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兵王归回 > 第1472章 老树新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老树新枝

一、晨光里的年轮

清晨六点半,阳光刚漫过“鼎盛集团”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白归回已站在二十二楼的露台上。手里的保温杯腾着热气,枸杞与黄芪的气息混在风里,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槐树春天的味道。他望着楼下缓缓驶入停车场的黑色轿车,车牌号最后三位是“701”——那是李渊的车,二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上班时间。

玻璃门被推开时,带着股淡淡的栀子花香。苏瑶捧着文件夹走来,米白色西装套裙的袖口别着枚玉扣,是去年结婚纪念日白归回送的和田玉,上面刻着两个小字:“安暖”。“技术部刚送过来的智能工厂方案,”她将文件夹递过去,指尖不经意触到他的手背,“李阳说传感器的精度还能再提三个百分点,但需要追加预算。”

白归回翻开方案,纸页上李阳的字迹龙飞凤舞,在关键数据旁画着醒目的红圈,像极了当年他在特战队写行动报告的样子。“让财务跟一下,”他在预算表上签字时,笔尖顿了顿,“顺便告诉李阳,下午三点带技术团队来会议室,我要听现场模拟。”

苏瑶接过文件夹时,瞥见他手腕上的旧伤——那道在边境执行任务时留下的疤痕,每逢阴雨天就会泛红。“昨晚又没睡好?”她伸手替他理了理领带,“悦悦说学校要搞亲子活动,让你周五下午务必抽空。”

白归回的指尖摩挲着疤痕,忽然笑了。十年前刚转业时,他总觉得写字楼的空调不如野营的篝火暖和,西装袖口不如作战服的绑带利落。是李渊拉着他进了鼎盛,是苏瑶每天变着花样炖的汤,是李阳第一次喊“爸爸”时含糊的发音,一点点把他从硝烟里拽进了烟火里。

“周五我推掉所有会。”他望着露台下的街心公园,晨练的老人正围着那棵移植来的老槐树打太极,“顺便问问悦悦,要不要带她去看看爷爷种的那棵。”

二、会议室的硝烟

下午三点,会议室的投影屏亮得刺眼。李阳站在屏幕前,蓝色工装的袖口卷到手肘,露出小臂上和白归回如出一辙的青筋。“智能传感器的响应速度已经达到0.3秒,”他敲击着键盘,屏幕上的数据流像瀑布般滚动,“但要实现全厂区无死角覆盖,必须在三号车间的承重柱上加装信号增强器,这涉及到结构改造——”

“结构改造需要住建部门审批,至少要三个月。”工程总监张弛打断他的话,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季度考核在即,我不同意冒这个险。”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屏幕的光,“当年老厂长定下的规矩,安全永远是第一位,你们年轻人总想一口吃成胖子。”

李阳的脸瞬间涨红,手掌握成了拳。白归回坐在主位,看着儿子紧绷的侧脸,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那时他在特战队,也曾因为急于求成,差点让队友陷入险境。李渊坐在他旁边,端起茶杯轻轻呷了口,眼神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示意。

“张总监说得对,安全是底线。”白归回的声音不高,却让沸腾的争论瞬间平息,“但技术迭代不等人。李阳,明天带结构工程师去现场勘测,拿出最小改动方案;张总监,你协调法务部提前准备审批材料,我们同步推进。”他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一行小字:“2003年,边境桥改造,边施工边加固,提前45天通车。”

李阳愣住了。那是他从小听到大的故事,却第一次在会议室里听到父亲提起。张弛的脸色也缓和下来,当年他刚进鼎盛时,正是李渊带着白归回解决了那个棘手的桥梁项目。“我让法务部的小陈今晚加班。”他站起身,主动朝李阳伸出手,“刚才语气重了,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

散会后,李渊拍了拍白归回的肩膀:“当年你总说我太保守,现在倒学会打太极了。”夕阳透过百叶窗,在他花白的头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下个月我就正式退休了,这担子,该彻底交给他们了。”

白归回望着他眼角的皱纹,忽然想起第一次见李渊的样子。那时老厂长穿着沾满机油的工装,在车间里手把手教他看图纸,说“机器和人一样,你对它用心,它就对你靠谱”。二十年来,这句话被他刻在了鼎盛的厂训里。

三、实验室的灯光

晚上八点,技术部的灯还亮着。李悦抱着平板电脑,蹲在实验室的角落,屏幕上是她刚画好的智能工厂3d模型。李阳趴在工作台上,手里的游标卡尺正测量着传感器的尺寸,台灯的光在他脸上投下深深的阴影。

“哥,你看这样行不行?”李悦把平板递过去,模型里的信号增强器被设计成了槐花的形状,“我查了资料,这种仿生结构能减少风阻,还不影响承重。”

李阳的眼睛亮了。妹妹从小就爱跟着爷爷在院子里画画,没想到这爱好竟能派上用场。“你这丫头,藏着掖着啊!”他揉了揉她的头发,忽然注意到她校服袖口的污渍,“又去给流浪猫喂食了?”

