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管事分开后,林向安便回了住处,刚巧在廊下碰见段昊初,正好从外头回来。
两人随口聊了几句,便约好稍晚一道出去走走。
原想着顺便把张书淮、王诚、赵有光一并叫上。
结果段昊初说,他吃早膳时碰到张书淮,得知王诚与赵有光这两日有些风寒,正托人去请大夫看看,只怕不方便出门。
于是,两人便只带了身边人,先行出门转转,顺便看着备一点年货。
外头天气虽冷,但阳光明媚。
照在身上倒也不觉寒意。
浙江会馆位于宣武门一带,这一片原就是外省士子云集之地,周围林立着各地会馆,隔壁便是湖广会馆、安徽会馆。
听人说大大小小,差不多有上百家会馆。
这一带街巷倒没有特别喧闹,走在路上能听到各地口音的举人结伴而行。
或是进书肆寻书,或在茶馆小坐。
倒是显得这一片地方颇文雅。
这里不仅会馆多,而且还聚集了不少与科举相关的铺子,诸如笔墨店、纸号、书肆,一应俱全。
往东走到崇文门一带,街市的气氛便陡然热闹起来,仿佛换了个天地。
此处素来是京城着名的商业繁华街区。
年节将近,更是人潮汹涌、车马喧腾。
沿街的花铺、日用百货、南北货行、茶坊、酒肆、灯笼铺子排得密密匝匝,每家都挂出“年货上市”“腊味登场”的红底金字幌子。
空气中飘着炒瓜子的香气、熬糖的甜味、炖肉的浓香,夹杂着陈皮、茴香、桂皮的气息,热腾腾地扑鼻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尝尝。
街上人头攒动,张灯结彩,叫卖声此起彼伏,年味十足。
看着热闹的景象,几人心情也随之轻快了不少。
虽是第一次在外过年,但既然人在京中,也得简单采买些年货,讨个喜气。
然而,越是这般热闹喧腾的场合,越容易藏着不轨之人。
果不其然,逛着逛着,林向安隐隐觉得不对劲。
当时正在人群中踱步前行,忽然一个小孩从侧边冲了过来,猝不及防地撞在段昊初身上。
段昊初下意识扶了一把,低头看那孩子,刚看样子,却不等他开口,那孩子已“哧溜”一下从两人之间钻了出去,动作利落得出奇,很快便融进人群里。
“这孩子——”段昊初皱了皱眉,还以为是淘气误撞,眼中带了点担忧。
可林向安却心头一紧,眉头轻蹙。
那孩子撞人前后太过干脆利落,不像真摔,也没回头看一眼,倒像是早有预谋。
脑海里想起了类似的经历,曾经在车站遇到这样的,将他手机钱包快速偷走了。
林向安立刻警觉,低声提醒道:“你摸摸钱袋,还在不在?”
段昊初一愣,随即伸手探了探腰间的荷包,脸色顿时一变:“没了。”
话音刚落,林向安已经迅速扫视四周,可早已不见那个孩子的踪影。
人群熙攘,小巷纵横。
那孩子明显熟门熟路,借着人潮的掩护,早就溜得无影无踪。
“下手还挺准。”
林向安心里一沉,暗想:几人当中,就属段昊初最没设防,容易被盯上。
段昊初眉头微皱,眼中虽有几分懊恼。
林向安叹了口气:“这地儿人杂,这孩子像个泥鳅一样,偷玩就跑了,估计是个老手。”
这要是新手,定然会有迟疑。
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一气呵成,怕是惯犯。
众人听罢,纷纷低头自查随身钱袋。
虽说只是场小意外,但大家心头都紧了一分。
“那里面只有些散银,”段昊初随后便看开了,笑着摇头,“权当买个教训。”
林向安也笑了笑,道:“年货可以采,热闹也可以凑,可心得收住,不然年还没过,人就先吃了亏。”
这一场小插曲过后,几人心头虽略有余悸,但并未扫兴。
正巧听得路旁有人议论,说永安街那头已设起了灯会市集。
自腊月中旬起便陆续开张,聚集了不少外地手艺人,既有江南的彩灯、扬州的剪纸,也有塞北的皮货、辽东的糖画,南北风物汇于一处,颇有看头。
几人一听,不由生出兴趣,便顺着熙攘人流走了过去。
越往前走,街景愈发热闹。
街道两旁灯彩高挂,红黄青绿交织成一道道流光溢彩的帘幕。
随风轻晃,映得整条街都透着暖意和喜气。
有仿宫廷样式的宫灯,画面变幻如动画一般;
也有剪纸镂空、投影成影的精巧灯具;
还有用彩纱扎成鱼鸟虫兽的灯笼,栩栩如生,仿佛下一刻便要从灯盏中跃出。
再往前走,是一整排走马灯摊位,内置剪纸轮盘随烛火转动,影像在灯壁上疾驰奔腾,引得孩童拍手叫好。
各式灯彩目不暇接,几乎令人忘了天寒地冻。
其中有一片灯区尤其热闹,人头攒动,笑声阵阵。
几人挤过去一看,原来是几家书肆与文房四宝铺子联合搭建的灯谜区,
上百盏彩灯高高挂起,灯下悬着一条条写有谜语的纸签。
猜中者可获赠小礼物。
灯谜在文人中极受欢迎,被大家戏称“打灯虎”。
这不吸引了很多举人在此停驻。
林向安、段昊初也被吸引,也准备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