不够他们村修一条通往外面的水泥马路,如果要修的话,他们必须还得家家户户出点钱,而出钱,家家户户富裕的不多。

按理说,户口迁走,搬迁出去的人,出不出钱都没人说的,奈何周红国他们一家算是村里最有本事的,所以村里人开口提了这么一句。

“回头我厚着脸皮问问吧,你们私下不要跑红国他们跟前去提,他们一家本来就迁走户口了,以前和村里人也没见的有多熟多要好,别把仅有的情分磨灭了,他们家有本事着呢,回头记着村里的情分,说不定可以帮村里指一条明路,你们听到没,听到就回头和村里其他人说一下这事。”村长背着手,严肃地说。

众人若有所思,然后点头应下。

已经上山的周红国他们不知道村里人打算让他出点修路的钱。

不过就算知道了,也挺乐意出点的,虽然他们户口迁走了,但是祖坟还在村里,村里还有老房子,在一个他们和村里人虽然说没有和谁多要好,但是也没真正和谁翻了脸。

在他们心里,哪怕他们户口迁走了,但他们还是村里人,他们的根在这里。

修路是好事,自古以来修路修桥都是积德的善事,再说路修好了,他们以后回来进进出出也方便。

这次的山路十八弯,还是没修好那种,他家墩墩差点都吐了,一路回来走了高速走国道,路好墩墩还成,这回了村短短的半个来小时车程,他那脸色太白了。

整得他们在半路停车,让他下来走了走。

如果说要修路,周红国他们比谁都要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