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华市的晨光刚漫过惠民农贸市场的摊位,周志高就已经站在市场入口。
摊主们看到他,纷纷热情地打招呼,王大妈更是递来一串刚洗好的葡萄:“周部长,您尝尝,这是今早刚摘的,甜得很!”
“自从您来了,我们不仅不用交冤枉钱,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周志高接过葡萄,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
“大妈,这都是应该做的。”他笑着看向市场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踏实,经过一周的整改,六个农贸市场全部恢复正常秩序,新的管理团队公示了收费标准,还设立了投诉窗口,摊主们终于能安心经营。
“周组长,您这边请。”市人社局局长陈明匆匆赶来,手里拿着厚厚的文件夹,“这是环卫工人社保补缴的明细,还有建筑工人保障方案,您看看是否可行。”
两人走到市场旁的便民服务站,周志高翻开文件夹,目光落在“环卫工人社保”一页。
安华市共有876名环卫工人,其中623人没有缴纳社保,部分人甚至工作了十年都没享受到基本保障。
“为什么会这样?”周志高的语气带着几分严肃。
陈明的额头渗出冷汗:“之前是环卫公司为了节省成本,故意不缴。”
“后来我们发现了,督促整改,可公司一直拖着,工人年纪大了怕丢工作,也不敢举报。”
“拖了多久?”周志高追问。
“最长的有八年。”陈明的声音低了下去。
周志高合上文件夹,语气坚定:“三天内,必须让环卫公司把欠缴的社保全部补缴到位。”
“另外,以后每个月都要公示社保缴纳情况,接受工人监督,要是再发现公司违规,直接取消资质,追究负责人的责任。”
“是,我们立刻落实。”陈明赶紧点头。
解决完环卫工人的社保问题,周志高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建筑工地。
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地面,温度超过35c,建筑工人们顶着烈日绑钢筋、砌砖墙,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工装,顺着脸颊往下淌。
“师傅,歇会儿,喝口水。”周志高递过一瓶矿泉水,跟一位正在擦汗的工人聊了起来。
工人名叫张强,在工地干了五年,从来没领过高温补贴。
“以前听说办公室的白领有高温补贴,我们这些在太阳底下干活的,连影子都没见着。”张强的语气里满是无奈。
周志高的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
他立刻召集市住建局、人社局的负责人,在工地现场召开会议。
“高温补贴是国家规定的福利,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在高温下工作的基层人员。”周志高的声音在烈日下格外清晰,“从这个月开始,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高温补贴标准提高到每月300元,比办公室白领高100元。”
“谁要是敢截留、挪用,我第一个撤他的职。”
住建局局长李伟赶紧表态:“我们已经制定了《高温补贴发放细则》,会联合工会,定期检查发放情况,确保每一分钱都到工人手里。”
接下来的十天,周志高的脚步遍布安华市的各个角落。
他去了郊区的贫困村,查看农业补贴发放情况,发现部分村干部截留补贴,将优质农田的补贴名额分给自己的亲戚,真正需要帮助的农户却拿不到钱。
“必须重新核查,按实际种植面积发放补贴,截留的干部一律严肃处理。”周志高在村委会上拍了桌子,当场罢免了两名违规的村主任。
他去了山区的林场,了解森林补贴落实情况,得知因为申请流程复杂,很多林农不知道如何申报,补贴发放率不足50%。
“简化申请流程,派人上门指导,一个月内必须完成所有符合条件林农的补贴发放。”周志高的要求掷地有声,市林业局的同志立刻行动,组织了十支工作队,深入山区帮林农办理手续。
他还去了危房改造现场,看到有两户老人因为资金不到位,危房一直没修缮,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
“立刻拨付危房修缮资金,派专业施工队过来,半个月内必须让老人住进安全的房子。”周志高的语气带着急切,市民政局的同志不敢耽误,当天就将资金拨付到位,施工队第二天就进驻现场。
在安华市的第二十天,周志高在市政府召开了民生问题整改总结会。
会上,各部门负责人汇报了工作进展:环卫工人社保全部补缴到位,876名工人拿到了社保卡。
建筑工人、户外工作者的高温补贴开始发放,首批1.2万名基层人员领到了补贴。
农业补贴重新核查后,惠及农户3200户,补发补贴资金180万元。
森林补贴发放率提升到95%,林农们拿到补贴后,积极性更高了。
120户危房改造全部开工,其中30户已经完工,老人顺利搬入新家。
“这些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不能骄傲。”周志高看着在座的干部,语气严肃,“民生问题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国家给予的帮扶资金,是用来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不是让某些领导挥霍的。”
“以后要是再发现有人挪用、截留帮扶资金,不管他是什么级别,一律从严查处。”
市长李伟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周部长,您这二十天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
“以前我们总觉得民生工作不好做,是因为没有真正沉下心去了解老百姓的需求,以后我们一定以您为榜样,把实事做到老百姓心坎上。”
会议结束后,周志高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去了政务服务中心。
看到大厅里设立了“民生问题反馈窗口”,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接待市民,记录他们的诉求,他满意地点点头。
“这个窗口要一直办下去,老百姓的诉求要及时回应,不能让他们跑空腿。”周志高对政务服务中心主任说。
离开政务服务中心时,夕阳已经西斜。
周志高坐在车里,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路灯,心里满是欣慰。
他想起这二十天里遇到的人,拿到社保的环卫工人脸上的笑容,领到高温补贴的建筑工人眼里的感激,搬进新家的老人激动的泪水,拿到农业补贴的农户开心的模样……这些画面,比任何荣誉都让他觉得珍贵。
“周部长,接下来我们去哪里?”老郑一边开车一边问。
周志高掏出手机,看着中央组织部发来的信息——催他尽快回京城任职。
“先回酒店收拾东西,明天回京城。”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回京城前,再去看看那两户搬入新家的老人。”
第二天一早,周志高去了危房改造现场。两位老人正在院子里晒玉米,看到周志高,赶紧迎了上来。
“周组长,您来了!快进屋坐,我给您煮了鸡蛋。”老人的语气里满是热情,拉着周志高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大爷,大妈,房子住得还习惯吗?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周志高坐在屋里,看着崭新的墙壁、明亮的窗户,心里暖暖的。
“习惯,习惯!比以前的破房子好多了,不漏雨,也暖和。”大爷激动地说,“真是谢谢您,要是没有您,我们这辈子都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
离开老人家里时,周志高的手机响了,是林昊打来的。
“你什么时候回京城?组织上的领导还等着跟你谈话呢。”
“今天下午就回去。”周志高笑着说,“安华市的民生问题基本解决了,接下来就靠当地干部继续努力了。”
“你呀,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林昊的声音里带着无奈,却又满是骄傲,“不过你放心,安华市的干部已经跟我保证了,会继续落实民生措施,绝不会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