李悦吐了吐舌头,把平板往怀里抱了抱。去年冬天,她在街心公园发现了一窝冻僵的小猫,是白归回教她用纸箱做了保温窝,是苏瑶每天准备猫粮,现在那些小猫成了厂区的“巡逻队”。“张爷爷说,明天要带设计院的人来看现场,我想把模型打印出来给他们看。”

兄妹俩正说着,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了。白归回提着两个保温桶走进来,苏瑶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件厚外套。“张弛刚才打电话,说设计院同意明天加赛评审。”他把热汤倒进碗里,当归羊肉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但你们俩,必须现在跟我回家睡觉。”

李阳刚想反驳,却被苏瑶按住了肩膀。“你爸年轻时在野外潜伏,三天只睡四个小时,现在落下了失眠的毛病。”她把外套披在女儿身上,“他不希望你们走他的老路。”

李悦捧着汤碗,忽然注意到父亲鬓角的白发。上次家长会,班主任还说她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可她知道,爸爸的书房里藏着枚褪色的军功章,妈妈的首饰盒底层压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爸爸刚转业时的样子,眼神里带着对陌生世界的茫然。

“爸,”李阳忽然开口,“明天的评审会,你能来吗?”

白归回的动作顿了顿。他望着儿子眼里的期待,像看到了当年那个渴望得到认可的自己。“好。”

四、老槐树下的约定

周五下午的亲子活动,设在厂区的家属院。李悦拉着白归回的手,站在那棵移植来的老槐树下,树干上挂着块木牌,写着“2010年移植,来自白家村”。这是当年鼎盛集团从白归回的老家移栽来的,如今枝繁叶茂,树荫能盖住半个操场。

“爸爸,爷爷说这棵树在老家时,你总爬上去掏鸟窝。”李悦仰着头,数着树枝上的鸟窝,“现在它在这里,是不是也把根带来了?”

白归回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指尖触到一处凹陷——那是他小时候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归”字。当年他参军离家,父亲站在树下说:“树挪活,人挪也活,但根不能忘。”那时他不懂,直到在鼎盛扎下根来,才明白父亲的意思。

“根在土里,也在心里。”他弯腰抱起女儿,“就像爸爸记得老家的样子,记得战友的名字,记得你妈妈第一次做的糖醋排骨有多酸。”

不远处的草坪上,苏瑶正和几位家长聊天,手里拿着李悦画的智能工厂图纸,脸上带着骄傲的笑意。李阳被一群孩子围着,演示着他做的简易传感器,阳光照在他年轻的脸上,像极了当年球场上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李渊拄着拐杖走过来,手里拿着个布包。“这是你爸当年给你的护身符,”他把布包递给白归回,里面是块磨得光滑的桃木,“上次回老家,你嫂子在老衣柜里翻出来的。”

白归回的指尖抚过桃木上的纹路,忽然想起十八岁那年,父亲把这东西塞进他背包,说“桃木辟邪,保我儿平安”。后来在边境遭遇伏击,是这块桃木挡住了飞溅的弹片,留下个深深的凹痕。

“下周我想回去看看。”他望着老槐树的方向,“带着李阳和悦悦,给我爸上柱香。”

李渊点了点头,望着草坪上嬉闹的孩子,忽然笑了:“当年你总说,等退休了就去山里隐居。现在看来,这人间烟火,比山林更让人舍不得。”

五、岁月的养分

智能工厂的传感器项目通过评审那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春雨。白归回站在露台上,看着李阳带着团队在厂区安装设备,蓝色工装在雨幕里移动,像一群忙碌的工蜂。苏瑶走过来,递给他一把伞:“张弛刚才说,住建部的人夸我们的方案‘有温度’。”

“有温度?”

“他们说,很少见企业在搞技术改造时,还想着把信号增强器做成槐花的样子。”苏瑶望着雨里的老槐树,“就像这棵树,不仅要长得高,还要长得好看,让路过的人觉得舒服。”

白归回忽然想起刚转业时的日子。那时他总觉得自己像棵被移植的树,枝叶蔫蔫的,根须不知往哪里扎。是李渊把他拉进车间,让他在机器的轰鸣里找到熟悉的节奏;是苏瑶每天变着花样做的家常菜,让他闻到了家的味道;是李阳第一次蹒跚着扑进他怀里,让他明白了“父亲”两个字的分量。

“晚上回家包饺子吧。”他收起伞,握住苏瑶的手,“李阳爱吃白菜猪肉馅的,悦悦要放虾仁,你记得多放些醋。”

暮色降临时,鼎盛集团的灯火次第亮起。技术部的窗口,李阳还在调试传感器,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像星星;家属院的厨房里,苏瑶正和李悦一起擀饺子皮,笑声顺着窗户飘进雨里;白归回站在老槐树下,看着雨滴顺着枝叶滑落,渗进脚下的泥土里。

他忽然明白,日子真的就像这树。不需要长得有多快,只要慢慢扎根,汲取着爱与温暖的养分,就能在岁月里枝繁叶茂,为后人遮风挡雨。就像这棵老槐树,从白家村到鼎盛厂区,根须早已蔓延到看不见的地方,却在每个春天,准时开出满树的芬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