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残忍:“那高艳丽毕竟是高句丽公主,自然不能白白便宜稚奴。

依孤看的话,不如……”

李承乾在魏叔玉耳边低语几句,惊得魏叔玉不由得多看他几眼。

“不好吧,稚奴他…他毕竟是太子哥的弟弟啊。”

“哼!!有什么不好的,他竟然敢打太子妃的主意,就要接受孤的怒火。”

“额……”

魏叔玉嘴角抽搐不停,最终他还是开口劝道:

“太子哥,天底下美女多得很,何必用高句丽公主来惩罚自己。”

魏叔玉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那高艳丽的容貌一般般。虽说与清秀沾边,但怎么也不能说是美女。

“妹夫就这么办吧,丽质那边孤去劝劝。”

离开东宫时,已是午后。

武媚娘在马车旁等候,见魏叔玉出来连忙迎上,小心翼翼观察着他的神色。

“回府。”魏叔玉简短吩咐,登上马车。

马车辘辘而行,武媚娘乖巧地替他揉着太阳穴:

“老爷,事情可还顺利?”

“还算顺利。”

武媚娘的眼珠子转个不停,她最终将两人的脸蛋贴在一起。

“老爷,奴奴想要个儿子!!”

魏叔玉闭目养神,“别浪,先前没吃饱吗?接下来该给咱们的晋王殿下,找点‘正经事’做做了。”

回到府中,魏叔玉立刻召来白胜。

“派人散出消息,就说晋王殿下仁孝聪慧,年已及冠深念父皇母后养育之恩。

见陛下每日操劳国事,常思为父分忧。有心效仿古之贤王,请旨就藩,为大唐镇守一方。”

魏叔玉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白胜先是一愣,随即便领会他的意思。

心里忍不住叹口气。惹谁不好,偏偏要惹太子殿下。

要知道驸马爷可是与东宫连为一体,敢对东宫下手,自然留他不得在长安。

“驸马此计高明!如此一来,晋王殿下若主动请缨,便是忠孝两全,陛下和皇后娘娘定然欣慰。

若他不愿,则显得此前仁孝之名有伪,必惹陛下不悦。

而且此消息一出,原本依附于他的势力,见其有离京之意,恐怕也会人心浮动。”

“去吧,做得隐秘些。”魏叔玉挥挥手。

“是。”白胜领命而去。

接下来的几天,关于晋王李治欲主动就藩以分君忧的流言,开始在长安市井里悄然传播。

流言听起来满是褒奖之意,却让李治及其心腹如坐针毡。

晋王府内。

李治面色阴沉,手中的茶盏狠狠掼在地上,摔得粉碎。

“混账!是谁?是谁在陷害本王?!”他年纪虽轻,但眉眼间已有了几分阴鸷。

李治从未有过就藩的念头,至少现在没有!长安才是权力中心,离开这里,就等于远离了储君之位争夺的舞台!

心腹幕僚王德俭小心翼翼地道:

“殿下息怒。此流言歹毒,意在捧杀。如今陛下虽未表态,但若流言愈演愈烈,恐怕…陛下会顺水推舟啊。”

“本王绝不会离开长安!”

李治咬牙道,“去查!给本王查清楚,这流言到底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另一幕僚道:“殿下,当务之急,不仅要设法平息流言,更要讨陛下和皇后娘娘的欢心。”

李治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幕僚说得对。现在不是发火的时候,必须想办法挽回。

然而。

就在李治频繁入宫,在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面前扮演孝顺时,魏叔玉的第二步棋也落下了。

三月中旬,大朝会。

御史台一位素以刚直着称的御史,上了一份奏折。

奏折中并未直接提及晋王,而是泛泛而论。说如今四海升平,诸多皇子年长,宜当效仿古制、分封就藩以屏皇室。

且可令皇子历练政事,知晓民间疾苦。避免久居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以致目光短浅、不识大体。

奏折文辞恳切,引经据典,完全副为国为民考虑的架势。

随着那位御史的声音落地,朝堂上顿时轰然作响。

看着台阶下吵闹的大臣,李世民久久不语。

他自然明白奏折背后的含义。对于儿子们的明争暗斗,他并非一无所知。

高明的太子之位格外稳固,为何还容不下一个稚奴?

想到观音婢对幼子的疼爱,李世民更加的犹豫。

下朝后,李世民信步来到立政殿。

长孙皇后正拿着高艳丽的画像在看,李承乾陪在一旁说着什么。见李世民进来,两人连忙起身行礼。

“观音婢,在看什么?”

李世民走过去,顺手拿起画像,“咦?此女相貌倒有几分我汉家风采。”

长孙皇后轻叹一声:“她乃高句丽流亡公主高艳丽。承乾方才正与臣妾说,玉儿那孩子不知如何安置她,特来请示一二。

二郎,您看……”

李世民愣了下,“难道那高艳丽已经抵京?”

“回父皇,鸿胪寺那边的消息,似乎就在这几天。”

李世民放下画像:“高明,你觉得该如何安置?”

李承乾恭敬地道:

“回父皇,儿臣以为,高句丽已平,其民亦是我大唐子民。

高艳丽既是王室遗珠,不若加以恩抚,以示父皇胸怀四海、泽被苍生。

或可赐予宗室子弟为妻,使其安心归化。”

李世民点点头:“嗯,不错,你觉得赐予何人合适?”

李承乾做出思索状,“儿臣一时想不出合适人选。只是觉得高艳丽身份特殊,若所配非人,恐生事端。

需得一位身份尊贵,又能稳妥安置之人才好。”

就在此时。

长孙皇后忽然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

“说起来,雉奴也十五岁了…时间过得真快。

他如今在宫中,虽读书习武,终究是少些历练。

二郎,长安最近关于皇子就蕃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如将那高艳丽,赏赐给就蕃的皇子吧!”

李世民握住长孙皇后的手,语气格外温柔:

“观音婢,你的意思朕明白。男儿志在四方,总圈在父母身边,难成大器。

只是那高句丽的长相一般般,会不会委屈稚奴?”

长孙皇后拿起画像看了看,“长相的确普通了点,确实委屈稚奴。倘若赏赐给其它适龄的皇子,难道他们就不委屈?

既然如此的话,那还是委屈稚奴吧。”

李世民颇为意外看着长孙皇后,她不是挺宠稚奴的嘛,为何坚持将高艳丽许配给他?

李承乾适时道:

“父皇母后,还是为雉奴寻一贤惠王妃,再择一富庶安稳之地就藩吧。

有能臣辅佐,必能成为屏藩大唐的贤王。”

李世民沉吟片刻,目光再次扫过高艳丽的画像,一个念头在心中隐隐成型。

一个亡国公主,配一个需要远离权力中心的亲王,似乎…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高句丽而言,既能显示大唐的天恩。又让雉奴身边多个“懂事”的枕边人,还能绝某些人的念想。

简直是一石三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