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鲜花还在嚎哭,王鲜花的二姨也在其中便道:“三嫂、五嫂,你们不认识她吧?她叫沈锦绣,是孔锁村的扫把星。这女子非常不要脸,明明被苏家休了,可就是赖在苏家不走!”

啥?

被休了还赖在苏家?

这苏家竟然这么乱?

自己这小姑子还真是没出息,连自己的侄女加儿媳妇都保不住。

就在王家人一脸莫明之时,一声怒吼:“你放屁!我家大哥才没有休了我大嫂,他早把休收拿回来了!”

苏长秀被王家二姨的话快给气死了,在她的小心灵之中,说谁都可以,可说她娘、她大嫂,她就会暴。

“哎呀,这是谁呀?原来,也是被陈家退亲苏家小姑子啊?出口放粗,怪不得会被人家退亲呢,这要是我家哥儿订下了,肯定也得退!”

女子被退亲,不管是谁主动,都是弱者。

苏长秀看着这几天前还笑盈盈的与她说,要是她愿意嫁进张家,她定会把自己当亲闺女看待的长辈,顿时庆幸自己把心思说给了大嫂听。

——果然,大嫂的眼睛才是毒!

——退了亲,不等于是她的错!

苏长秀咬紧牙关勇敢反击:“你这样的恶妇,就算你家的哥儿是金子银子,我也看不上!”

王鲜花二姨一听竟然笑了:“呵呵呵,你这种退了亲的女子,就是赶着给我家哥儿当妾都不配!”

“你就家那没出息的儿子,读了十年书连个童生都考不过,还想让我苏长秀当妾?我呸!就他?八抬大轿来娶我,我都看不上!”

苏刘氏已经进去房间里帮沈锦了,此时苏长秀一个人顶着,就在这时一声“好”传了出来:“就是,我沈锦绣的小姑子,可不是你们这种下作人家娶得到的人!我在这里放言,三年后,我家长秀三十六抬嫁妆、一千两银子的赔嫁,我们一定会嫁个上等人家!”

三十六抬嫁妆、一千两银子的赔嫁?

就是财主的女儿也没这么多嫁妆啊!

今日就算是自己大嫂用话堵这王家人的嘴,为苏家人挣面子,苏长秀也是什么感激的!

顿时她眼眶红了:“大嫂!谢谢你。”

沈锦走近她,伸手搂住她的肩膀:“我告诉过你,一些阿猫阿狗就是贪心重,见有鱼有肉,也不管它是香是臭,铁定会伸出爪子来拖!”

沈锦把张家哥儿当成了阿猫阿狗,顿时鲜花二姨气急了:“你一个下堂妇得意什么?就你这样的人,阿猫阿狗都看不上你!”

“那正好呀,反正母猫配公猫,你家那只小公猫,就正好配你们王家人这种老淫猫!老太婆,我警告你,赶紧带着你们这些猪狗不如的东西滚出苏家,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沈锦说罢“砰”的一声,鞭子抽在一边的木凳上,顿时木头四射…

女人打架,男人永远不能插手,更不用说两家本是老亲了。

沈锦这一手威胁,打不过人家,王家终于接受王鲜花被休的事实。

再说王鲜花要真被送到衙门当了军妓,整个王家的脸没了不说,王家的族里不可能放过这一家。

妞妞归了王鲜花,因为王家说既然鲜花的身子不好了,以后她得有个人养老。

苏三婶闭着眼同意了,虽然妞妞是苏家第一个第三代,可是她没脸与王家抢人。

王家亲家母临走之前一脸恨意:“清梅,你真好样的!竟然让一个外人来侮辱你的娘家人,以后有任何事,不要回娘家求救了!”

苏三婶自己的娘家没什么人,一个大哥天生有点呆笨,一个弟弟也没出息,早年的时候还靠着苏家过日子。

王鲜花的爹在村子里还是有一定的说话权,这也是当初苏三婶回娘家让儿子求娶王鲜花的原因。

这话一落,苏三婶的脸色顿时煞白,同时心里也埋下了对沈锦的不满…

王家人连夜走了,苏家三房连火也没人烧,苏刘氏烧了一大锅饭把他们都叫过来了:“三叔、弟妹,今日这事其实并不是坏事。现在家中日子也好过了,鲜花身子也毁了,也许这是天在照顾我家长富呢。这么好的孩子,别怕他娶不到媳妇。”

苏三叔本来就对这个儿媳妇不满意,闻言回头:“长富娘,大嫂说得对,鲜花虽然是你的侄女,可她是什么样的人你应该比我还清楚。都说娶个贤妇惠三代、娶个泼妇毁一生,虽然以后回王家有点不太好意思,可这也怪不得我们。真正讲理的人家,他们应该自己觉得没脸。”

“就是!娘,爹说得对!二嫂根本配不上二哥,以后我们兄弟努力干活,等家里日子好过起来,二哥肯定能娶个更好的二嫂!”

苏长柏作为一个小叔子本来都不会说什么,可今日的王家、今日的王鲜花让他实在是太气愤了。

王家再不好,那也是她的娘家人。

苏三婶擦了擦眼泪:“长柏,明天去王家把你小妹接回来吧,你这舅母的性子可不是个善的,恐怕到时候她在那里也得受委屈。”

苏长柏立即说:“好,明天一大早我就去,反正妹妹已经满了十一岁,这与高僧算的命也无碍了。”

苏家三房女儿苏长英出生时候总生病,看遍了郎中身体就是虚弱,后来找了位僧人算了命,说村里的地格与她的八字不合,必须有等她十岁过后才能渐渐好起来。

甚至高僧还说如果不把人送走,很有可能送命,这才把苏长英送去了外祖家,一年二两银子二石粮食的代价。

当时苏家生活还不错,于是这银子也就没有负担,后来苏家家境日渐渐没落,但为了孩子保命苏家还是咬咬牙送钱送粮。

再到后来孩子在外祖家长大,她已经习惯了那里,满十岁时想接回来,可孩子却不愿意了。

而王家因为这一年二两银子两石粮食的帮衬,他们也不想让孩子回来了。

苏三婶也清楚娘家的条件,于是也就没有坚持把女儿带回来,而现在不带回来恐怕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