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在林向安等待合适时机,想找谢云打听火铳时,船队于当日下午抵达了苏州的阊门码头。

阊门紧邻城门,是连接水陆的交通要冲。

来往船只极多,沿岸一片繁华。

从嘉兴到苏州,原本只需两日多水程,但因途中遇袭,耽搁了一日,此段水路最终走了近三天半。

镖局的人马此时也正忙着押送俘虏,移交给官府。

谢云这边安排得极为紧凑,指挥人手、清点货物、确认伤亡,神色之间透着几分疲惫,林向安便也识趣地没有上前打扰。

船上的管事,也派人前往码头市集采买补给。

于是原地休整,停留半日。

连日舟中闭塞,林向安一群人早在船上呆的不耐烦。

除了轮值的船工,大家都选择上岸透透气。

这时,段昊初一边整袖着袍角,一边随意说道:“我听说这附近有个吴江书市,就在不远处,号称‘江南文脉’,名气可不输杭州。向安兄,既然歇脚半日,咱们不妨去看看?”

这年头,信息封闭,出门不便,想要一些最新的科举资料,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

如今路过这么大的书市,不去逛逛都说不过去。

林向安一听这话,倒也来了兴致。

江南科举之风盛行,出版与学问交织成繁荣一景。

尤其是苏州吴江书市,与运河与码头相连,纸张、刻版、装订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出版规模冠绝一时。

以刻印精良、商业繁荣和文化辐射力强着称。

大周朝有四大图书聚散中心,其中江南占了三个,杭州、苏州、南京。

这样的书市,对于读书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正合我意。”林向安颔首一笑,“让镖局那边帮忙看一下,和船工打个招呼。”

于是林向安、段昊初带着身边的人,一起前往书市。

虽是初来乍到,但街巷中随处可见的读书人。

顺着人流而行,不需打听,很快就找到了。

一入书市,便见摊铺鳞次栉比,书肆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

纸墨香与市井烟火气交织成一幅江南独有的文化图景。

林向安看着大大小小的书摊,不由感慨:“果然名不虚传。”

段昊初望着街头熙熙攘攘的书市,忽然笑道:

“咱们这些外乡人走马观花,只能逛逛日常书摊,但听说在特定时节,这边还有所谓的‘秘市’。”

“秘市?”林向安挑了挑眉,语气中带着一丝玩味。

段昊初颔首,“据说是专门为读书人开设的隐秘交易场所,平日不显,临近大考时才会悄然出现。”

林向安一听,大概也明白了其中门道。

这等“秘市”,说到底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的场子。

与当初在昭庆寺见过的朱卷交易所,并无本质差别。

不过是换了个名字,穿了层隐秘外衣罢了。

他轻轻一笑:“无非是利用心理差,玩些名堂罢了。”

王和信一旁听得新鲜,好奇问道:“是专门秘密卖作弊手段的吗?”

段昊初摇头:“也不全是。可能是贩卖所谓‘内部消息’,比如哪位考官偏好什么题材、哪类文章容易得分,甚至是传言中能打通的门路。再精细些,也会售卖一些特殊的应考技巧或规避法门。”

林向安顺势补充:“说白了,就是设立一个高门槛,搞限量、限时,卖些虚虚实实的情报或手段,都是些赚钱的手段罢了。”

说到底,神神秘秘的背后,还是利益二字。

王和信一听,眼前一亮,脱口道:“那不就跟咱们在昭庆寺见到的那些人差不多吗?”

“对,可以这么说。”林向安点点头。

听到这里,林远也不禁感叹:“天下乌鸦一般黑。”

众人一边说,一边逛,不知不觉已绕至一处较大的书摊前。

段昊初目光一扫,忽然弯腰拾起一本书,翻了几页,旋即递给林向安:“你看看这本《策学纂要》,好像是历年策论文的选编,看着还算有些分量。”

林向安接过来,略翻几页,排版清晰,可以看看。

不过里面也不乏空泛浮华之语,套路痕迹浓重。

真正出彩的精要倒显得稀薄。

“乍看下写的不错,但言过其实,流于表面,华而不实。”

段昊初失笑:“这类市面书,多半如此。”

真正经典好的文章,还得找官方出版的。

官方出版的书,不仅有印章,还有防伪标志。

两人的对话虽不算讥讽,却也没怎么给面子。

摊位上的伙计原本看两人衣着整洁、举止有度,还以为是哪家读书人子弟,见他们翻的是策论文集,正要热情迎上。

谁料这两人一开口,竟颇有些挑剔之意。

他心中暗暗不屑。

这本《策学纂要》可是这阵子最走俏的策论集,不少中了举的老爷都点名来买。

这两人看着年纪轻轻,倒好大的口气。

不过做生意的,脸上自然不能露出来。

伙计仍旧堆起笑容,语气殷勤:

“二位公子眼光独到,能挑出这书的不足,果然是饱读诗书之人。这《策学纂要》虽不是尽善尽美,却是我们书坊新印的精选版本,专为殿试策问所编。不少进京赶考的举人老爷都说,这书拿去作引,能帮他们理清题法,捋出结构。”

他顿了顿,目光在两人身上扫过,试探着笑道:

“二位年纪轻轻,气度不凡,想来还不太清楚这书的分量,不妨看看这边的。”

伙计见两人对《策学纂要》不太买账,也不恼,笑着换了种说辞。

说罢,他熟练地从一旁书堆中抽出一本书,双手递上。

封面上四个黑色大字:《南闱程墨》

林向安接过,嘴角微扬。

这伙计显然误以为他们可能是秀才,所以特意推荐这本书,语气中还带了几分“引导式”的自信。

不过他倒也并不介意,随手翻了翻。

从书名看,十有八九是应天府乡试中举者的策论文集。

苏州府隶属于南直隶,每三年一科的乡试,要赴应天府江南贡院参加。

说到底,江南士子皆为“南闱”一系。

彼此既是同道,也是竞争。

林向安略略翻阅,果然不出所料,此书汇集了数届应天府乡试中拔尖的策论文。

不少篇目附有简明题解与批注,多有题解、点评,文风大多端严守正,倒是颇具参考价值。

“倒也能看出南直隶这边举人的整体水平。”

林向安点了点头,朝段昊初低声道。

段昊初也凑过来看了几眼,忽然一篇文章吸引了他的注意,惊讶道:

“这篇写得不错,言之有物,文气也挺稳重,这思路,倒有点像你平日里那路数。”

说着,连忙翻页,去找文章的题头署名。

“嗯...这人叫‘沐云衡’。”

伙计站在一旁,听两人对话,虽然心里有点怪异,但听到名字,便立刻笑着插话:

“哎哟,这位沐公子可不是一般人,是今年应天府乡试的亚元,风头很劲呢,这本书也是因为有他的文章才卖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