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丹是一个人来的,而走的时候是三个人,因为他同时接走了“大汉”的使者,秦王府的长史钟会,以及担任钟会副手的是前羌人,现在的荣誉汉人张姆斯。
至于担任这两个大汉使者护卫的一队羌人骑兵,自然是算不上人的。
雅丹不明白,自己只是一个简单的朝贡,仅仅代表自己的大王彻里吉来送上一点善意,不仅被很热情的接待了,负责接待他的贾诩位阶远远超过了正常接待番邦使者的阶段。
更何况,贾诩迎接他们还特地让那些人绕着洛阳城一圈,向全天下人昭告了羌人的臣服。
尽管彻里吉自己号称羌人的国王,但是雅丹知道,彻里吉的国王水份很大,如果在这其中如果没有袁绍的帮助,彻里吉甚至连一个小的部落的酋长都称不上,即使是现在,彻里吉也只能说是羌人之中,比较大的一个部落的酋长。
但是他并没有反驳贾诩的“好意”,虽然他不明白贾诩的“好意”究竟是为了什么,但是这个好意对于彻里吉大王来说是是有好处的,由秦王亲口说的羌人的国王,之后彻里吉自然可以用这个借口去统一羌人的部落。
至于秦王指名道姓派来的“使者”,更准确的说是“助拳”的钟会,雅丹其实并不怎么看重。
在他的眼中,钟会的年龄太小了,即使才华再怎么出众,这样的人用处也不是很大。作为目睹了那四个人是如何追杀败军的,雅丹更喜欢那个胆大的姜维。
“彻里吉,我那个过去的羌人兄弟最近还好吧?”发言的人是张姆斯,名义上的汉副使,他的话语之中充满了优越感。
雅丹并不喜欢这个“前”羌人,总觉得那个羌人有些狗眼看人低,大家都是羌人,身上流淌着羌人的血液,不会因为变成了荣誉汉人而有所改变。但是张姆斯的话语之中却充满了对于雅丹的看不起。
“彻里吉大王过的非常不错,现在的威势甚至比起过去的北宫伯玉也差不了多少,他手上至少有十万控弦之众。”雅丹回答说。
“十万?”张姆斯的话语之中充满了不屑,“在秦王的眼中这十万兵力只是土鸡瓦狗罢了。再多的羌人也只能成为秦王的战功。”
雅丹的脸色更难看了,但是他知道,在这个时候不能得罪大汉的使者,得罪大汉的使者是没有好下场的。
只是想到了张姆斯作为大汉的副使,他脸色渐渐变好了,反而露出了有些谄媚的笑容,“张将军,彻里吉大王可是非常想念您的,他可是您过去的朋友,要知道,虽然你现在是一个荣誉汉人,但是在所有的羌人心中,你一直是在所有的时间之内最为伟大的羌人。不管是过去在东部的凉州,还是远去西部的西域,甚至去了荆州当湖人,你一直都是羌人的骄傲。”
听完雅丹的话语,张姆斯的脸色顿时好了起来,在他的心目之中,羌人都是直人,不懂得如何趋炎附势,既然雅丹这么说,那么必然雅丹说的是真心话。
于是热络起来的两个人开始聊起来了,说起了彻里吉过去的光辉岁月,也说起了不少羌人口中的传说。
看着互动的两人,钟会并没有说什么,反而是思考起了自己究竟要做什么。
他不认为自己是普通的大汉使者,因为在他出发前,秦王特别语重心长的告诫他,希望他可以做出一番功绩。
甚至董仲颖还拉着钟会的手说道:“你要相信你的才能。”
这让钟会察觉到了这是一个机会,因为董仲颖显然不是要消灭彻里吉,要消灭彻里吉的借口董仲颖很早就有了,犯不上赔上一个汉人的使者。
虽然秦王并没有明言,但是看到担任他副手的张姆斯,钟会的心中有了一个计划,或许这才是秦王没有办法说出口的真正用意。
而做完这件事情的他,一定能够成为秦王真正的心腹。
虽然雅丹等人已经离开了洛阳,但是此刻的洛阳却有着他们的“传说”,羌人,这个过去大汉最大的边患,竟然向秦王臣服了。
而借助着这样的一股风,刘焉、刘表等汉室宗亲为代表,开始了第二轮的劝进。
这代表着什么,这代表着秦王的天命是众望所归,代表着即使那些汉室宗亲也认同了秦王的能力和威望,如同过去舜禅让给大禹一样。
甚至连刘琮这样的人都写出了一封极其华丽的赋,来歌颂这样的盛事。
至于刘琮是否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写出这样辞藻华丽的赋,这自然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学经济的小四都可以上台去做手术了,刘琮至少过去的学习还非常的认真。
不过,这一次劝进受到的反弹远远大过上一次王粲劝进的时候。
毕竟上一次只是投石问一下路,而这一次秦王等人真的打算走这条路了。
对于刘焉和刘表的表态,不少人提出了反对,甚至有人说他们两个人老了,脑子昏聩了,说出来的事情自然不作数了。
连平时一向不怎么理事的宗正刘艾都站了出来,当然,他并没有愚蠢到开革刘焉和刘表的宗籍,或许今天他刚开革了这两个人的宗籍,或许第二天一堆汉室的宗亲就另立了宗正,还会派兵将他包围起来,成为了宗正府之囚。
甚至不少人都将当年彻里吉的老底扒了出来,一个北宫伯玉的残党,逃走的时候手上只有数百人,所谓的羌王只是袁绍所封的,大部分的羌人都不承认,这样的人能够称为羌王真令人贻笑大方。
更令人可笑的是,有不少人提出了目前彻里吉生活的地方竟然是鲜卑人的地盘,而那些鲜卑人看着的是袁绍的面子。一个寄人篱下之人竟然敢称王。
一时之间,洛阳的流言四起,甚至有人说,董仲颖为了营造禅让的气氛,不仅花了钱和许了诺言给了刘焉和刘表,他更是出钱收买了彻里吉。
听到这样的流言,不少秦王府中的人觉得很冤,因为他们真的没有收买彻里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