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吴国的百姓都集体要求吴国向郑军投降,以换取郑军对吴国解除封锁。
因为此刻早有细作于国中,散布只要吴国投降,郑军就会退兵的消息。
吴侯哪能这么做?
他知道,事已至此,别人投降了都没有问题,自己只要一投降,得到的一定会是身首异处的结局。所以他不能投降。
于是,趁着军队还支持自己,他派遣军队对集会的人进行了镇压。
一瞬间,吴国首都姑苏血流成河,百姓惊恐奔逃,伤死者无数。
这些面对郑军弱的跟绵羊一样的军队,在面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时,竟强得出奇。
此真可谓一物降一物呀!
也因为这一次的镇压,让吴侯在国民心中的形象彻底扫地。
百姓不再期望他能做什么了,现在他们要做的,那就是不遗余力地活下去。
于是百姓们纷纷开始举家逃离。既然吴国是死地,那就逃离它,他们可不想跟着这样的国家一起覆灭。
吴军自然是要阻拦,但是吴军中还是有很多人是有良知的,他们故意放跑了一些百姓,对于剩下的百姓,也大多选择的是驱赶回去。
就这样,几天时间不到,民众已经逃离了四五千了。
并且,这种速度还正在以指数递增,丝毫不见减弱。
一开始有军士杀死逃跑的百姓,但因为大家都是从百姓中来的,所以很快就没有人能下这个狠心了。
他们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保护自己国家的人民,可不是拿刀杀自己家的百姓的呀。
即使面对军官的咆哮,他们也对百姓的逃跑视若罔闻。
郑军这边,早就命人煮好了香喷喷的粟米饭,并还派人接应百姓,给他们带路。
一来到郑营,百姓们先是能吃一顿饱饭,然后在临时安排的帐篷内休息。
甚至郑营这边还故意放回去很多人,让他们回国带更多的人出来,他们会给带回百姓的人给奖励。
奖励不仅有物资,粮食,还有新实行的五铢钱,那可是实打实的能用的货币呀。
没有什么比这些在现在更吸引人的了。
他们立马回去将亲朋好友都呼唤过来,来领取郑军的奖励。
而吴军这边,也已经开始摆烂,完全一副出工不出力的架势,一看就是在等着郑军打进来,将自己的国君推翻。
他们也想通了,自己就为了那点米在工作,完全没有为了它拼上性命的必要。
对于百姓逃亡这件事,他们能睁一只眼,就闭一只眼,绝不会多看的。
甚至他们还觉得,自己要是百姓就好了。
每每看到在郑军那边吃饱喝足,还携带着干粮回来呼亲唤友的百姓,他们多希望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呀。
毕竟没有什么,比饿更让人难熬的呀!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大脑与身体的抉择,百姓们,已经给了他们答案。
随着百姓们的粮食没有了,军队中的粮食也渐渐少了下来。
从一开始的一人可以吃到两斤粮,到后来的一斤半,再到现在的一斤,他们的待遇,可谓一降再降,差得已经不行了。
甚至有些军队,口粮都已经降到半斤了,士兵们吃不饱,就更别说替吴侯守卫边疆了。
他们中的有些人,早就脱下军装,换上平民的衣服,跑去郑营吃了一回又一回。
这种情况,偷偷地进行着,连有些军官看到了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现在整个吴国上下,可谓是阳奉阴违,乱成了一团。
吴侯听说后,气得牙痒,将那些已知的军官和士兵处决。
这一下子,军士们更怕这个国君了,心底里也生出恨来。
没过多久,就有军队哗变了。
他们派人与郑军秘密接触,将吴侯派来的监军杀死,然后迎接郑军进入吴境。
郑军兵不血刃,直接拿下了一座边关的关卡。
有了第一个那就会有第二个,没过多久,又一座关卡以同样的关卡也被拿下。
吴侯听后,气得大骂手下的将士们是叛徒。
有了这些人带头后,郑军一路上可谓是摧枯拉朽,就连吴侯的许多最信任的宠臣,也开关放郑军进来。
郑军长驱直入,直抵达姑苏城下。
看着城下自己军比敌军还多的态势,吴侯在城头大骂:
“你们这些叛国的奸贼,寡人即使到了阴间,也不会放过你们的。”
投降郑军的将领道:
“大郑只是来讨伐你不遵从诏令,又杀了人家使者的罪,一切都是国君你做的,跟我们军士无关。为何要让我们军士替你遭受惩罚?”
一句话噎得吴侯满脸通红,就差要下来撕了那将领了。
主帅高倾道:“吴侯,事已至此,赶快投降吧,投降或可免一死。”
吴侯已经顺气,缓好了的他对高倾说:
“我大吴军队虽没有骨气,但寡人却不是没有骨气的人,你尽管攻城试试,寡人倒要看你如何进得了这固若金汤的姑苏城。”
姑苏城经吴国几代国君的经营,早就变成了一座当世最坚固的城堡了。
它城外有数丈的护城河防卫,又有高大坚固的城墙,他相信郑军不可能轻易地攻进来。
但郑军却不急着进攻,而是不紧不慢地让开了道路。
紧接着,就看到好几架巨无霸从军队后面被推了上来。
高倾道:“吴侯殿下,今天就让你看一看我大郑的大杀器。”
说着,便命令军士装填。
只见十几名军士将一个硕大的石块抬到那巨无霸后面的铁勺子上。
然后又有一名士兵砍断前方的绳子,顿时就有一个宛如流星一样的东西,沿着抛物线,从郑营飞到了姑苏城墙上。
只听轰隆一声,巨石撞击产生了巨大的声响。
大家定睛一看,石响处,城墙已经坍塌,留下了个巨大的缺口。
吴军全是被惊呆了,原本自己那固若金汤的城池,怎么会突然变得如豆腐渣一样,被人家一撞就碎了?
吴侯大惊,连忙派人修缮。
郑军也不急于攻击,而是看着他们抬上来了许多石块,将那里勉强堵住。
然而,还没有等到忙碌完的军士休息,一枚石弹,又不偏不倚地落到那处。
令那些军士,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