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书中缘 > 第567章 深闺密语.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淑兰无奈一笑:“你竟大胆至此。”

宁玉却是有点懵圈,心说你既点出这不合理的地方,而书信也确实容易成为某种危险的载体,如若真的不能留存,最安全的处理方式难道不是看完即烧?

突然,一个念头如雷劈下,宁玉脱口而出:“难道藏起来了?”

淑兰一顿,终是拿手在宁玉肩上轻轻拍了拍,感慨道:“罢了罢了,再让你这小脑瓜想下去,只怕不等我说,你就真要被人当成山精野怪化形抓走了。”

宁玉此时只觉屋里的气氛像人的心跳曲线,忽高忽低,轻哼道:“莫非姐姐当真消遣我?神神秘秘说半天,竟是这样?我却要闹了。”

话音刚落,觉着肩头的手劲又是一重,而淑兰的声音也随之响起:“可见你那边的生活,当真与我们大有不同。”紧接着又道,“也不知你在那边,对军中事务可有了解?”

乍听淑兰这一说,宁玉还真有过那么一瞬的疑惑,从书信到军队,这么跳脱地转换话题,不仅生硬也很怪诞,可宁玉毕竟也是个在职场打滚的人,略一琢磨,却也咂摸出点别的意思来。

此二者放于平时,确实风马牛不相及,可在当前她俩的对话环境里,这两样东西,实际上是有某种隐形关联的,是以宁玉大胆一试:

“姐姐是否想要告诉我朝廷抑或军队——”

话没说完,已被捂嘴。

却是淑兰的手掌,而接下来的,就是近乎咬着耳朵说道:

“前次你无意中跟我提到你们那里已然不存在所谓君上这些话,当时我就不让你讲,你也答应过我了,这也没有过去很久,却是忘了?我知你聪明,只是这祸从口出,便是此时在自己屋里,也不可大意。”

宁玉当然记得淑兰说的,那次也是两人在认知上头一次出现两极区分。

现代人参观古皇宫,抱持的是逛景点的心态,结果淑兰听了,误以为宁玉也是可以在皇宫里走动的,如此才闹了笑话,可当宁玉才刚表示自己所在的地方已经没有所谓“皇上”,淑兰的反应就跟见了鬼似的,也跟今天这样,“啪”地就把她嘴给捂了。

细想也是,封建古代的社会形态,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何止“匪夷所思”,所以宁玉也是当即理解淑兰的惊恐反应,至到今天,她虽目不能视,却还是能听出淑兰语气严肃,便还乖乖点头。

淑兰这才松开手去,却是几乎贴着宁玉坐住,且作势“威胁”道:“我却得找个什么把你的嘴也给堵上,都不知几时你这小嘴里就要跳出来什么吓死人的话。”

宁玉轻哼一声,就要扭开。

淑兰不让,忙忙把人搂得更紧,仍就耳语:“你这傻子,若非怕吓着你,我何苦费劲一点点试你。”

宁玉不解:“试我?试我什么?”

淑兰道:“既然来了,总归要以‘她’生活下去,但这些日子观察下来,见你聪慧有余,亦多莽撞,若说我在身边,便还好些,可若他日你离了这里回那家去,我便不能跟着,岂不得趁着现在多些说与你知,可我也不知以前的你到底是何模样性情,胆大胆小——”

宁玉听到这里,忍不住“噗嗤”一笑,竟是打断淑兰,可随着笑出,内心却有感动油然而生。

淑兰年纪只比自己大点儿,也不过十六岁少女,两人私下相处的确也还像一般姑娘那样嬉闹,可从见到第一面起,她给宁玉留下的,一直都是一种超越实际年岁的沉稳印象,更是未有过如此时这般絮叨。

但,即便啰嗦,宁玉还是听懂了淑兰的言外之意——

淑兰想让宁玉尽快融入这个世界,又怕非是循序渐进导致“邯郸学步”,可接受度这种东西又不是靠宁玉自己说就能做准的,只能淑兰自己试。而宁玉此前展示过的所谓“大胆果敢”,在淑兰看来,显然是不符合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的,这让她更觉应该谨慎对待,只能“以事试人”。

之于淑兰,可巧昨天无意中得知宁玉要被接回,这事的确让她起疑,但她疑惑的根据又无法一股脑跟宁玉说出,一则怕她听不明白,二则也怕万一在这件事上宁玉反倒是墨守成规的一方,或者仍似平日那般直性子,自己岂不被动?于是先兜着圈子看看她的反应。

而当听到宁玉关于请人代为探望及烧信藏信的设想后,她只能说,这个姑娘的确很有想法,但对于某些纪律规矩是真的完全没有概念。

如此一想,淑兰也未责怪宁玉打断自己,反倒将其手掌一握:

“我知你聪慧、大胆、有想法,可方才一试,也是确信你的过往与这里只怕相差不止一星半点,正如早先我就说过,你觉着不合理的,在这却是习以为常的事,似你刚才说的那几个想法,放于别处,也并非全无可能,但在你家——”

说到这,淑兰有个明显的停顿,后才续道:“单就她的出身,你所说的这些设想,即便可以办到,也不能做。”

.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现代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但在古代,解读这句话,基本只针对军事领域,更直白的说,就是围绕“军事效率与朝廷权威的平衡”来展开的。

单说傅家,祖上为开国将领,家族扎根边塞,为国戍边,世袭簪缨,功勋彪炳,此等荣耀,始于前人英勇,更存续于后人谨慎,“尊上守规”为之要义。

然,“守规”二字易写,内里细则又岂止几项。

离京的权贵高官,最易被说“山高皇帝远”,最怕让朝廷觉着“鞭长莫及”,何况还是傅家这种守边将领、军功世家,稍不留神,莫说天子起疑,稍只坊间流言,不消几日便能给扣一个“功高震主”的罪名。

然傅家至今无恙,可见各代家主为此付出了什么,又是何等的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