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借古鉴今 > 第494章 用无用篇(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长短经》中的《用无用篇》蕴含着深邃且辩证的哲学思想,深入探讨了事物“有用”与“无用”之间看似对立却又紧密相连的关系 ,引导人们突破常规认知,以更全面、长远的视角去审视世间万物的价值。

开篇便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阐述观点:“鸟之所以能远飞者,六翮之力也;然无众毛之助,则飞不能远矣 。”鸟翱翔天际,主要依靠翅膀上强劲有力的大羽毛,也就是“六翮”,它们是助力鸟儿飞行的关键因素,好似人们眼中显而易见的“有用”部分。但倘若没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众多细小毳毛辅助,鸟儿便难以飞得高远。这些毳毛在飞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调整飞行姿态、保持身体平衡等,可人们常常忽视它们,认为其用处不大,是“无用”的。然而,少了毳毛,鸟儿的飞行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这就清晰地表明了那些看似无用之物,实则蕴含着巨大作用,“无用”与“有用”相互依存,共同促成了鸟儿的远飞。

接着,文中引入庄子与惠子关于“无用”与“有用”的精彩对话。惠子质疑庄子的学问是无用的空话 ,庄子则巧妙回应:“懂得了无用的道理,才能跟他谈论有用的道理。大地不是不广大辽阔,可是人们占用的,不过是能容下双脚的地方。然而假如把容脚之外的土地都铲削掉,直到黄泉,那人可立足的地方还有用吗 ?”从日常经验看,人站立时真正用到的土地只是双脚所占的那一小部分,其余大片土地似乎并无实际用处,是“无用”的。但试想,若将双脚之外的土地全部去除,人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连站立都难以维持,此时原本被认为无用的土地,其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它为人们提供了活动空间、安全保障,是立足之地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这无疑再次证明了“无用就是有用”的深刻道理,让人们意识到不能仅仅依据表面现象或当下的直接需求来判断事物的有用性,许多看似无用的事物实则是支撑“有用”存在的基础。

在论述“无用之用”的过程中,文章还列举了陈平与周勃的事例 。陈平智谋超群,在刘邦成就霸业的过程中,多次凭借奇谋妙计帮助刘邦化解危机,如离间项羽和范增、解白登之围等,其智谋对刘邦集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堪称“有用之才”。然而,正是这份出众的智谋,让刘邦对他心生疑忌。因为陈平的智谋太过突出,刘邦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相反,周勃为人质朴憨厚,看起来没有陈平那般聪明机智,似乎“无用”。但也正因如此,他被刘邦认为忠诚可靠,受到信任与重用。在当时仁义不足以使人互信的形势下,聪明人因智慧被疑,朴拙之人却因笨拙获信,这看似反常的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无用之用”的哲理。周勃的质朴在特定环境下转化为一种优势,成为他被信任的关键因素,体现出“无用”在某些情境下能够发挥独特作用,其价值并不亚于甚至超过表面上的“有用”。

此外,《用无用篇》还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社会现象与形势对“有用”“无用”认知的影响 。《文子》说:“人们富余时才会退让,而不足时便会争斗。谦让就产生了礼义,争斗就会发生暴乱。财富多了欲望就减少,欲求满足了争斗就会停止下来 。”《淮南子》也提到:“在水里游泳的人不能拯救溺水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手脚还忙不过来;在火灾中被烧伤的人不能救火,因为他自己的烧伤还疼得厉害。所以太平盛世,道德卑下的小人也会奉公守法,财利不能诱惑他。但在世道混乱的时候,品格高尚的君子也会干坏事,刑罚也不能禁止他 。”这些论述表明,人们对行为、品质等“有用”“无用”的判断,会随着社会环境、财富状况、世道治乱等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在太平富裕之时,谦让、守法等品质被视为有用;而在混乱贫困之际,这些品质的价值可能被忽视,人们为了生存可能更看重实际利益,这就提醒人们要充分认识到“有用”“无用”并非绝对,而是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制约与左右 。

《用无用篇》不仅是对“有用”“无用”关系的理论探讨,更是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的深刻启示。它告诫人们切勿目光短浅、片面狭隘地看待事物,应打破常规思维定式,学会挖掘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无用”事物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这种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团队合作中,每个成员的技能和特点各不相同,有的成员具备突出的专业能力,是解决关键问题的核心力量,看似“有用”;而有的成员可能擅长协调沟通、营造良好氛围,其作用不易直接察觉,看似“无用”。但实际上,后者对于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效率至关重要,少了他们,团队可能会因内部矛盾和沟通不畅而无法高效运转。又比如在学习知识时,有些知识可能短期内看不到实际用途,如哲学、历史文化等,不像专业技能知识那样能迅速带来职业上的回报,看似“无用”。然而,这些知识能够拓宽思维视野、提升人文素养,为个人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具有不可替代的“大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