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勇夫妇远远看着一哄而散的人群,眼神里满是无奈和苦涩。
这一刻,他们好似成为了扫把星。
他们相互对视一眼,咬了咬牙,还是决定去王可家试试。
其实,从昨天他们慌神之后,就开始四处奔波打电话求助,甚至还报了警。
但结果却让他们内心陷入了深渊和绝望。
这属于民事纠纷,而且人家濠江那边合法合规,如果想要儿子王明顺安全回来,只能跟人家协商还债。
不过,他们普通农民家庭怎么可能拿出一百万的巨款呀!
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凑不出来。
所以现在即使是大过年的,只能厚着脸皮到处找人借钱了。
在他们走后,前面躲起来的人又出来指指点点。
“看着应勇他们两口子往东去了,估计真去建胜家借钱去了。”
“建胜家是出了名的有钱,儿子在全世界都是大富豪,欠了一百万肯定要去借点,别人家谁有那么多钱。”
“关键是钱借了,怎么还也是一个事。”
“我感觉是够呛了,我听人说王可前些天回来把一家人都接到魔都去过年,人家都不在村里过年啦。”
“啥时候回来的?我怎么没听人说呢。”
“有钱人都在大城市生活,开豪车住豪宅、吃香的喝辣的,谁还会待在破农村呀!”
“……”
一群闲着没事的村民又开始八卦起来。
这边,王应勇带着媳妇一路来到了东边一座气派的乡村小别墅。
不过,现在的王家小院是大门紧闭。
王应勇走上前抬手敲了敲门,又出言喊了几声。
可惜除了狗叫,等了半天也没人回应。
他媳妇见状悲从心来,控制不住情绪抹起了眼泪。
“这可咋办啊,孩子还在那边受苦呢,呜呜……”
王应勇皱着眉头,心里也没了主意。
随后,有邻居听见动静出来看,然后就看到了王应勇夫妇沮丧地站在王可家门口。
这时候再想躲就有点不讲情面了。
于是善意地开口解释了一下。
“你们来找建胜呀?那不巧了,今年他们一家都去魔都过年了,家里没人,上个星期王可专门开车来接的。”
王应勇脸上挤出笑容,干笑一声。
“呵呵,谢谢了,我们知道了,没想到他们不在村里过年。”
“没事,想找人就打电话联系吧。”
客气完,又开口问了一下对方儿子的情况。
听完也是一阵唏嘘,接着就表示了安慰。
一百万,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真的能愁死个人。
说了几句话后,王应勇两口子又径直往南而去。
村里和儿子玩得不错的同龄人,除了王可最有钱,王文迪也跟着混得很好。
这次家里就有人了。
王文迪一家人看到他们上门,心里就猜到了他们的来意。
一番寒暄没说几句话。
顺子老妈就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抱怨哭诉儿子不争气,给家里惹了大麻烦。
“别哭了,我在家咋给你说的,大过年的别上人家家里哭,这多晦气呀。”王应勇责备了妻子一句。
王文迪父母连声说没事没事。
即使心里不舒服,也不能当面表现出来。
而且昨晚一家人就在聊这个事,被借钱肯定是免不了的,谁让自己儿子名声在外呢。
在高兴自豪的同时,又有些苦恼。
不过相比王明顺,自己儿子可太争气了。
接着,王应勇两口子连屋都没进,就在门廊说起借钱的事,也是为了避免一些忌讳。
王文迪的父母肯定是当不了儿子的家,而且有他和王明顺的关系,最终还是得让自己儿子决定。
而王文迪也已经想了许久,决定再借给王明顺家五万块钱。
这五万也是抱着有去无回的心态。
王应勇夫妇闻言喜极而泣,对王文迪一家人是千恩万谢。
五万块钱不少了,也超出了心里预期。
然后便没有久留,继续四处奔波去借钱。
他们求爷爷告奶奶跑了一天也算是收获很多,用小本本记下来的钱有十多万了。
不过,还是差了很多。
中午没空吃饭,刚到家喘口气,准备想办法继续借钱。
但村里的街坊邻居们主动上门送钱了。
关系有来往的就三五百,关系好的就一千两千。
表示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他们能帮的就这些,你们大过年的别再上门借钱啦。
毕竟明天就是除夕,谁也不想被人堵门借钱,不是一个好兆头呀。
经过一番折腾,人多力量大。
最终凑出来四十万,但还距离一百万还差六十万呢,连一半都不够。
亲戚朋友该借的、能借的都借了一遍了。
王应勇一家人愁眉苦脸、垂头丧气,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这时有个人提醒了一句。
“应勇啊,还是给王可打电话借钱吧,他不是跟咱家小顺关系玩得很好嘛,一百万对他来说很简单。”
突然,王应勇一拍脑袋。
还有一线生机。
“对,还有王可家没借钱,不过人家会借给咱们那么多钱吗?”
他妻子哽咽着说道:“还是给王可打个电话试试吧,能借多少借多少,孩子的安危要紧。”
如今,王可真的是他们家唯一的一个救命稻草了,也只有对方能拿出那么多钱来。
“我没有王可的电话,还是给他爸王建胜打吧,之前记得的手机号好几年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打通。”
“先打试试,打不通再找人问问,村里应该有不少人都知道。”
随后,王应勇掏出老诺基亚手机,又拿出电话本查找之前写的号码。
照着号码一个个按数字键拨了过去。
电话那头传来打通的提示音。
“打通了,打通了。”语气中透露一丝欣喜,等着对面接通。
这时,王爸正在陪着家人聊天,看到一个陌生的号码就接了起来。
“喂,你好,你是哪位?”
“哎,你好你好,你是建胜吧,我是大王庙后街的应勇啊。”
王爸一听对方报名,心里便明白了几分。
“噢噢,是应勇呀,哈哈哈,你给我打电话是有什么事吗?”
他跟这个应勇在小学还当过同学。
因为小学就在自己村里,所以村里的很多同龄人上学都是同班同学。
但关系嘛,也算不上多要好。
毕竟都三四十年过去了。
虽然一个村里沾亲带故,不过关系早就出了五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