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墨听到这些后,缓缓降落,在一个拐角处身形一变,化作一个书生模样,手里拿着一袋银钱,迈步走进了豆腐店中。
那卖豆腐的老头一看到有人进来,赶忙止住了话头,脸上堆起笑容,说道:
“不知这位大人是要买豆腐吗?”
白墨微笑着说道:
“老人家,我是路过此地的游商,本想着看看本地有什么货物值得采买。”
“刚听到老人家您在闲谈,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若老人家能为我解解惑,您老这儿所有的豆腐我就全要了!”
说着,白墨将这袋银钱放到了桌子上。
那卖豆腐的老头上前摸了摸袋子,轻轻摇了摇,脸上顿时露出喜色,忙问道:
“不知大人想问什么,小老儿定当知无不言。”
白墨笑着说道:“也没什么大事。”
“我前阵子刚到这个镇子,就听人说那南北大街的寇员外是个乐善好施、喜好斋僧的大善人,我还寻思着找个机会去拜访他呢。
“可刚才听老人家您一席话,似乎这寇员外在本地的风评不怎么样啊。”
那卖豆腐老头一听“寇员外”三个字,脸上顿时涌起愤色,气愤地说道:
“大人,您可别被他那虚假的名声给骗了。”
“他的名声也就只在那些和尚们中间流传,我们当地人都叫他‘抠外员’!”
白墨故作诧异,问道:
“老先生,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他为人特别抠门吗?”
卖豆腐的老头摆了摆手,示意自己婆娘搬来两个凳子,热情地招呼白墨坐下,这才缓缓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出来。
原来,寇员外的老爹寇洪原本只是当地的一个地主,手下有不少佃农为他种地。
但这地主可不像白墨前世在小说里看到的那般风光。
实际上,古代很多地主也就比普通人家过得稍好一些,顶多能吃饱饭,有更多的房屋和田产,吃穿用度和穷苦百姓也差不了太多。
那寇洪也就是在灾年的时候,会压迫一下百姓,借粮食给他们,利息是借一还十。
要是实在还不上,就用田产来抵债,靠着这种手段,这才聚拢了上千亩的产业。
不过话说回来,寇洪这人也算惨,毕竟种地本就赚不了多少钱,再加上山上那些和尚时不时下来化缘。
那些和尚可不得了,念念经张口就要三斗三升金米粒,穷苦人家他们根本看不上,专挑富贵人家去念经化缘。
寇洪一年靠种地剥削得来的钱财,还不够和尚们来打一次秋风索要的多,日子硬是过得紧巴巴的。
每天都穿着破棉袄,收粮食的时候但凡谁袋子里有谷壳,都要被他痛骂一顿。
可那寇洪这是个短命的,他死后,儿子寇员外接管家业后,整个寇家就大变样。
粮食借贷变成了借一还十五,要是灾年有人去世,这寇员外还会带着人,吹着唢呐跑到人家家里,骂人家不孝,不厚葬双亲。
要知道,在这十里八乡,一旦被人说不孝,可是会被众人指着脊梁骨骂的。
更不知有多少人被寇员外逼得只能卖掉田产,去厚葬双亲。
(这是古代灾年地主常用的手段,他们手中有粮食,直逼的家里死人饿的受不了,低价收拢土地。)
(这也是我为什么前面说的和尚会拖垮国家经济。
(因为和尚他们有钱,大部分还和匪贼混迹在一起,到时候一有什么灾年和战乱一收拢土地,只会越来越有钱。)
而且,寇员外放的贷可不是普通的贷款,而是高利贷。
他欺负穷苦百姓不识字,在合同后面留下一大片空白。
等百姓签字画押后,他就在空白处填上额外添加的内容,不知道多少人因此被他坑害得家破人亡。
后来,寇员外涉足生意场,也不知他使了什么手段,无论做什么生意,官府一路大开绿灯。
就这么着,短短几十年间,寇员外便积累了大量财富。
有人被逼的实在忍无可忍,前往官府状告寇员外。
可那铜台府刺史正堂大人,在这十里八乡都号称平生正直、素性贤良的大善人。
他将此事查了又查,不仅没查出寇员外有任何问题,最后反倒把告状之人打了一顿,拖出了官府。
没想到,当天晚上,那告状之人就死了。
自那以后,更没人敢去告寇员外一家了。
不过,说来也算是报应,寇员外一直到四十多岁都膝下无子,他父亲还早亡离世,一群人都说是寇员外遭了报应,可把寇员外急得团团转。
这么大的家业,要是自己死了没人继承,那可如何是好?
