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 第548章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非遗-伯夷叔齐传说、汉曲、馓子制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48章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非遗-伯夷叔齐传说、汉曲、馓子制作

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非遗:伯夷叔齐传说、汉曲与馓子制作技艺的文化密码

在燕山南麓的迁安市,伯夷叔齐传说、汉曲与馓子制作技艺如同三颗明珠,串联起历史记忆、民间艺术与乡土风味的千年脉络。它们不仅是迁安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中“以德载道、以艺传情、以食养心”精神的生动注脚。

一、伯夷叔齐传说:仁义精神的千年回响

历史溯源与文化符号

伯夷叔齐传说源于商末孤竹国(今迁安一带),其核心故事为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孤竹国君临终欲立叔齐为君,叔齐却以长幼有序为由让位伯夷,伯夷为守父命逃遁,叔齐亦追随而去。二人闻周武王伐纣,力谏“以臣弑君”非仁义之举,后隐居首阳山,拒食周粟而饿死。这一传说被《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成为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典范。2011年,该传说被列入唐山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

在迁安,伯夷叔齐的故事通过史志、建筑、歌谣等形式流传。当地修建夷齐中学、举办夷齐道德模范评比,将“让国”“谏伐”精神融入教育与社会实践。2024年,迁安市文化馆举办夷齐文化座谈会,学者深入探讨其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联。这一传说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成为地域文化认同的基石,激励着迁安人践行“仁义”之道。

二、汉曲:冀东鼓乐的百年回响

技艺溯源与艺术特色

汉曲是冀东鼓乐的一种,以唢呐、笙、管为主奏乐器,配以鼓、镲、锣等打击乐器,形成独特的吹、咔、哨结合的演奏技巧。其起源于清早期,兴盛于清晚期及民国时期,衰落于文革,复兴于20世纪70年代末。汉曲根据曲调结构分为大牌子曲、小牌子曲和锣鼓板曲三类,分别用于丧葬、婚娶、祭祀等场合。例如,大牌子曲《老官调子》用于丧葬仪式,曲调悲壮;小牌子曲《小梆子腔》则用于日常娱乐,曲风轻快。

传承谱系与当代实践

汉曲传承以口传心授为主,代代由师傅用工尺谱传授。第一代传人王大辫(迁安市木厂口镇马各庄村人)自幼学艺,将技艺传至第四代传人王香利。王香利任迁安市蔡园镇文化站站长期间,整理汉曲曲谱35首、秧歌曲16首、吹打乐10首,推动汉曲进入现代传播体系。如今,汉曲在丧葬礼仪中仍保持传统演奏形式,如出殡时演奏《小赶舟》,下葬时演奏《流离调子》,成为冀东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迁安馓子制作技艺:指尖上的乡土风味

技艺溯源与工艺精髓

迁安馓子制作技艺起源于20世纪初,以建昌营镇德业斋为代表,历经三代传承。其制作需经兑料、和面、盘条、抻条、油炸、滤油等17道工序,纯手工完成。和面时以盐水揉面,停停揉揉约两小时;搓条后用油浸泡一小时,再捻成筷子粗细,五、六条成一把,用两根筷子托着下油锅炸制。油为芝麻油与花生油混合,火候需精准控制,炸出的馓子色泽嫩黄、薄如纸,最薄处呈半透明状,酥脆可口,香而不腻。

文化符号与产业赋能

迁安馓子不仅是美食,更是地域文化的符号。其“薄如纸、脆如酥”的特点,使其成为迁安人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2017年,德业斋迁安馓子制作技艺被列入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德业斋通过电商与实体店结合,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小麦,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馓子制作技艺的传承,不仅保留了传统工艺,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四、非遗共生的迁安经验

伯夷叔齐传说、汉曲与馓子制作技艺在迁安市形成独特的文化共生系统。前者以德载道,通过历史传说传递“仁义”精神;中者以艺传情,通过鼓乐演奏凝聚地域认同;后者以食养心,通过传统美食延续乡土记忆。三者共同构建起“精神-艺术-生活”的文化生态链。

在传承与发展中,迁安市采取“活态传承、跨界创新、产业赋能”的模式。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与展示馆;传承人通过技艺创新与跨界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与旅游项目;社会通过教育普及与文化传播,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与认同。这种多方协同的机制,使迁安非遗在工业化浪潮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文明赓续的生动注脚。

在迁安,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文化基因。当伯夷叔齐的故事在学堂传颂,当汉曲的唢呐声在村落回荡,当馓子的香气在街巷弥漫,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座城市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这种守护,让迁安非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