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那是一个英雄辈出却封侯艰难的时代,“李广难封”的遗憾如同一颗沉重的石头,压在无数热血志士的心头。
李广一生征战无数,历经大小七十余战,却始终与封侯之位失之交臂,他的遭遇让世人感慨封侯之路何其坎坷。
然而,就在这艰难的封侯之途上,常惠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冲破了重重阻碍。常惠凭借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
他多次出使西域,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周旋于各国之间,为汉朝的外交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勋。成功的被封为了侯爷”
汉武帝时期
李广静静地伫立在营帐之中,目光直直的看着金榜。
其中一个出使他国使者都能封侯的事实如同一根尖锐的针,狠狠地扎进他早已千疮百孔的心。
他想起自己这一生,征战无数,历经大小七十余战,每次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那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喊杀声、马嘶声至今仍在他耳边回荡。
可如今,那些不如他战功显赫之人却能封侯拜相,而自己,却依旧在这漫漫征途中徘徊,不得寸功之封。
营帐外,狂风呼啸,吹起沙尘,如同他此刻纷乱的思绪。他抬起头,望向那片黑暗的夜空,眼中满是不甘与无奈。
曾经,他梦想着凭借自己的武艺和战功,能为家族争光,能在这大汉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命运似乎总在和他开玩笑,一次次将封侯的机会从他身边夺走。
他缓缓的转身走向营帐门口。在那微弱的烛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无比落寞。突然,他握紧拳头,对着夜空嘶吼:
“难道我李广这一生,就注定与封侯无缘吗?”声音在夜空中久久回荡,却无人能给出答案。
……
【常惠,字子卿,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其籍贯为太原。他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色彩,为西汉的外交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勋。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苏武率领使团出使匈奴,常惠毅然应募随行。
然而,这次出使却遭遇了巨大的变故。匈奴单于不讲信用,竟然将苏武等人扣押下来,使他们身陷异域,无法归国。
(当然,了解苏武一行人干了什么之后,真的觉得匈奴单于的脾气可真是好,这样都没杀了他们?还有匈奴的巫医是真的牛掰,扎脖子都能给救回来。)
在被囚禁的漫长岁月里,常惠与苏武等人一同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他们身处异国他乡,遭受着匈奴人的种种折磨和迫害,但始终坚守着对汉朝的忠诚,手握汉节,宁死不屈。
时光荏苒,19年转瞬即逝。直到元始六年(公元前81年),汉朝通过强硬的外交手段,终于迫使匈奴释放了苏武、常惠等九人。
常惠在这段艰难的经历中展现出了无比的忠诚和坚韧,他的这些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汉昭帝,赢得了汉昭帝的高度赞赏。
当常惠终于回到祖国时,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隆重的表彰。汉昭帝对他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封他为光禄大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职,标志着常惠开始在西汉的外交舞台上崭露头角。
不久之后,常惠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出使乌孙。当时,匈奴不断地侵扰乌孙,给乌孙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乌孙无奈之下向汉朝求救,希望能够得到汉朝的援助。
本始二年(前72年),常惠肩负着重要使命,以校尉的身份持节护送乌孙使者回国。在途中,他不仅要确保乌孙使者的安全,还要代表汉朝对乌孙贵族进行赏赐,以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完成了护送任务后,常惠并没有停下脚步。汉朝决定派遣15万大军分五路出击匈奴,同时任命常惠为校尉,持节监护乌孙军队。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常惠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
常惠与乌孙昆弥率领的五万骑兵从西方进攻匈奴右谷蠡王庭。在激烈的战斗中,常惠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带领乌孙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他们不仅俘虏了单于的父辈及嫂、公主、名王、千长、骑将等多人,还缴获了大量的马、牛、羊、驴、骡、骆驼等牲畜,总数多达七十多万头。
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于汉朝和乌孙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也巩固了汉朝与乌孙之间的联盟关系。
常惠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色,因功被封为长罗侯,成为了汉朝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将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已至元康二年(前64年)。乌孙昆弥翁归靡通过常惠向汉朝上书,言辞恳切地表达了他的心愿:
希望能以汉朝外孙元贵靡为嗣,并迎娶汉朝公主,以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与友好。
汉宣帝接到翁归靡的上书后,深思熟虑一番,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汉朝开始精心挑选合适的公主,最终选定了解忧公主的侄女相夫作为和亲公主,肩负起这一重要使命。
常惠受命护送相夫公主前往乌孙。一路上,他们穿越沙漠、翻越高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敦煌。然而,就在此时,不幸的消息传来——翁归靡突然去世。
这一变故使得乌孙国内局势动荡不安,贵族们纷纷拥立泥靡为昆弥。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常惠当机立断,上书汉宣帝,建议将相夫公主暂时留在敦煌,以观乌孙局势的发展。
汉宣帝收到常惠的上书后,权衡利弊,认为他的建议十分明智,遂下令召回相夫公主。同时,他也同意常惠前往乌孙,责备乌孙贵族不立元贵靡而改立泥靡的行为。
晚年的常惠,肩负着镇守边疆、维护地区稳定的重任。