于是从四十多岁起,寇员外便开始虔诚地烧香拜佛。
没过了些年,他老婆给他生了两个儿子。
这俩孩子也聪慧,年纪轻轻,十几岁便考上了秀才。
卖豆腐的老头儿忍不住感慨:
“真是苍天无眼,没让这种畜生绝后。”
(原着中提及寇员外的两个孩子是少年秀才,按照常理,少年一般指二十岁以下,可见这两个孩子是寇员外烧香拜佛之后才出生的。)
说到后面,卖豆腐的老头儿像是被气的噎住了,脸憋得通红,用手狠狠捶打着胸口。
白墨担心他一口气背过去,赶忙掏出一个酒葫芦,给他灌了两口酒。
卖豆腐的老头儿顺了顺气,接着说道:
“大人,那家黑透了,除非你是和尚,不然哪怕是条狗在他家门口蹲着,都得挨一脚,您可千万别去啊。”
白墨将一袋银子放在桌子上后,又向周围的人打听了一阵。
众人说来说去,无非都是在骂寇员外丧尽天良,这般畜生怎么就能儿女双全、家财万贯。
白墨想打听的消息已经差不多了,便施展神通,重新元神归位。
刚一回到身体,就看到一旁多了个妇人正和唐僧闲聊,旁边还站着两位少年。
孙悟空见白墨回来,传音道:
“这是寇员外的老婆,旁边那两个是他儿子,寇栋和寇梁。白墨,你打听到什么消息了?”
白墨便将大致内容告诉了孙悟空,孙悟空听后说道:
“这么说,这寇员外是被佛门当成宣传的典故了。”
白墨微微点头,传音回道:“没错。”
“一个本应断子绝孙、短命早死的恶人,烧香拜佛后竟然儿女双全、腰缠万贯。”
“大王你说,那些做了不少亏心事的有钱人知道后会怎么想?”
(原着里,寇员外死后,生死簿上显示他寿数已尽,可地藏王菩萨却强行将他从地府带走。)
(孙悟空去要人时,地藏王菩萨称念他常年烧香拜佛,让寇员外死后到地府在自己身边做一个掌管善缘簿的案长。)
(后来孙悟空将寇员外救回,地藏王菩萨还给他增添了十二年寿命。)
(大家不妨想想,寇员外被救回后,会不会大力宣扬佛教以及自己在地府的这段经历呢?)
(在那些有钱人眼中,寇员外原本是个早该死去且无后的老头儿,自从开始烧香拜佛,招待僧人十年,佛祖便赏了他两个儿子。)
(把僧人当祖宗一样供奉二十年,他这大恶人不仅家财万贯,死后还能去地府掌管善人的生死,甚至还延寿十二年。)
(请问,还有比这更好的佛教宣传案例吗?)
孙悟空听完,当下怒火中烧,恨不得立刻为民除害,直接打死这寇员外,却被白墨给拦了下来。
白墨传音嘿嘿笑道:
“大王,留他一条性命。”
“佛门不是想拿他当典故吗,咱们就帮着佛门好好宣传宣传。”
二猴对视一眼,心领神会,脸上都浮现出一抹狡黠的笑容。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那寇员外果真如对待亲爹一般伺候着唐僧。
每日都是宴席不断,各种奇珍美味摆满桌案。
七八个僮仆来回奔走伺候,四五个厨子在厨房忙得手下不停。
然而,白墨和孙悟空这两个“非和尚”,所住的房间却冷冷清清。
到了饭点儿,连个送饭的人影都没有。
中途,唐僧找机会与孙悟空和白墨交谈,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也决定与他们一起,帮佛门“好好宣传”这件事。
唐僧在寇家住了七天后,假装提出要离开。
寇员外一听,赶忙苦苦哀求道:
“长老,还请再住上几日啊!”
“正所谓做事要有始有终,等我斋僧之事圆满完成,必定亲自送长老上路。”
唐僧假装勉为其难地答应,随后回到房中。
又过了七日,寇员外在本地请来了二十四位僧道,准备举办圆满道场。
众僧们筹备了三四日,选定良辰吉时,正式开启佛事。
只见道场周围旗帜飞扬,路面都铺上了厚厚的地毯。
台面上烛火通明,香烟袅袅,供品摆满。
外面则是敲锣打鼓,吹箫弄管,热闹非凡。
这些演奏的都是寇员外花高价请来的艺人,与僧人们配合着,一同念诵经文。
那群僧人先是发文书,恭敬地敬拜天地,又虔诚地供奉佛门神像。
随后,他们先念了一部《孔雀经》,声称是为唐僧等人消灾解难。
紧接着,有僧人上前点燃一架药师灯,祝愿唐僧一行人没有冤仇。
最后,僧人们又念诵了《华严经》,说是帮唐僧一行人消除诽谤。
如此这般,佛事持续了三天三夜,才终于结束。
唐僧见状,私下震惊道:
“这般规模的佛事,之前已经做了九千多次,不知得花费多少银钱啊?”
“” 这寇员外宁可大把大把的钱去找人做这些虚事,讨好一下神佛,给自己图一个善终。”
“也不愿意对百姓好一点,多给自己积点德。”
待佛事结束,唐僧又假意要走。
寇员外再次挽留,不过这次唐僧提前与白墨等人串通好了,无论寇员外如何挽留,都坚决要走。
寇员外见实在留不住,只好无奈放行,但仍强硬地说道:
“老师父,今日就别着急走了。待明日,我备些旗鼓,再请几个邻里亲戚,热热闹闹地送你们起程。”
寇员外的老婆也在一旁劝道:
“老师父既然来到了我家,这才住了几日,何苦这么早离去呢?”
