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叫你来平定天下,你却征服全世界 > 第608章 诸位伴伴谁可认得此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08章 诸位伴伴谁可认得此物

李俊业将手中的银币放下,对着徐牧之说道:“我银币我看了,勉强能够发行,但做工还是略显粗糙,你回去之后,再召集能工巧匠将母币模具雕刻着更精细一些,如此便可发行了。”

李俊业话锋又一转,“不过你这正反两面的图案还要大改一下,正面图案模样西夷人印上他们的国王女王什么的自然没有问题,我们也可以印上我们的陛下 ,不过此事滋大,绝不可擅自而为,等我请示陛下,得到陛下应许之后方才可行。”

“另外反面也不要学习他们,我们自然有我们的文化,比如竹菊梅兰都比这个强,当然这是后话了,既然已经正面打算用陛下的肖像,陛下乃是真龙天子,我建议反面就用龙纹图饰,如此不仅相当益彰,龙也为国人喜好。”

他看了一眼徐牧之,调侃般的说道:“既然你刚才说你画画不错 ,你且当我的面画一幅龙纹图饰于我看看。”

如此突然,徐牧之取了纸笔之后,一时陷入了迷茫了,思索了片刻之后,画了几幅大概得样子,但都被李俊业的否决。

李俊业接过了他得笔,虽然他不会画画,但他知道龙纹图饰,如何布局方为得当,于是他便在银币两侧画了两条蜿蜒如蚯蚓一般的龙纹,又在最中间写下了一两的字样。

“大概布局如此,你照着我的画即可。”

徐牧之顿时有了方向,照着李俊业的思路画了起来,两人指指点点,废了十几张纸之后,终于出现了李俊业满意的图样。

李俊业亲手将图样细心的折了起来,语重心长地告诉徐牧之道:“牧之啊!你还是要多读读西夷人的书籍,多和西夷人交谈,不懂就要多问,万不可以文明人自居,不屑于这些蛮夷人的文化,这不就闹出了糗事吗?”

“为何,文化差异使然,西夷们对我们冠冕这些并不如我们这般重视,所以国王女王会不戴冠冕出现在银币上,你倒是好,竟然以为是随意的人物。”

大明人自然是天国上朝自居,对于西夷文化视为蛮夷,不屑一顾,尤其像徐牧之这样的读书人为甚,徐牧之虽然带着西夷工匠一直在学习西夷技术,但仅仅是限于技术而已,一样对于他们的文化不屑一顾,视为蛮夷,缺乏了解才会造成这种糗事。

“现在样币已经试制成功,不知道制造银币的机械情况如何?”这是李俊业比较关心的,如果银币铸造成本过高,他得铸币税只不过是收一成而已,如此势必影响铸币的利润。

徐牧之凭借地道:“我按照李总兵的提供的线索思路,又在西夷人重金悬赏,经过反复试造之后,终于造出了你所说的螺旋压力机,目前预计的话,暂时每名匠人平均能产合格的银币五六十枚左右,未来技术肯定还会不停的改进,匠人技术更为精湛,产量会更高。”

五六十枚,意味着五六十两,一个匠人一天毛利就是五六两白银的铸币税了,李俊业表示还是很满意。

但一两的银币还是金额过于大,并不适合小商品的货币流通,李俊业还打算后期根据成本制造面额更小的银币,和各种辅币。

只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送走了徐牧之之后,李俊业继续拿出纸笔,继续写那封还未开笔的奏章。

奏章中,李俊业先是将崇祯狠狠地拍了一顿马屁,方才说道自己打算在大湾制造银币,陛下乃九五之尊,打算将崇祯的画像刻印于银币之中,能让百姓时时仰望陛下天容,让百姓感受到陛下时刻就在身边,他们时刻沐浴于皇恩之中。

将自己的肖像刻于钱币流世,每个帝王肯定有这样的虚荣心,只不过受制于当时生产条件罢了,不然为何每位帝王登位之后,都要第一时间发行他们年号的新钱,将肖像刻在银币上,和将年号铸在铜钱上,其实意义是一样的。

同时李俊业还送去几个西夷的样钱,还有刚才徐牧之画的新钱样式,单留了正面空白,请求崇祯允许,如果允许的话,还请一个崇祯的画像。

画像也很重要,皇帝作为九五之尊,丝毫不可冒犯,如果自己凭着记忆将画像画起来刻上,现在铸造工艺又粗糙,无论是画像还是冠冕服饰皆有讲究,很容易被人政敌抓到把柄,那就是大不敬了。

另外李俊业还从军事角度切入,对建奴跨海用兵,必须要先发展水师,而今水师容身训练良港不足,而鳌山卫浮山所却拥有胶州湾,乃是绝佳的军港之地,可用于驻军训练。

且言鳌山卫地势平坦,土地众多,而鳌山卫却只有两个所,显然并未充分利用,如果将鳌山卫交给自己,自己不仅拥有对敌作战的后方水师良港,还能利用鳌山卫的土地,将鳌山卫扩为五所之卫,又得一卫新兵用于北伐。

后面是巴拉巴拉一大堆,鳌山卫对于登莱镇的重要性……

李俊业还觉得,这样通过正常的奏章方式与他联系迁延太长时间,与他联系实在是太不方便了,他希望崇祯能够提供一个联系渠道,自己能以个人书信的方式直接和崇祯联系。

说完之后,又给崇祯拍了一个大大的马屁,

检查了好几遍之后,确认无误,方才交给得力亲兵,让他们由水师护航,驾快船从海上出发,以最快的方式送往京师通政司。

……

京师。

御书房内案牍如山,崇祯正埋首其中,不知不觉日已西斜。

批阅完一本奏章之后,崇祯放下朱笔,用一只手轻捶自己酸痛的后腰,另一只手从如山的奏章中拿出了下一本。

见奏章封面,出现李俊业几字,崇祯整个人为之一振,崇祯打开奏章,却发现奏章之内不仅还夹杂着一张纸,还有几个形状怪异的银币。

崇祯深居宫中,竟然不识得此物,他举起了手中的银币,对旁边的几个太监问道:“李爱卿上书,却在奏章中夹杂此物,诸位伴伴谁可认得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