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朗的死讯传回剧县时,刘备的心情、表情没有任何起伏,只道:“将此事告与孟起。”
魏国的司徒?
呵。
有道是: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眨眼的功夫,秋天离去,青州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刘备坐在堂中,指尖攥着一封染了墨痕的密信,信纸边缘因反复摩挲而微微起皱。
信是幽州牧刘虞遣死士连夜送来的,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字字如惊雷在他心头炸响:“袁曹暗盟,将图玄德。”
“来岁春耕毕,曹操攻豫徐,袁绍取青州,两面夹击,意在倾覆。”
刘备眉头深锁,颌下长髯无风自动。
他早收到曹操在双方边境厉兵秣马的消息,却万万没料到袁绍会背弃前盟,与曹操同流合污。
据几日前斥候传回的消息,袁绍业已击退并州匈奴,全据河北,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二虎联手,自己好似成了砧板之肉。
刘备抬首面向堂下齐聚的文武,声音因压抑着怒火而略显沙哑:“赵王密信在此,袁曹合谋来犯,诸君有何良策?”
嘉靖朝内阁首辅夏言应声出列,神色沉稳:“明公勿忧。袁绍长子袁谭,乃明公昔日所举茂才。”
“举主与故吏形同君臣,恩义深重,去岁他还派符融前来问好,赠明公宝马一匹。”
“如今袁绍背盟,袁谭未必知情,更未必赞同。”
“不如修书两封:一封致袁绍,历数昔日盟约之谊,责问其背信弃义之举;一封致袁谭,陈明利害,托其在父前美言,或可瓦解此盟。”
刘备闻言沉吟片刻,腹诽道虽说当年收徒袁谭是袁绍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但未必不能起到作用。袁谭以儒家圣人的标准约束自己,想来不会背信弃义。
他颔首道:“公谨(夏言)言善。袁本初素优柔寡断,若袁谭从中斡旋,或有转圜余地。”
当即命人取来笔墨,亲拟书信。
书成,刘备召是仪、孙乾:“子羽(是仪)出使冀州,面见袁绍,务必探其真实意图。”
“公佑(孙乾字)前往幽州,见袁谭时,可晓以大义。”
二人领命,即刻收拾行装出发。
信使离去,堂中议论再起。
徐庶抚须而起,面色凝重:“主公,公谨之策未必可取得成效,我等需做好作战的准备才是。”
“近日泰山郡流言四起,称曹操手中藏有天子密诏,令其组建同盟讨伐李世民。”
“依庶推断,此非空穴来风。曹操怕是做着两手准备,想在危难时拿着这诏书威胁主公。”
此言一出,堂中哗然。
张飞按剑而起:“元直此言当真?若曹操届时拿出诏书,我等继续伐之,岂不成了抗旨不遵?”
徐庶点头道:“正是此理。”
“曹操善用权谋,若战事不利,必然抛出诏书,以汉室名义令我等罢兵。届时主公进退两难,军心必乱。”
“故而属下以为,当避其锋芒,对曹操采取守势,集中兵力对付袁绍。袁绍虽强,却多谋少决,且河北初定,民心未附,其军战力较低,比曹操容易对付。”
“只要击退袁绍,曹操必不敢独战,自会退兵。”
公孙瓒深以为然:“青州所言极是!袁绍若败,曹操不足为惧。”
公孙瓒太想找袁绍报仇了,一听有机会,马上出言附和。
有“五代第一明君”之称的柴荣上前一步,补充道:“更重要的是,今日放过曹操,他日我等可驱曹操为前驱,攻打李世民,坐收渔翁之利。”
“不可!”
话音未落,身材高大的鲁肃挺身而出,神色坚定:“曹操素有异心,绝非汉室忠臣。从今日他得诏却不从,反而以之为要挟主公的筹码便能看出。”
“留此等奸雄,无异于养虎为患,他日必遭反噬。”
“与其指望他对付李世民,不如趁此时机,一举击溃曹操,攻占豫兖之地,招降其麾下将士,充实自身实力,日后亲自对付李世民,方为万全之策。”
张纮紧接着说道:“袁绍势力强盛,根基深厚,即便击败他,其残余势力仍可退守河北,我等难以乘胜追击,未必能增强势力。”
“而曹操势弱。倘若对袁绍取守势,扼守黄河天险,使其不能南下;同时集中精锐,攻打曹操,必能一战而定。”
“攻占兖、豫后,主公全据河南,实力大增,再图后续,方为上策。”
柴荣闻言反问:“若曹操抛出天子诏书,以汉室名义相逼,又该如何应对?”
鲁肃微微一笑,从容答道:“你可忘却一事?”
“主公不久前亦收到天子密诏,授主公节制兖、豫、青、徐四州兵马之权。主公讨伐曹操,名正言顺!”
“曹操之诏若为伪造,自不必理会。若为真,则必是皇帝偷偷派人送出,岂能与主公这光明正大的任命相提并论?”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刘备听着众人的议论,只觉得脑中纷乱如麻。
徐庶、公孙瓒、柴荣主张先打袁绍,避曹操诏书。
鲁肃、张纮则力主先攻曹操,取其地盘以壮大自身。
两种策略各有优劣,关乎未来生死存亡,一时难以决断。
他目光扫过堂下,最终落在了一直沉默不语的高颎身上:“昭玄素有经天纬地之才,此事你如何看待?”
高颎上前躬身行礼,声音沉稳有力:“属下以为,子敬、子纲(张纮字)之策更为妥当。”
“袁绍势力虽强,但与我等隔青州相望,防线绵长,我等只需扼守黄河,以逸待劳,便可拒其南下。”
“而曹操与我军大范围接壤,其觊觎豫徐之心久矣,若不先除之,待其与袁绍联手,两面夹击,我等必陷重围。”
“至于诏书之患,子敬已有良策应对,明公无需担忧。”
“主公手握兖、豫二州,在匡扶汉室上起的作用绝对比曹操手握兖、豫二州大!灭了曹操,算是在匡扶汉室路上前进一大步!”
高颎的分析鞭辟入里,条理清晰,刘备心中的疑虑豁然开朗。
他长舒一口气,目光变得坚定:“昭玄所言极是!就依子敬、子纲之策,对袁绍取守势,对曹操取攻势。”
堂下文武齐声领命,声震屋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