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花妖小桂 > 第349章 藏地医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冬日的脚步愈发急促,寒风已开始在山谷间呼啸,大地上也渐渐弥漫出一丝凝固的气息。多吉、赞普、索朗大叔等人围坐在一起,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商议,最终达成了一致的决定:当务之急是先将医馆的主体架构搭建起来,尤其是那几间最为关键的诊室,必须尽快搭建完整,以便能够早日开诊,为百姓们解除病痛。至于其他房间,只能暂且搁置,待日后慢慢修建。而手术室、抢救室、产房、药房这些至关重要的所在,更是要优先建好,绝不能有丝毫马虎。

目标既定,众人的心便紧紧凝聚在了一起,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他们紧紧相连,每个人都卯足了劲,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于是,那几间关键的房间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很快便拔地而起。为了确保房间内能够保持适宜的温度,同时又不能在室内放置火盆或炉灶,以免带来烟尘与煤灰,破坏室内的洁净,他们便想起了北方的火炕与火墙。在手术室、产房、抢救室这几间对洁净要求极高的房间里,他们精心搭建了火墙,这样一来,室内既温暖如春,又无烟尘之虞,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环境的洁净。

病房则采用了火炕的设计。各个房间的火炕既相互连通,又可以通过铁制的隔板巧妙地隔开。如此一来,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控制烧火炕的房间数量。倘若病人稀少,便只需烧起住着病人的房间的火炕,那些空置的房间便无需烧火,既节省了燃料,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实可谓一举两得。

当冬季真正降临,医馆后院的棚子下,早已堆满了各种可以用来烧火的材料。那堆得高高的牛粪,散发着淡淡的干草香气,与木柴的清香交织在一起,弥漫在整个后院。这些燃料,有的是医馆的人们亲自收集而来,有的则是来看病的藏民们送来的。他们或许是出于对医馆的感激,或许是希望为医馆的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总之,这些燃料承载着众人的期待与心意,静静地等待着在寒冷的冬日里,为医馆带来温暖与光明。

当藏地冬日的第一场雪悄然飘落,轻盈的雪花如洁白的羽毛般在空中飞舞,缓缓覆盖在大地之上时,医馆的这些主要房间早已焕然一新。屋内摆放好了各种精心挑选的器械和药品,每一件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仿佛在诉说着医馆的严谨与专业。门诊自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忙碌了十几天,每日都有患者前来求医问药,医馆的名声也在悄然间传了开去。

手术室里,夜明珠悬于屋顶,发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房间。旁边的柜子里,摆放着消毒得干干净净的手术器械包,每一件器械都擦拭得锃亮,仿佛能映出人影。产房同样干净整洁,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从产妇所需的床褥、被褥,到接生所需的器具,无一不是精心准备,摆放得恰到好处。负责这些房间的几位藏族弟子,看着眼前的一切,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都是按照京城女子医馆的严格要求布置的,而这样的布置,也确实是最符合手术和产妇需求的。

随着医馆的名声渐渐传开,许多前来寺庙朝拜的信徒,看到旁边崭新的医馆,自然都忍不住过来询问。他们走进医馆,打量着这间装饰得如此用心的房间,听着藏族弟子们耐心的介绍,心中不禁生出几分信任。一问之下,得知这里的医术精湛,而收费却并不昂贵,于是那些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询问的人,纷纷决定留下来治疗一些小毛病。他们或许只是头痛脑热,或许只是身体的些许不适,但在医馆的精心诊治下,这些小毛病很快便得到了缓解。于是,医馆的名声便在信徒们的口口相传中,愈发响亮起来。

那些家中有孕妇的藏民,早已听闻医馆的声名,深知其对产妇的精心照料。于是,他们干脆将蒙古包迁移到了寺庙与医馆的附近。如此一来,孕妇临盆之时,便能直接前往医馆,免去了长途奔波之苦,也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专业的救治。蒙古包在医馆旁依次排开,远远望去,仿佛一片白色的帐篷海洋,守护着即将诞生的新生命。

然而,并非所有的藏民都愿意接受医馆的帮助。许多人依旧固守着传统的观念,认为生孩子不过是自然之事,无需大费周章地前往医馆。他们坚信,凭借祖辈传下来的习俗和经验,便足以应对分娩时的一切状况。于是,他们拒绝了医馆的建议,选择在自家的蒙古包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然而,命运往往并不如人愿。在那些拒绝医馆帮助的藏民中,有不少人在分娩时遭遇了危险。有的产妇难产,有的突发大出血,有的胎儿胎位不正。当他们意识到情况不妙,惊慌失措地将产妇送往医馆时,往往已经为时过晚。那崎岖的山路,那漫长的路程,仿佛成了他们与死神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山药和卓玛,作为医馆的医者,每日都在为产妇们忙碌着。他们本以为,自己的医术和医馆的设施,能够为这些新生命的到来保驾护航。然而,每当看到那些被匆匆送来的冰冷尸体,看到那母子双亡的惨状,他们的心便如刀绞一般。卓玛更是忍不住红了眼眶,她愤怒地吼道:“你们要是当初听我们的,在医馆旁边住下,有事我们就能随时救治,也不至于落得这样的下场!”她的声音在医馆里回荡,充满了无奈与悲愤。

