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 第912章 叶瑾的新发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叶明睁开眼,只见书桌上放着一个巴掌大的精美小铜盒,盒子上方有个小巧的铜制弩机模型,只有手指大小,却做得惟妙惟肖。旁边还有一个摇柄。

“这是什么?”叶明好奇地问。

“你摇摇那个把手嘛!”叶瑾兴奋地催促。

叶明疑惑地轻轻转动摇柄。只听盒子里传来一阵细微轻快的“叮叮咔咔”声,像是许多小齿轮在转动。

突然,那小弩机的“弦”猛地一弹(并无箭矢),同时,铜盒内部发出一声短促而响亮的“铛!”声,清脆悦耳,带着奇特的金属共鸣,还真有几分像是微缩的惊雷霹雳!

“咦?”叶明来了兴趣,又摇了几下。每次摇动到一定程度,小弩机都会模拟击发,并伴随那一声清脆的“铛”响,节奏稳定,声音响亮。

他拿起小盒仔细打量,发现盒子侧面有几个细小的音窗。“这里面是什么?”

“是我做的‘小惊雷’!”叶瑾得意地打开盒子盖。里面是极其精巧的微型齿轮组,带动一个小巧的击锤,击锤落点是一块精心调校过的、具有一定韧性的薄铜片。

正是这击锤敲击铜片,发出了那清脆的响声。整个机构由摇柄驱动,设计得巧妙绝伦,充满了童趣的想象力。

“你…你怎么想到的?”叶明惊讶不已。这虽然只是个玩具,但其核心的发声机制——利用击锤敲击特定材质发声,且能与动作同步——却给了他巨大的启发!

“就是想让你的弩‘打雷’嘛!”叶瑾眨着大眼睛,“好看吗?好听吗?送给你啦!”

叶明接过这个充满童真巧思的礼物,心中一动。惊雷弩无声是优点,但有时,特定的声响本身也是一种武器…或者信号。

妹妹这无意中的发明,或许真能派上大用场。

他笑着揉了揉妹妹的头发:“瑾儿真厉害!这可是个宝贝!三哥很喜欢!”

叶瑾高兴得蹦蹦跳跳地跑了。叶明则拿着那个小铜盒,若有所思。他立刻找来赵德柱,将铜盒递给他。

“赵师傅,看看这个。想想看,如果我们做一个更大的,用更强的击锤,敲击更响的金属…能不能做出一种能发出巨大声响,声闻数里的装置?不需要杀伤,只要响动巨大,足以传递信号、震慑敌胆?”

赵德柱摆弄着那小铜盒,听着里面清脆的“铛铛”声,眼睛越来越亮:“大人您的意思是…‘人造惊雷’?声炮?”

“可以这么叫。”叶明点头,“试试看。这或许会成为惊雷弩之外的又一件利器。”

新的课题悄然展开。而与此同时,惊雷督造署下的三坊已经开始高效运转。

金相坊内,炉火日夜不熄。按照叶明不断优化的配方和工艺流程,一炉炉“惊雷铁”被冶炼出来,浇铸成标准的弩身框架和大型零件毛坯。成分稳定性大大提高,废品率逐渐下降。

机巧坊则是精度要求最高的地方。这里充斥着量具的使用声和工匠们低声核对数据的交流。

“内孔卡尺,过!”

“齿厚规,第三齿超差半丝,返工!”

“这个行星齿轮组,啮合测试通过!记录编号,入合格库!”

一个个齿轮、杠杆、卡榫被制造出来,经过严格检验,分门别类放入标着尺寸和公差的木格中。

总装坊如同最后的殿堂。工匠们像进行仪式般,从不同的木格里取出合格的零件,按照图纸进行总装。

扳手、螺丝刀(叶明根据现代印象让人打制的简易版本)小心翼翼地拧紧每一个连接件。装好的弩机被送到校准区,进行最后的瞄准基线校准和实射测试。

整个兵械院,仿佛一台巨大的、日益精密的机器,开始为“惊雷”的批量诞生而轰鸣运作。

规矩已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声的惊雷,正在这严格的方圆之中,蓄积着撕裂旧时代战争迷雾的力量。

千机坊的狂热欢呼沉淀之后,是更为繁重和枯燥的攻坚。

叶明深谙,实验室的原型成功与大规模列装之间,隔着一道名为“工业化量产”的巨大鸿沟。

惊雷督造署的成立,将原本略显粗放的生产模式彻底扭转。

金相坊内,温度灼人。巨大的坩埚中,铁水翻滚,按照叶明给出的精确配比,投入了特定比例的铬铁矿粉和另一种他称之为“黑石粉”(实际是经过初步煅烧脱硫的锰矿粉)的辅料。

匠人们汗流浃背,却眼神专注地盯着炉火颜色和铁水沸腾的状态,严格遵循着“看火色、辨稠度、掐时辰”的新规。

“记录!丙字炉,第三批次,投料时辰巳时三刻,铁水泛橘红色带银星,稠度适中,出炉!”

老师傅高声报出数据,一旁的学徒立刻在厚厚的《金相簿》上记录。

浇铸成的毛坯不再是随意堆砌,而是立刻被打上独一无二的批次编号,送入退火窑进行长达十二个时辰的缓慢降温,以消除内应力。

每一批毛坯都会随机抽取三根,送到测试区用重锤进行暴力冲击测试,记录其断裂前的极限弯折角度和锤击次数。数据合格,该批次毛坯才被准许送入下一道工序。

机巧坊是整个体系精度的心脏。

这里相对安静,却更令人神经紧绷。

空气中弥漫着菜籽油冷却液和磨石粉的味道。

工作台上,工匠们借助叶明设计、由老匠人手工精雕细琢出的“游标卡尺”、“内径百分表”、“齿轮公法线千分尺”等一众超越时代的量具,对每一个零件进行苛刻的检测。

“这个主动齿轮,第三齿公法线长度超差一丝半!废!”

质检的老匠人面无表情,将一枚看似完美的铜齿轮扔进旁边的废料箱。

那工匠脸上肌肉抽动了一下,却无话可说,默默拿起下一个毛坯。

标准化带来了零件的互换性。合格零件被分门别类,放入一个个标注着精确尺寸范围的木格中。

总装坊的工匠不再需要为每一个零件单独修磨适配,他们只需从对应的格子里取出零件,如同搭积木一般进行组装。效率提升了何止数倍!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暴露。

在一次连续射击测试中,一部惊雷弩的扳机杠杆突然断裂。

叶明叫停测试,拿起断裂件,断口呈现出明显的疲劳纹路。

“问题不在材料,在于设计。”叶明指着杠杆根部一个细微的直角转折,

“应力过于集中。赵师傅,传令下去,所有受力零件的直角连接处,必须改为圆弧过渡,半径不得小于一毫。将此条列入《惊雷弩制图规范》。”

一条条基于实战反馈和理论分析(叶明灌输的简单材料力学概念)的改进条款被不断补充进规范之中。

惊雷弩在量产的过程中,自身也在飞速进化,变得更加可靠。

另一边,叶瑾的小玩具给了叶明巨大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