在此后的岁月里,常惠多次身负使命,出使西域。他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丰富的经验,处理乌孙以及周边地区的各种事务。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率领军队击败龟兹国的壮举。龟兹国曾杀害汉朝使者,这一罪行引起了汉朝的强烈不满。
常惠受命出征,以其果敢和智谋,成功地击败了龟兹国,为死去的汉使报了仇,同时也彰显了汉朝的威严。
甘露元年(前53年),乌孙国内发生内乱,大小昆弥并立,局势动荡不安。常惠临危受命,被派往乌孙,负责划分两国的地界和人民。
他以公正和果断的态度,妥善地处理了这一棘手问题,使得乌孙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
此后,常惠长期驻守西域,成为汉朝在边疆地区的重要支柱。他不仅维护了汉朝边疆的安全,还积极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他的努力使得西域各国与汉朝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常惠的一生,是外交功绩卓着的一生。他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在西域各国之间游刃有余地周旋。
他的贡献不仅为西汉的外交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最终,常惠在任上离世,但他的名字和事迹,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大汉
未央宫
刘彻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的身躯笔直如松,然而他的内心却并不像外表那般平静。他的目光在朝堂之上的众人中游移,眉头微皱,心中烦闷异常。
如今,战事频繁,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军队中缺乏良将的困境,更是如同一片浓重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尤其是当他想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得力战将时,心中的焦虑便愈发强烈,如同被饿极的人在苦苦寻觅食物一般。
就在这时,一份盘点常惠的金榜被呈到了刘彻面前。刘彻原本有些漫不经心的目光,在触及金榜上的常惠时,突然像是被一道闪电击中,刹那间陡然一亮。
他定睛看去,只见金榜上的常惠身姿挺拔,如同一棵傲立的青松。他的言辞沉稳而有力,每一句话都透露出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决断。举手投足之间,更有一种英气与睿智自然流露。
刘彻凝视着常惠,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的眼睛瞬间变得绿油油的,那是一种对贤才的极度渴望,就如同久旱的土地渴望甘霖的滋润一般。
他身体微微前倾,双眼如同鹰隼一般,紧紧地盯着常惠,仿佛要透过他的外表看到其内心深处的想法。
心中的思绪如潮水般汹涌澎湃,他不禁感叹,大汉竟然隐藏着如此出色的人才,而自己之前却对他的将才之质浑然不觉,这实在是一大憾事!
让这样一个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人去担任使者,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简直就是大材小用。此时此刻,刘彻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主意。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侍卫,声音沉稳而坚定地吩咐道:“立刻去给朕寻找一下,看看这常惠如今身在何处,一旦找到,马上将他带到长安来见朕。”
刘彻缓缓地靠在龙椅上,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他的脑海中开始浮现出常惠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奋勇杀敌的英姿,仿佛那一幕幕场景已经真实地展现在眼前。
刘彻坚信,只要有常惠这样的人才加入大汉的军队,必定能够重振大汉的军威,使大汉的疆土更加稳固。
而且,他绝对不会轻易斩杀像常惠这样的良将,因为他深知,一个优秀的将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如果真的要杀他,刘彻恐怕会狠狠地抽自己几个嘴巴子。
太原郡
常惠如同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呆呆地伫立在金榜前,双眼死死地盯着天边榜单上自己的名字,仿佛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他的眼睛瞪得浑圆,惊愕和难以置信交织在一起,让他的表情看起来有些怪异。这个名字对他来说太过熟悉,熟悉到他几乎每天都会在心里默念无数遍,但当它真正出现在眼前时,他却觉得有些陌生。
常惠今年刚刚二十岁,正是意气风发、心怀壮志的年纪。他自幼便勤奋好学,日夜苦读,只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然而,他从未想过这一天会如此突兀地降临,而且是以这样一种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
微风徐徐吹来,轻柔地拂过他的衣袂,然而他却浑然不觉。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那榜单上的名字上,周围人群的嘈杂声、议论声都被他自动屏蔽了,仿佛他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
他的脑海中此刻像是被打翻的五味瓶,各种情绪和思绪如乱麻一般纠缠在一起。他开始回忆起自己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平凡日子里的努力和坚持,那些为了理想而付出的无数汗水和心血。
“这是真的吗?”他不禁在心中喃喃自语道,声音轻得如同羽毛飘落。他缓缓伸出那只微微颤抖的手,似乎想要触摸一下那榜单上的字迹,仿佛只有这样,他才能确信这一切并不是一场虚幻的梦境。
常惠的心中既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与自豪,又掺杂着些许不安与惶恐。喜悦于自己的名字能登上这备受瞩目的金榜,可惶恐于不知这突如其来的关注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影响。
许久,常惠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他告诉自己,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管未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都要勇敢地去面对。
他缓缓抬起头,眼中的惊愕逐渐被坚定所取代,迈着沉稳的步伐,朝着未知却充满希望的前方走去。
回到家后的常惠径直回到了书房,他坐在案桌后,静静的盯着往常最爱看的书,喃喃自语道:
“只是这一次估计陛下不会派我当使者了,特别是刚刚失去大将军的陛下,更加不会放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