而那位抱着妻子尸体的男子,早已泣不成声。他跪在医馆的门口,怀中紧紧抱着那已然冰冷的身躯,仿佛这样就能将她唤回。他的嚎啕大哭在冬日的寒风中回荡,那悲痛的声音,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每一个在场人的心。他悔恨不已,悔恨自己为何当初没有听从医馆的劝告,为何要让自己的妻子在那样危险的情况下独自面对分娩。如今,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都已离他而去,留下的是无尽的痛苦与自责。

在这片广袤的藏地,除了那些因分娩而陷入困境的藏民,还有许多因日常劳作或意外事故而受伤的人。比如那些在山上放牧时不慎失足跌落,或是搬运沉重货物时扭伤了腰、摔断了骨头的藏民。他们原本以为,断骨之伤只能靠时间慢慢愈合,甚至可能会落下终身残疾。然而,医馆的出现,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有一位名叫扎西的藏民,他在一次放牧时,不慎从山坡上滚落,摔断了腿。疼痛让他几乎昏厥过去,但他还是被同伴们抬到了医馆。山药和巴桑仔细检查了他的伤势,发现骨头断裂严重,但幸运的是没有伤及筋脉。他们迅速为扎西重新固定了骨头,用特制的夹板将断骨牢牢固定住,又敷上了精心调配的草药。扎西被安置在医馆旁边的帐篷里,那里温暖而舒适,还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为他带来了宁静与慰藉。

扎西的家人每天都会来看望他,给他带来新鲜的酥油茶和糌粑。而扎西则每隔几日便会被搀扶着来到医馆,让大夫们检查伤口、更换草药。起初,扎西的腿肿得像馒头一样,疼痛难忍,但他咬牙坚持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肿胀逐渐消退,疼痛也慢慢减轻。几个月后,当扎西再次来到医馆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受伤的腿已经基本恢复,不仅能正常行走,甚至还能微微弯曲。

扎西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跪在山药和巴桑面前,磕头致谢:“大夫,你们的医术真是神了!我原本以为这辈子都只能拖着一条残腿过日子,没想到还能像从前一样走路。你们从京城学来的医术,真是了不起啊!”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周围的藏民们也纷纷点头称赞,他们亲眼见证了医馆的神奇,也对这些从远方来的医者充满了敬意。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藏地,越来越多的藏民开始相信医馆的神奇。那些曾经对医馆持怀疑态度的人,也开始主动前来寻求帮助。医馆的名声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渐渐温暖了这片土地,也照亮了藏民们的心。

在这片藏地,无论是放牧时被荆棘划伤,还是劳作时不小心被工具碰伤,受伤总是难以避免。那些伤口深可见骨的藏民,若是按照旧时的处理方法,往往只能任由伤口自然愈合,不仅愈合缓慢,还容易留下又宽又深的疤痕。然而,自从医馆开张以来,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受伤的藏民纷纷来到医馆,那里的大夫们手法娴熟,动作轻柔。他们先用清水仔细清洗伤口,去除污垢和碎屑,再用特制的草药水轻轻擦拭,以消毒杀菌。随后,大夫们拿出细针和羊肠线,一针一线地将伤口仔细缝合,动作既精准又轻巧,仿佛在进行一件精细的艺术创作。缝合完毕后,再用柔软的纱布轻轻包扎,固定好伤口。这样处理过的伤口,不仅愈合得又好又快,而且疤痕极小,几乎难以察觉。

对于那些爱美的藏族姑娘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福音。她们也都渴望自己的肌肤如同高原上的雪莲花,洁白而娇嫩,任何疤痕都可能成为她们的遗憾。医馆的祛疤膏更是让她们如获至宝。这种祛疤膏是医馆的秘制配方,由多种珍贵草药精心调配而成,散发着淡淡的草药清香。只要坚持每日涂抹,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疤痕便会逐渐淡化,最终几乎消失不见。

有一位名叫卓嘎的藏族姑娘,她在一次采摘野果时不慎被树枝划伤了脸颊,伤口深可见骨,鲜血直流。她惊恐万分,生怕留下疤痕,影响容貌。家人急忙将她送到医馆,大夫们为她仔细处理了伤口,缝合后又包扎得严严实实。临走时,大夫还特意给她一瓶祛疤膏,叮嘱她每日早晚涂抹。

卓嘎按照大夫的嘱咐,每日精心护理伤口。起初,伤口周围还微微泛红,但随着时间推移,红肿逐渐消退。几个月后,当她再次来到医馆复查时,脸颊上的伤口已经完全愈合,疤痕也几乎看不见了。卓嘎惊喜不已,她对着镜子仔细端详,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感激地对大夫说:“大夫,你们的医术真是神了!这祛疤膏也太神奇了,我的脸一点疤痕都没有留下!”

消息很快在藏族姑娘们中间传开,医馆的祛疤膏成了她们心目中的“圣品”。越来越多的藏民,无论男女老少,受伤后都会第一时间来到医馆。他们不仅对医馆的医术赞不绝口,更对这些神奇的草药和祛疤膏充满了感激。医馆的名声也随着他们的口口相传,越传越远,成为这片土地上一道温暖而明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