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我在抗日卖军火 > 第994章 弹头(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毅原本心里想得很明白,这次过来就是把炮弹、导弹弹头的各类型号和核心原理军工人员们讲清楚就行。

至于后续的研发生产,他觉得他自己没必要急着插手,让军工队伍慢慢摸索钻研就好 —— 毕竟眼下前线对这些新式武器的需求还没到迫在眉睫的地步,循序渐进反而能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可没成想,他刚把原理讲完,一旁的老将就紧跟着追问,语气里满是期待:“林毅啊,这些东西听着是厉害,可光有原理还是不够直观,你能不能想办法搞来些图纸,要是能有实物样品就更好了,这样咱们的人研究起来也能少走不少弯路。”

林毅闻言顿了顿,心里快速盘算了一番,才开口说道:“图纸和样品嘛,有些我确实能想办法弄来。

不过说实话,这些技术真不算特别难,以咱们军工人员的钻研劲儿,只要把原理吃透了,自己琢磨着搞出来肯定没问题。当然了 —— 我是说如果大家觉得实在有必要,真的需要借助图纸和样品来加快进度,那我也能想想办法。”

其实林毅心里另有打算:这些武器技术的门槛不算高,现在又不是急着要用,正好让八路军的军工团队借着这个机会练练手,既能熟悉新式装备的研发流程,又能积累经验,培养出自己的技术骨干,这可比直接拿现成的东西要有用得多。

只是他看着老将那急切又期盼的眼神,心里也明白老将是盼着能尽快把武器搞出来。所以没等老将再开口,林毅就笑着点头应道:“行,您放心,图纸和样品我来想办法弄,尽快给咱们军工的同志们送过来。”

毕竟这事儿对于双方来说不仅能帮上八路军的忙,自己还能有笔收入,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林毅担心的是样品提供了,但是依然制造不出来,毕竟那个时代的工业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说这三四十年的工业差距,就是你不知道对方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就是把实物给你你都造不出来。

在军工领域,“有实物难仿造、给图纸造不出” 的现象,本质上是工业体系深度与技术积累厚度的终极考验。

1975 年,越南将一架带着弹痕、舱门被炸药炸开却核心完好的 “支奴干” 送至北京南苑机场,两百多名航空专家立刻围拢上前,却在拆解中遭遇了一连串 “技术暴击”。

这架 22 吨重的空中巨兽最令人震撼的是两台 t55 涡轴发动机,叶片上布满比头发丝还细的气膜冷却孔,密密麻麻如同天书,而检测显示叶片合金的锻造应力参数,竟超出当时国内最高标准的三倍。

更棘手的是其双旋翼传动系统:前后 19 米直径的旋翼共用一根传动轴,需将 2800 千瓦功率精确分配至两端,误差不能超过 0.1%,前旋翼比后旋翼高 1.2 米,旋转时既要保持完美相位差,又要避免桨叶碰撞,堪称 “空中芭蕾” 般的精密配合。

当时国内的工业基础根本无力承接这样的技术要求。减速器齿轮是钛合金整体锻造而成,而国内连合格的轴承钢都造不好;波音公司用五轴联动机床在真空环境加工齿轮,国内最好的机床误差却是美方的十倍。

测绘组画废 2000 张图纸,试制 37 套传动齿轮,没有一套能撑过测试,总工程师王振华在日记里感慨:“这哪是直升机?分明是飞行钟表!”

材料上的差距更显绝望:舱门玻璃钢复合材料强度堪比装甲,重量却仅为钢材三分之一;旋翼连接件的蜂窝夹层结构能在零下 50 度正常运转,而国产仿制件强度只有原装的 60%,重量却多出三分之一,有专家无奈直言:“这就是给图纸都造不出的工业代差”。最终,这架 “支奴干” 只能作为技术参考,仿制计划因跨越不了的鸿沟被迫搁置。

比 “支奴干” 更贴近国内实践的,是 “黑鹰” 直升机的拆解困境。1984 年,国内耗资 1.5 亿美元引进 24 架 S-70c 民用 “黑鹰”,这款能在青藏高原 6000 米高空执行任务的直升机,很快成为高原运输的 “生命之翼”。

但 1989 年美国实施武器禁运后,备件断绝迫使国内启动逆向工程,可拆解后才发现,连 “复原组装” 都成了奢望。

“黑鹰” 的精密程度远超当时国内的认知:每颗螺丝的拧紧力矩都有严格参数,传动部件的配合间隙以微米计,拆解时稍不留神就会破坏原始精度。

核心的 t700-GE-700 涡轴发动机更是难题,它能在润滑油泄露时持续运转 30 分钟,而国内当时连基础涡轴发动机的材料稳定性都无法保证,拆解后对着叶片的单晶合金结构与冷却通道设计,根本无从下手。

材料方面,旋翼叶片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配方是核心机密,机身特种合金的热处理工艺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国产替代材料要么强度不足,要么重量超标,连最简单的舱门合页都因金属疲劳问题反复断裂。

更隐蔽的障碍在系统集成领域。“黑鹰” 的飞控系统依赖专用半导体芯片,源代码完全封闭,国内当时的电子工业连适配的芯片都造不出,更别提破解逻辑算法。

有工程师回忆,曾尝试用国产元件替换航电系统部件,结果直升机通电后仪表全部紊乱,差点烧毁机身线路。即便勉强将拆解部件重新组装,也因缺乏原始装配工艺的温度、压力参数,导致机身振动超标,根本无法起飞 —— 这便是 “拆了装不起来” 的真实困境,它暴露的不仅是制造能力的缺失,更是工业体系协同能力的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