“要是让旁人知道了,定会责怪我家不懂礼数。不如再晚些走?”
唐僧依旧坚持推脱要走。
寇员外老婆眼珠一转,又说道:
“长老您瞧,前半个月算我家员外的功德。”
“我也略通些针线活,也愿意斋请老师父半月,功德算我头上,您看如何?”
她话还没说完,寇栋、寇梁两兄弟也站出来说道:
“几位老爷,家父斋僧二十余年,都未曾遇到过像几位这样的好人。”
“今几位老爷光临,真是我家蓬荜生辉。”
“学生年幼,虽不太懂因果,但常言说得好:‘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我家父、家母,都各想尽份心意,求得些因果,几位老爷何必苦苦推辞呢?”
“学生虽然愚笨,但家中也有些钱财,愿意供老爷们剩下半月开销,还会亲自护送老爷们上路。”
(这是原着内容,这几个人的话直接明示了,他们做好事不过是为了求得因果。)
(这一家人争先恐后,连寇员外的两个儿子后面都直接喊“老爷”了。)
(由此可见,在他们眼中,因果带来的利益与消耗相比,这些简直微不足道。)
(对于这种恶人,原着中作者安排寇老爷的死法是被人一脚踢中裆部而死。
(至于后面复活后,下面还有没有那可就说不定了。)
孙悟空和白墨在一旁看着那一伙人围着唐僧苦苦哀求,不禁相视嘿嘿笑道:
“那俩小孩儿倒没说谎,这二十年来,估计来的都不是什么善茬儿。”
“要是灵山的和尚来了,还不得狠狠敲他一笔,非得要他三斗三升金米粒不可。”
“像唐僧这般,只吃饭不额外索要钱财的,可好伺候多了。”
那寇员外的老婆和儿子见苦苦哀求唐僧,唐僧依旧不为所动,顿时恼怒起来,没好气地说道:
“好心好意留你,你却偏要走,要走就赶紧走!你这老头子爱唠叨就唠叨去吧!”
说罢,母子俩转身就走,只留下寇员外尴尬地站在原地,追上去不是,不追也不是。
他只好转过身,满脸歉意地安慰唐僧等人,让他们别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见唐僧点头表示理解后,寇员外赶忙往后院去找老婆。
此时在后院的寇员外,一脸苦涩地坐在椅子上,抱怨道:
“往日留那些僧人,都是住上一个月,他们又是给咱们念经又是做法事的。”
“可这和尚虽然好招待,却只知道在这儿吃白饭。”
“他这一走,咱们不仅啥好处都没捞着,还坏了以往的规矩。”
寇员外的老婆在一旁气得一拍桌子,骂道:
“他们爱滚就滚,老娘还不伺候了呢!”
“每次来的和尚都跟土匪似的,连花带要走一大笔钱,咱们挣多少他们就搜刮多少,真跟你那短命的老爹一个德行。”
寇员外一听,也怒了,猛地一拍桌子,吼道:
“够了!也不掂量掂量,咱们那两个宝贝儿子是怎么来的。再敢胡言乱语,看我不休了你!”
寇员外的老婆见状,悻悻地闭上了嘴,心里却暗暗记恨起了唐僧一伙人。
等到了第二日,天还没亮,寇员外就一大早就开始写请帖。
他在每个请帖里都塞满了钱,派人去邀请周边的邻居和亲戚,一同来奉送唐僧一行人西行。
随后,寇员外又安排人去城中最好的酒楼预定了一桌桌丰盛的宴席,接着去戏班请了一班擅长吹拉弹唱的人马,还去南边的寺庙请了一群和尚,又从东岳的道观请了一班道士。
一切安排妥当后,寇员外亲自去邀请唐僧一行人来宴席吃饭。
众人吃过饭后,寇员外跟在唐僧身后,不停地抹眼泪,一副万分不舍的样子。
寇员外带着一大家子亲戚,个个满脸虔诚地朝着唐僧等人拜了又拜,随后戏班便上台开始表演。
等表演结束,唐僧再次提出要走,外面的乐队紧接着又吹拉弹唱起来。
路两旁的僧道一起为唐僧等人祈福,只见寇员外挥了挥手,一辆装饰精美的马车缓缓驶来。
寇员外满脸堆笑地说道:“长老上车,我亲自送长老出城。”
到了城外,寇员外又是一副依依不舍的模样,哭着说道:
“长老取经回来,一定要再到寒舍住上几日,也好让我再表表这片善心。”
随后,寇员外又送了唐僧一行人走了三里地,才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地离开。远远地,还能听到他大哭的声音。
(原着中这寇员外可真是手段高明,成功把唐僧感动得直呼他是菩萨,还说等见到佛祖,必定要禀报他的大恩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