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元璋听了冷哼一声。

接着冷笑地看着傅友德等人说道:

“我还真不知道,你们这些目不识丁的人什么时候开始看书了?

居然还跟我谈历史,卖弄学问?”

说完,根本懒得再搭理他们。

而是把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的蓝玉,饶有兴致地问:

“怎么,凉国公为何一句话也不说?

是有意见不敢提,还是来不及开口?”

话音刚落,众人齐刷刷看向蓝玉。

在众目睽睽之下,

蓝玉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他也清楚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灭国之功,他自然也想争取!

只是,他曾经和朱政有过约定。

若他败北,在涉及朱政的问题上必须退避三舍,表示谦恭。

他堂堂男子汉,岂能出尔反尔?

前些日子,朱政特地将自己所有的家产归还,避免让蓝玉太过尴尬,也让家人维持原有的奢华生活。朱政虽未明确拒绝,只说暂时保管,缺钱时可取用,但蓝玉心知肚明,这是对方的人情,他也欣然接受。因此,他没有像傅友德等人那样提出反对。然而,此刻皇帝当众询问,他已无处遁形,也不能违背承诺。于是,他硬着头皮站出来,涨红着脸,终于鼓起勇气说道:“陛下英明,骠骑大将军的才能远胜于我千倍。对付那些倭寇,必定势如破竹,我绝无异议!”

此话一出,在场的文武百官皆惊愕不已,难以置信地盯着蓝玉。这家伙,难道不是那个桀骜不驯、自视甚高的凉国公吗?竟说出这般低声下气的话,实在令人难以想象!不过,众人很快回过神来,想起他曾与朱政立下的赌约。或许,蓝玉真的信守承诺,甘愿退让以示尊敬了!文官们忍不住惊叹,虽然极力克制笑意,却仍带着幸灾乐祸的眼神看着他。不过,他们内心深处也不得不佩服蓝玉言而有信。

与此同时,傅友德等淮西武将先是愣了一下,随后脸色阴沉,仿佛吞下了什么脏东西般难看。这大将军糊涂啊!这个时候怎能拘泥于赌约?这不是因小失大吗?蓝玉这一表态,无疑是一锤定音!连战功赫赫的凉国公都承认朱政的才能高出百倍,其他人还能说什么?根本无话可说!李善长心中一沉,没想到皇帝用了这么一招借力打力,借蓝玉之口堵住了傅友德等人的嘴,实在是高明至极!可越是这样,他越不能坐视不管。如今,指望蓝玉、傅友德这些人是没用了,只有他自己亲自出面了。幸好皇帝今天不知为何,竟然犯了个错误,把他召来了早朝,否则事情更棘手!于是,李善长上前一步,面无表情地反驳道:“陛下,凉国公的话不过是因为有赌约在先,才不得不这样说罢了,实在荒谬!老臣并不认同。信守承诺固然重要,但在国家大事上,又岂能如此固执?依老臣看来,颖国公等人的建议才是明智之举,这才是成熟稳重的策略啊!”

骠骑大将军虽年纪轻轻,但资历尚浅,仅能领兵,难当帅位!

若陛下有意磨砺此人,倒不如让他随行听令,积累经验。

而统率千军者,需选一位沉稳老成的宿将,方能保胜券在握。

这才是稳妥之道。

朱元璋闻言,双目微眯,冷眼注视着李善长,语气淡漠:“即便朕执意如此,又如何?\"

李善长毫不退缩,缓缓说道:”陛下自可独断专行,只是天下人或有异议,将士们也会心生疑虑!

届时若上下不齐,恐误大事,损我大明根基!\"

此言一出,朱元璋面色骤变,怒火升腾,目光中杀意毕露。

好个李善长,你这是自寻死路!

尽管李善长话中有话,但朱元璋怎会听不出弦外之音?

李善长分明在暗示,淮西派系有能力掣肘此事,让此次征伐功败垂成。

然而朱元璋岂会被威胁?

今日之事,他早已胸有成竹。

既然李善长冥顽不灵,那就休怪他心狠手辣!

正欲开口之际,朱标忽然出列,急忙转移话题:\"父皇,主帅人选之争不必急于定论!

目前筹备尚需时日,粮草军需皆未齐备。

儿臣以为不如先试种土豆,让众人见识其产量,也好让大家心里有个数。\"

李善长哪里知道,朱元璋心意已决!

经过昨日的交谈,朱标已然明了。朱元璋这次是真的起了杀心啊!

为了避免李善长与朱元璋关系破裂,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发生,朱标果断站出来调和气氛。生怕下一刻朱元璋就会下令将李善长推出去斩首。

毕竟李善长可是明朝开国时功劳卓着的老臣,又是淮西派系的首领,还曾做过自己的老师,实在不能轻易处置。

此时,随着朱标话音落下,大殿中的文武百官纷纷反应过来,赶紧附和朱标的提议,缓和了紧张的气氛。

看到这一幕,朱元璋忍不住瞪了朱标一眼,却又无可奈何。他冷声道:“韩国公稳重老成,这征讨倭寇的主帅人选,确实需要重新考量。依太子所言,此事暂且搁置,以后再说。”

李善长听后心中暗喜,忙拱手谢恩:“陛下圣明!”

在场的文武官员也都松了口气,齐声附和:“陛下圣明!”

“好了,今日就到此为止,大家都散了吧!”朱元璋脸上波澜不惊,摆摆手示意退朝。

“臣等告退!”众人立即跪拜起身,转身鱼贯而出。李善长年迈,拄着拐杖走在最后,虽显老态,却步履沉稳。

今天对他而言,无疑是战胜了朱标的攻势,在与朱元璋的博弈中占据了上风。他相信朱元璋已经意识到淮西派系的决心和底线,不会再屡次削弱他们的势力。

这么一来,李善长身陷诏狱的儿子李銮也会更安全些。毕竟朱元璋英明,目前拿淮西派系没办法,也不会为难李銮。或许还会为了安抚局势,很快将其释放。

想到这里,李善长嘴角浮现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迈步走出大殿时更加从容自若了。

然而,李善长和满朝文武都未曾料到的是,此刻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目送李善长离开,眼中却已满是杀机!

正如朱标所想,李善长确实不能轻举妄动。若无充分理由和确凿证据便贸然杀害,定会引发天下非议,使自己被指责为苛刻寡恩。那流传千古的历史记载,恐怕也会对他不利。